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984)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郑军华刘敏彭波王波郭长城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肾细胞癌患者静脉血中人类斯钙素-1的表达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人类斯钙素-1(hSTC-1)基因在肾细胞癌患者静脉血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为肾细胞癌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5例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组)和25名非肿瘤人群(包括5名妊娠期妇女,对照组)的静脉血hSTC-1mRNA,并将肾细胞癌患者静脉血hSTC-1的表达结果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灵敏度和特异度的综合评价。结果肿瘤组的静脉血hSTC-1基因表达总阳性率为56%(14/25),不同性别、年龄、病理分型间的hSTC-1基因表达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肾细胞癌Ⅲ期和Ⅳ期患者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07),伴有远处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远处淋巴结转移者(P=0.042)。对照组中无1例患者的静脉血hSTC-1基因表达阳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95%可信区间为0.646~0.914(P〈0.01)。结论静脉血hSTC-1基因对肾细胞癌可能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有望成为诊断肾细胞癌和判断其恶性程度的新的肿瘤标志物。
- 罗俊刘敏车建平许云飞彭波郑军华
- 关键词:肾细胞癌肿瘤标志物
- 微血管密度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肾癌组织、46例癌旁肾脏组织和34例正常肾脏组织中CD34的表达,并计算MVD,分析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MVD的关系。结果。肾癌组织中微血管丰富,可见大量小的血管聚集所形成紧密的聚合体,癌旁和正常肾脏组织的血管密度稀疏,但大血管较多。肾癌组织的平均MVD为59.54±18.22,显著高于正常肾脏组织的23.35土7.55和癌旁肾脏组织的48.94±14.49(P值均〈O.01);癌旁肾脏组织的MVD亦显著高于正常肾脏组织(P〈O.01)。Fuhrman分级I级和Ⅱ级患者的MVD显著高于Ⅲ级和Ⅳ级患者(P〈O.01),肿瘤直径〉7crri患者的MVD显著高于肿瘤直径〉4~7cm和≤4cm的患者(P值分别〈0.05、0.01),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MVD显著高于I期和Ⅱ期患者(P〈O.01),男性与女性患者间MV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癌组织的MVD高于癌旁。肾脏组织和正常肾脏组织,且MVD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和大小有关。
- 顾闻宇杨斌郭长城彭波郑军华
- 关键词:肾细胞癌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
- 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咖啡酸苯乙基酯对肾癌细胞株786-O侵袭力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特异性抑制剂咖啡酸苯乙基酯(CAPE)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86-O侵袭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对照组以0.1%二甲基亚砜(DMSO)孵育786-O细胞株24h,CAPE组以10μmol/L CAPE孵育786-O细胞株24h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基因mRNA。分别以1μmol/L CAPE(CAPE 1μmol/L组)和10μmol/L CAPE(CAPE 10μmol/L组)孵育786-O细胞株24h,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和周期的改变。结果 CAPE组的NF-κB、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凋亡相关基因B细胞淋巴瘤(Bcl)-2和Bcl-xl、肿瘤迁移相关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0.212±0.141、0.339±0.172、0.034±0.006、0.332±0.070、0.028±0.004、0.006±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P值均<0.01)。CAPE 10μmol/L组的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STAT3和磷酸化STAT 3(p-STAT 3)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CAPE 10μmol/L组与CAPE 1μmol/L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APE 1μmol/L组、CAPE 10μmol/L组在S期的细胞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在G0/G1期的细胞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值均<0.05)。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97±1.11)%,显著低于CAPE 1μmol/L组的(11.13±4.31)%和CAPE 10μmol/L组的(52.00±15.62)%(P值均<0.05)。结论 CAPE能有效抑制786-O肾癌细胞株的迁移与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NF-κB的激活,进而下调其下游的相关基因。CAPE可有效地降低STAT3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NF-κB与STAT3在肾癌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 王波王光春郑军华
- 关键词:核转录因子ΚB肾细胞癌
