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JL055)

作品数:9 被引量:198H指数:7
相关作者:安虎森殷广卫段瑞君薄文广邹璇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中部塌陷
  • 2篇经济地理
  • 2篇经济地理学
  • 2篇经济学
  • 2篇经济增长
  • 2篇空间经济
  • 2篇空间经济学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化
  • 1篇新经济
  • 1篇新经济地理
  • 1篇新经济地理学
  • 1篇因果
  • 1篇因果检验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化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内需
  • 1篇能源

机构

  • 6篇南开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作者

  • 4篇安虎森
  • 2篇殷广卫
  • 1篇朱妍
  • 1篇朱妍
  • 1篇陈飞
  • 1篇薄文广
  • 1篇段瑞君
  • 1篇邹璇

传媒

  • 2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经济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求索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环渤海经济瞭...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被引量:74
2009年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有限。本文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的观点相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扩大内需而实现的,也就是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内需的扩大。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也进行了加快我国城市化的相关措施的讨论。
段瑞君安虎森
关键词: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扩大内需
能源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被引量:19
2010年
能源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使能源发展和经济增长良性循环,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中国对煤炭的需求居高不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能源结构显示出不合理性,为了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中国应该在未来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使其优质化、合理化。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应充分考虑能源的影响作用。我国现在处于高速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在这样的增长力度下,能源结构调整应做出充分适应,以保持增长和发展。
邹璇
关键词: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经济增长
核心区与外围区协调发展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启示被引量:1
2007年
核心区和外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关注区域经济及其协调发展的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最新兴起的空间经济学为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本文主要从空间要素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利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探讨了由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聚集力和拥挤效应的分散力共同作用导致形成核心区和外围区的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核心区经济的同时,促进核心区对外围区经济带动作用的途径。最后给出了促进天津滨海新区及其外围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朱妍
关键词:核心区边缘区空间经济学
如何认识空间经济学——兼与李春洋先生商榷被引量:3
2007年
空间经济学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来,探讨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等的空间配置结构,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和经济运行的空间机制,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运动规律,即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等现象,从而也就解释了全球化、区域的成长与衰落等经济现象。本文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以及主要内容,并对空间经济学作了简要评述。
陈飞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模式选择被引量:15
2007年
对于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在何处出现、规模如何以及是否能够持续下去的问题,一直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一直存在着小城镇优先型和大城市主导型的争论。本文根据空间经济学的城市化理论,根据市场潜能函数,考察了我国的城市化模式问题。我国区际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化的城市化道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应选择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选择以大城市和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模式。
安虎森朱妍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
循环因果、劳动力要素转移与中部地区发展被引量:10
2008年
通过比较不同区域截至2006年底的GDP、人均GDP和劳均GDP,发现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确实存在,大致从1997年开始发生并一直持续。这一现象的根本和主要原因是,在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主导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向东部沿海加快集聚的过程中,中部因生产要素流出程度大于西部而遭受更多负面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导致"中部塌陷"。省际人口净迁移率与经济变动显著相关等事实支持上述结论。提出了旨在推动"中部崛起"的促进劳动力迁移、加快城市化、加大教育投资、加强中部特色的工业化、扩大国家直接投资等政策性建议。
安虎森殷广卫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中部塌陷
中部塌陷:现象及其内在机制推测被引量:43
2009年
比较不同区域近十多年的GDP和人均GDP发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既慢于东部也慢于西部,即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从1997年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如果考虑超越中部6省范围的更广意义上的中部,"塌陷"更明显。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即"东部崛起"是"中部塌陷"的宏观背景,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对"东部崛起"的理论解释,进一步推测循环因果机制是"中部塌陷"的根本原因。"中部塌陷"现象出现的具体时间和西部地区内部的区域分化等事实为上述推测提供了间接证据。
安虎森殷广卫
关键词:中部塌陷新经济地理学
中国区际增长溢出效应及其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市1979-2006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邻省发展水平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区际增长溢出效应及其差异。结果发现:全国及分区域的样本范围内都存在着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相邻的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形成了一种单向溢出效应,即与东部相邻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溢出效应而不是相反;相邻的中部地区和西部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格局;这种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增长溢出效应方向上的差异性虽然有助于弥补相对发达的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但却会日益加大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从而不利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薄文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