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FZX002)
- 作品数:13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汪韶军更多>>
- 相关机构:海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郭象论名教与自然——兼驳学界对郭象玄学的一个普遍误解
- 2019年
- 长期以来,学界误以为郭象哲学欲证明名教即自然。事实却是,郭象常从"所以迹"与"迹"这对概念出发,批评仁义与名教,并极力反对"矫"与"效"的教化传统。郭象贯彻"两行"观念,认为仁义可以拥有一块存身之地,但不能把自己树为标准以塑造他者。玄学讲名教本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并不是在为名教做合理性论证,而是在应然层面强调:只有本于自然、出于自然的名教才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否则便可取消。郭象只是认为名教可有,他没有劝导世人循守名教,反而反对以名教来规范天下。而就道家一系本身而言,大道已足,名教可无。所谓玄学会通儒道,或许只是一个假问题。
- 汪韶军
- 关键词:郭象玄学名教
- “有”的发现与以“无”全“有”--兼谈学界对道家与玄学的某些误解
- 2020年
- 在老庄那里,道与万物并不是决定者与被决定者的紧张关系,相反,道为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留出了广阔的自由空间。老庄哲学的内在理路可概括为:"有"的发现→以"无"全"有"→各适其天。"有"指宇宙全体生命,"无"指无为原则。没有"有"的发现,就不会想到要提出"道"和"无";尊"道"贵"无"不是要贱"有",而恰恰是为了全"有"。郭象错误地理解了形上本体与万物的关系。现当代不少学者又不自觉地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模式来解读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结果将"有"的发现当作郭象的创新,这是误解了老庄哲学与王弼"贵无"论的整体取向,把它们与"崇有"截然对立起来,导致本是老庄已有的思想倒变成了郭象的独特贡献。
- 汪韶军
- 关键词:老庄郭象
- 先秦诸子伦理政治主张的递降
- 2018年
- 老子基于西周以来的伦理政治实践,洞见到"道治→德治→刑治"执政水平的递降和"道→仁、义、礼→法"伦理主张的递降。两个序列恰好预示着战国时期伦理政治主张的蜕变过程,也正对应着道家、儒家、后期法家伦理政治主张所处的层次。老子主张君无为而民自然,这样就既否定了后期法家式的强势统众,也不需要儒家式的众星拱月和感恩戴德。后期法家看似力排儒墨,实际上是在儒家基础上"再接再厉",加大对社会的管控力度。荀子门下蜕变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李斯,可以说是逻辑必然。史迁未能看出韩非对老子思想的歪曲,未能看出韩非思想的真正源头是儒家,而将老子与韩非合传,贻误千古。
- 汪韶军
- 关键词:先秦诸子伦理政治《老子》
- 老庄哲学需要什么样的“道”?被引量:3
- 2018年
- 道是有无之际的形上实存,"无"不是零之无,"有"不是经验中的有。道从"体"上言若有若无,从"用"上言也若有若无,道的主宰性也在有无之际:一方面,道对万物有范铸作用;但另一方面,道不像有意志的人格神那样主宰万物,而是自然化生出万物以后又让其顺着自己本性生长发展。依老庄思想的逻辑,只有不宰,才配做主宰。老庄哲学需要的正是长养万物而又顺其自然、不宰不割的道。老庄道论是服务于自然无为的学说宗旨,是为了给人间世立一个伟大的典范。
- 汪韶军
- 关键词:老庄主宰
- 作为价值多元论的庄子齐物论被引量:8
- 2017年
- "齐物"不是使物变得整齐划一,也不是在事实层面说万物无差别,而是在价值论上将宇宙万有、各种物论等而视之,以此破除等级之分、爱憎之情、取舍之见和强人从己、舍己效人的做法,最终达成价值取向上的不羡不嫌,以及对多元价值的尊重与包容。齐物论说到底是一种价值多元论,它通过强调万有价值上的齐来保住其形态的不齐,从而为万有的差异性开出各自的存在空间。
- 汪韶军
- 关键词:《齐物论》多元性平等观存在空间
- 论《老子》之“玄德”被引量:5
- 2014年
- 老子所说的"玄德"是天地自然之道及法道者所具备的德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没有偏私地呴育万物,化贷万物而不自知,不宰万物而使其自己。老子道论要给政治和人生立一个行动的理想标准,而这标准就是玄德。老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呼吁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将其玄德贯通到人世间,造就一个万类并生、各适其天的世界。无疑,这种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现实中各种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 汪韶军
- 关键词:《老子》玄德
- 先秦尊天情结述论被引量:3
- 2016年
-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崇天的文化。天不是位格化的绝对实体,而是一个"如在"的神圣对象。古人借天命论证政权的合法性,或借天来约束君权,其深层都是德的观念。此时,"天"代表着正义或神圣的宇宙法则,对人构成一种道德律令。天地因其化育万物、公而不私、予而不争等德性,被古人当作人类行为的伟大典范。古人尊天、法天的主旨是以德性来配天,即依照所谓的天德行事,以天来指引人的在世方式。如果人的德性达到了天的高度,便是"天人合一"。
- 汪韶军
- 关键词:先秦诸子
- 《老子》“见小曰明”释论被引量:2
- 2015年
- "见小曰明"向乏解人,究其原因,缘于人们没有意识到此处的"见"读若"现",意为把自我拉低,避免自我膨胀,与文中的"守柔曰强"一以贯之,见小、守柔,从根本上说都是个体在面向世界时所当取的姿态。老子心目中的"大者"恰恰是见小者、不自为大者。反过来,只有强者、大者才能"见小"。
- 汪韶军
- 关键词:《老子》
- 郭象“安任之道”探赜被引量:1
- 2017年
- 郭象提出"安任之道",是对君主专制的明确否定,是为了证成无为政治。这一提法是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领悟,证明郭象对庄子哲学并未做出所谓的根本扭转。事实上,郭象对道家的无为观念做了历史上最为清楚的阐释。学界以崇有抑或崇无为标准,把儒道两家对立起来,并称郭象统一有无、会通儒道,未尝不是一种误解。
- 汪韶军
- 关键词:郭象群己关系
- “和而不同”何以可能?被引量:1
- 2018年
- 和谐成为人类的夙愿,缘于它是万物得以生长发展的最佳环境。"和"不仅意味着有序,还逻辑地蕴含着多元的诉求。多元才有所谓和谐,一元("同")就无所谓"和",也不可能带来"谐"。儒家通过仁义礼乐的教化、墨家倡导"尚同"、后期法家倚仗法术势试图营造的秩序,都是程度不同的强制的和谐。他们误以为秩序来源于"同",结果为了秩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和"的逻辑预设——多元,于是和而不同即便在儒家那里也沦为虚悬一格的理想。如何在不泯灭多元、个体的基础上达成自然的和谐?需要从道家的"群己交亨之道"那里汲取智慧。
- 汪韶军
- 关键词:生命多元性秩序群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