- 经皮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T_(1a)期肾细胞癌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皮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T1a期肾细胞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初诊为T1a期单发肾细胞癌的患者15例,肿瘤位于左肾6例、右肾9例。术前常规行肾脏增强CT检查明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肿瘤直径1.1~3.9cm,平均直径为(2.7±1.1)cm。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手术前与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时,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红细胞沉降率、患侧肾小球滤过率,并行肾脏增强CT检查观察病灶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接受经皮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无1例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均于术后第2天出院。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的血红蛋白和血清肌酐水平、红细胞沉降率、患侧肾小球滤过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周,肾脏增强CT检查见原肿瘤区域呈低密度影;术后第1个月,肾脏增强CT检查见病灶完全消融13例、消融不全2例,完全消融率为13/15;术后第3个月,肾脏增强CT检查见病灶完全坏死14例、部分坏死1例,完全消融率为14/15。术后随访2~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3个月,15例患者均生存,无1例发生局部或远处复发。结论经皮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T1a期肾细胞癌是安全、有效的。
- 王光春朱崴王波耿江黄建华夏盛强罗明车建平鄢阳康黎彭波许云飞郑军华
- 关键词:射频消融肾癌冷循环电极
- 肾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蛋白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蛋白(sMICA)检测对肾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0例肾癌患者(肾癌组)手术前后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sMICA水平,并对血清sMICA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肾癌组术前的血清sMICA水平为(366.15±27.8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4.03±22.15)pg/mL(P<0.01)。肾癌组术后的血清sMICA水平为(229.18±45.54)pg/mL,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1),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TNM分期中Ⅲ期和Ⅳ期肾癌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为(443.79±27.21)pg/mL,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的(310.68±40.93)pg/mL(P<0.05),而男性与女性患者间、<65岁与≥65岁患者间血清sMlCA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清sMICA水平可作为肾癌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且其与肾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 杨丰强刘敏朱凯郭长城罗俊王吉娇郑军华
- 关键词:肾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BK病毒与肾癌的关系
- 2013年
- 目的探讨BK病毒(BKV)与肾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肾癌患者(肾癌组)的血液、尿液、肾癌组织和癌旁肾脏组织标本,2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肾移植组)的血液、尿液标本;10例外伤后行肾切除患者(正常组)的血液、尿液和肾脏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KV DNA含量。结果肾癌组中有1例患者的血液、尿液、肾癌组织和癌旁肾脏组织中的BKV DNA含量为10 237.3、7 629.3、14 456.4、12 873.6拷贝/mL,显著高于其他患者,剔除该例患者,肾癌组织和癌旁肾脏组织的BKV DNA含量分别为(864.6±413.5)、(775.5±416.3)拷贝/mL,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的血液、尿液BKV DNA含量为(511.1±269.2)、(369.3±195.5)拷贝/mL,有高于正常组的(325.7±119.9)、(178.1±93.5)拷贝/mL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组的血液、尿液中BKV DNA含量分别为(4.3±1.7)×107、(3.2±1.5)×107拷贝/mL,均显著高于肾癌组和正常组(P值均<0.05)。结论肾移植患者、肾癌患者及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BKV感染,并可引起肾移植患者有效感染,肾癌患者和正常人群均为隐性感染,其与肾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无明显关系。
- 贺剑涛耿江王波顾闻宇郑军华
- 关键词:BK病毒肾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中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 kinetic resection of prostate,PKRP)中影响失血量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7例应用PKRP治疗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患者临床资料,以年龄、病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前列腺体积、膀胱结石、反复血尿、留置导尿管、非那雄安、抗血小板药、手术时间、前列腺切除质量、术中并发症和术者手术年资等为自变量,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术中失血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7±27)min(45∽118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308±37)ml(78∽716 ml)。分析显示前列腺体积、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术前口服非那雄胺、手术时间、术者手术年资及术中并发症对术中失血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β'=0.417)。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留置尿管、泌尿道感染、血尿、膀胱结石等对术中失血量影响不明显。结论手术时间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中失血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 李军李军李伟刘敏盛畅
-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失血量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