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32300410398) 作品数:5 被引量:10 H指数:2 相关作者: 郎侠 李明 杨广礼 更多>> 相关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喀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尾部脂肪lncRNA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识别影响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深入研究lncRNA参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的规律。【方法】采集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2个品种各3只公羊的尾部脂肪组织样本,通过Illumina NextSeq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所获得的reads进行lncRNA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挖掘lncRNA靶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途径。【结果】研究共筛选获得22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获得20个顺式靶基因。通过对靶基因功能分析,检测到包括调控血管生成、细胞迁移、胰岛素反应和MAPK级联反应正调控的4条生物学过程,以及胞外区、细胞外间隙的2条细胞组分。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20个靶基因参与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进入脂质代谢、代谢途径、AMPK信号通路和磷脂酶D信号通路等19条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鉴定了影响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的差异表达lncRNA及其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绵羊尾部脂肪沉积过程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章焕 张成 邸腾刚 王冠 高丰衣 李明 杨广礼关键词:大尾寒羊 小尾寒羊 长链非编码RNA 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尾脂、心脂和肾脂脂肪细胞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为了探讨绵羊不同脂肪组织的脂肪沉积规律和大尾寒羊脂肪型大尾表型形成机理,试验选取尾型极端分离的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两个品种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样品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冷冻切片、油红O染色和显微图像分析等技术对两个品种羊的尾脂、心脂和肾脂脂肪细胞的直径、周长、面积、体积和数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品种间的心脂、肾脂脂肪细胞大小差异不显著(P>0.05),而尾脂脂肪细胞大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品种内的心脂和肾脂脂肪细胞相比较大小差异不明显,而尾脂脂肪细胞明显大于心脂和肾脂脂肪细胞。说明绵羊不同脂肪组织脂肪沉积特性不同,沉积强度有先后次序之分,先是尾脂脂肪组织,其次是心脂和肾脂。 杨广礼 刘凯迪 付欢欢 冯果 王铭超关键词:大尾寒羊 小尾寒羊 脂肪沉积 脂肪细胞 家养动物的毛色形成与遗传进化机制 2013年 动物毛色是研究其表型遗传和进化机制的模型之一。相比于其野生祖先,家养动物被毛表型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这种表型差异主要由遗传、进化和选择引起。综述了动物的驯化历史、人工选择和潜在的遗传因素对动物毛色变异的影响,为阐明家养动物毛色变异类型与其野生祖先多样性差异存在的潜在原因以及动物毛色形成的遗传进化机制提供参考。 杨广礼关键词:家养动物 毛色 中国地方绵羊群体TYRP 1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本研究旨在了解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YRP1)基因在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及TYRP1基因突变与不同毛色表型绵羊群体的相关性。通过直接测序法和PCR-RFLP技术对10个中国地方绵羊群体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利用Beagle、PLINK和POPGENE等软件对突变位点数据进行单倍型构建、连锁不平衡分析和遗传变异研究。突变位点检测结果表明,在绵羊TYRP1基因内识别了13个SNPs,其中位于TYRP1基因外显子上的10个SNPs位点,除个别位点在大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羊和岷县黑裘皮羊中没有发生突变外,其他突变位点在所有绵羊品种中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异,说明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共有42个单倍型,优势单倍型0000000000(245/918)、0100000001(91/918)在所有绵羊群体中均存在,除单倍型0101100000(93/918)在中国美利奴羊中没有出现,单倍型0001000001(69/918)在岷县黑裘皮羊、哈萨克羊群体中没有出现外,在其他群体中均存在。连锁分析结果表明,10个SNPs在所有样本中均存在2个连锁模块。群体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中国地方绵羊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群体内遗传变异,各绵羊品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模式,且各品种遗传关系与其品种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TYRP1基因对绵羊毛色遗传性状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广礼 付冬丽 郎侠 王玉涛 王乾坤 罗玉柱关键词:绵羊 野猪KIT基因多态性与其被毛表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19年 KIT基因突变影响猪的白色被毛表型形成。野猪(Sus scrofa)是一类重要的资源,但其被毛表型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选择KIT作为候选功能基因,通过直接测序法对KIT基因20个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基因突变扫描,研究其突变是否影响野猪不同被毛表型形成。结果显示:共鉴别到57个SNPs突变位点,其中47个SNPs位于KIT基因内含子区域,1个SNP位于5′-UTR区域(g.457G>C),9个SNPs位于外显子区域(3个错义突变和6个同义突变)。在3个错义突变位点中,第2外显子上存在2个(g.4884 G>A,p.R151K;g.4888 C>T,p.N152K),第19外显子有1个(g.66238 T>C,p.V871A)。在野猪群体内没有识别位于KIT基因第16内含子第一个核苷酸的剪接突变和第17内含子的4个碱基缺失突变,这些结果表明野猪KIT基因可能是单拷贝基因。三个错义突变等位基因及其单倍型和被毛表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T和C突变等位基因及其组成的单倍型在野猪和长白猪品种间,与野猪的野生型被毛表型存在极显著相关(P<0.001),除灰棕色外,与野猪的其他单一被毛表型不相关。从关联性分析结果得出,KIT不能作为影响野猪毛色表型形成的因果基因,要阐明野猪被毛表型形成的遗传机制比家猪困难。 杨广礼 邢玉哲 刘红玉 成晨 夏明明 王晨晨关键词:野猪 KIT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