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085340)
- 作品数:1 被引量:25H指数:1
- 相关作者:徐大良刘浩魏运许彭练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黄陵背斜中新生代多期次隆升的构造-沉积响应被引量:25
- 2013年
- 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陵背斜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四个规模不同的构造隆升阶段,其动力学机制均与区域性构造事件紧密相关。中三叠世至中侏罗世(240-160 Ma),黄陵背斜周缘没有发生褶皱变形,主要是受基底的不规则活动控制而出现缓慢的差异隆升作用,表现为多个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和构造古地理格局差异;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早期(160-95 Ma),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雪峰陆内造山带双向挤压作用的影响,中上扬子盆地的沉积中心和燕山期弧形对冲构造带均自东向西会聚迁移,NNE向的黄陵背斜形成并作为独立构造单元发生强烈的隆升作用;晚白垩世至始新世中期(95-45 Ma),黄陵背斜相对稳定并缓慢隆升;始新世晚期以来(45-0 Ma)的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新近系与古近系间的角度不整合和相应的构造形变,使得包括黄陵背斜在内的中上扬子地区整体发生较快速的隆升剥蚀作用。其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是黄陵背斜构造格架定型的重要时期。
- 徐大良彭练红刘浩魏运许
- 关键词:中新生代黄陵背斜
- 中扬子地区燕山期构造体制转换时限:来自白垩纪磨拉石建造的证据
- <正>磨拉石建造作为一种大地构造相被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剪切型等三种类型[1],可有效约束造山作用时限[2]。中上扬子地区在燕山期经历了自东向西的会聚变形过程,但对于其结束时限的认识还存在争论。在该区黄陵背斜东侧沉积了...
- 徐大良刘浩魏运许彭练红邓新
- 中扬子地区燕山期构造体制转换时限:来自白垩纪磨拉石建造的证据
- <正>磨拉石建造作为一种大地构造相被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剪切型等三种类型[1],可有效约束造山作用时限[2]。中上扬子地区在燕山期经历了自东向西的会聚变形过程,但对于其结束时限的认识还存在争论。在该区黄陵背斜东侧沉积了...
- 徐大良刘浩魏运许彭练红邓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