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90188)

作品数:4 被引量:73H指数:4
相关作者:侯俊东吕军尹伟峰尹伟锋刘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生态
  • 4篇生态环境
  • 4篇农村
  • 3篇生态环
  • 3篇农村生态
  • 3篇农村生态环境
  • 3篇两型社会
  • 2篇社会建设
  • 2篇两型社会建设
  • 1篇农户
  • 1篇农户经营
  • 1篇农户经营行为
  • 1篇中农
  • 1篇熵值法
  • 1篇户对
  • 1篇环境变迁
  • 1篇环境影响
  • 1篇环境影响研究
  • 1篇环境治理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吕军
  • 4篇侯俊东
  • 1篇刘杨
  • 1篇康瑶瑶
  • 1篇尹伟锋
  • 1篇尹伟峰

传媒

  • 2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生态经济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被引量:56
2012年
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关系到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影响到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内的650个农户为有效样本,分析了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及其五种表现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劳动力投入行为中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常住人口、家庭人均年收入对生活垃圾污染分别有显著正、负面影响;②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能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③经营规模越大,农业面源污染越严重,而对其它四类表现形式影响不显著;④农业投资力度越大,为提高产量而会造成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及水质污染;⑤农户经营组织行为中,有机肥施用行为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这些未施用的有机肥又会加剧生活垃圾污染,而且有机肥使用越多,农业面源污染及水质污染也就变弱。另外,参加技术培训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水质污染。可见,农户经营行为更多地是在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污染及生活垃圾污染,对空气噪音污染及工业转嫁污染的影响并不明显。
侯俊东吕军尹伟峰
关键词:农户农村生态环境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及启示被引量:6
2011年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研究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省份、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总体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年龄及性别上表现得不明显;(2)农户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归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五类,且不同省份、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这五类问题的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年龄及性别上表现得不明显。
侯俊东吕军刘杨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被引量:5
2010年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学者们甚为关注的问题。综合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在农村工业化中产生的农村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研究进行归纳与展望,为系统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与方向。
吕军康瑶瑶侯俊东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治理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研究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2000年至2010年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变迁的驱动因素,并通过运用熵值法揭示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规律。结果表明:①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前者包括地形地貌因子和气候变化因子,后者包括人口与生活因子、农业技术进步因子、农户生产经营因子和工业生产因子;②除地形地貌因子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及其缓慢演化特点未予分析外,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因子总体上对农村生态环境变迁影响较小;由于生活垃圾排放量增加人口与生活因子对农村生态环境变迁产生了负面影响;而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资物资的依赖性降低以及工业清洁生产的倡导,农业技术进步因子、农户生产经营因子和工业生产因子对农村生态环境变迁产生了较大的正面作用;③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2000年至2004年基本保持在相同水平,而尽管在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存在滞后效应,直到2006年出现拐点。从2007年开始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开始显著提升,同时,随着两型社会建设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批准,两型社会建设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且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可见,试点区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已经显现,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力度,同时有效保持对农资污染和工业污染的控制。
吕军尹伟锋侯俊东
关键词:两型社会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熵值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