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525008)

作品数:10 被引量:134H指数:8
相关作者:谢树成黄俊华黄咸雨殷鸿福赖旭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化石
  • 4篇分子化石
  • 2篇遗址
  • 2篇土壤
  • 2篇微生物
  • 2篇化石记录
  • 2篇古生态
  • 2篇和尚
  • 2篇
  • 1篇滴水
  • 1篇地层学
  • 1篇地球
  • 1篇地质
  • 1篇第四纪
  • 1篇洞穴
  • 1篇洞穴滴水
  • 1篇多环芳烃
  • 1篇有壳变形虫
  • 1篇源岩
  • 1篇正构烷烃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0篇谢树成
  • 5篇黄咸雨
  • 5篇黄俊华
  • 3篇殷鸿福
  • 3篇赖旭龙
  • 3篇王永标
  • 2篇张克信
  • 2篇史晓颖
  • 2篇胡超涌
  • 2篇王红梅
  • 2篇崔景伟
  • 2篇颜佳新
  • 2篇蒲阳
  • 2篇龚一鸣
  • 2篇邹胜利
  • 1篇周修高
  • 1篇周炼
  • 1篇鲁立强
  • 1篇王军霞
  • 1篇李仁成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球生物学方法与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过程的正演和评价被引量:31
2007年
烃源岩存在生烃和排烃过程,高-过成熟区还叠加了烃源岩有机质的强烈改造和破坏,从海相地层残余有机质出发评价烃源岩的反演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探索生命系统与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为主题的地球生物学为正演烃源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子地球生物学、地球微生物学、地球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地球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要素)为恢复烃源岩形成时的生产力及其组成、沉积有机质的量和类型、有机埋藏量及其过程和类型等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分别论述了如何利用地球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定量计算原始生产力、沉积有机质和埋藏有机质.表征地球生物学过程的地球生物相则综合和集成了烃源岩生物相、有机相和沉积相的相关信息,包含了生境型(群落型)、生产力和有机埋藏等定量化指标,它为建立优质烃源岩的地球生物学评价体系服务.通过烃源岩实验模拟得出的有机质恢复系数对残余有机碳进行恢复,并与地球生物学得出的埋藏有机质进行量的对比,由此实现地球生物学方法与传统反演方法的接口和校正.
谢树成殷鸿福解习农秦建中史晓颖胡超涌颜佳新黄俊华周炼杨香华王永标徐思煌腾格尔
关键词:生产力
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的正构烷烃分布及其古植被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湖北麻城金罗家遗址古文化层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主要讨论正构烷烃类脂物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分布在各文化层不同,其中,在生土层以C17为主峰;西周文化层F2和F4两样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F3样品以C17为主峰;东周文化层主要以C17和C31为双主峰,而F 7以C31为主峰,F9以C17为主峰;唐宋文化层以C17和C31为双主峰;明清文化层以C31为主峰,现代耕植土层以C29为主峰。而正构烷烃高碳数C27/C31比值的变化反映出遗址域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相对变化,正构烷烃高碳数ACL值反映遗址域中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之间的转变,有机δ13C表现为C3和C4植物,它们在本剖面上表现出多阶段的变化。因此,正构烷烃在不同的人类古文化层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除了反映当时的微生物活动、植物属种的相互取代或分子沉积后的改造作用外,还可能蕴藏着当时的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研究。
邹胜利朱俊英熊北生李仁成金芳谢树成
关键词:正构烷烃古植被
湖北清江和尚洞洞穴滴水脂肪酸分布特征及其古生态意义被引量:18
2007年
对采自湖北省清江和尚洞滴水样品,采用XAD大孔径树脂吸附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出种类丰富的脂肪酸,包括直链(nC12∶0~nC30∶0)与支链(iC14∶0~iC26∶0,及aC15∶0和aC17∶0)饱和脂肪酸,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nC15∶1,nC16∶1,nC17∶1和nC18∶1),多不饱和脂肪酸(nC18∶2)及微量的支链不饱和脂肪酸(iC17∶1)。滴水脂肪酸分布特征显示有机质以微生物来源为主,兼有高等植物贡献。占优势的偶碳直链饱和脂肪酸(主要是nC16∶0,nC18∶0和nC14∶0),含量相对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微藻。滴水中还检出含量较高的nC17∶1和nC15∶1及微量的iC17∶1和iC15∶1,它们很可能来自洞顶土壤厌氧层中的硫酸盐还原菌。洞顶土壤、滴水与现代石笋碳酸钙沉积脂肪酸分布对比揭示,石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土壤,也有地下水微生物及洞穴原地微生物贡献。
黄咸雨蒲阳崔景伟吴勇民李秀丽黄俊华胡超涌谢树成
关键词:洞穴滴水石笋脂肪酸
湖北清江和尚洞洞顶植物叶片和土壤的类脂物对比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08年
用GC-MS对湖北清江岩溶地区和尚洞洞顶植物叶片与该洞上覆土壤层中的类脂物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植物叶片中检测出了一系列直链烷烃、脂肪酸、以及丙三醇、植醇和甾醇等类脂物,其中直链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大体在C21~C36之间,以C29或C31为主峰且具有奇偶优势;脂肪酸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短链脂肪酸内(C数<23),以C16为主峰呈单峰型分布且具有偶奇优势;醇的分布很不规则,仅检测出丙三醇,植醇和三种甾醇,没有检测到脂肪酮类化合物。与之相比,洞顶上覆土壤层中检测出更加丰富的类脂物。类脂物具有如下特征:正构烷烃以C31为主峰,还存在低碳数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如2-甲基、3-甲基、4-甲基、5-甲基、6-甲基、7-甲基、8-甲基等一系列的单甲基支链烷烃,这些支链烷烃显示了微生物的贡献;脂肪酸分布也以低碳数的C16为主峰,且低碳数脂肪酸的含量较植物叶片中明显的增加,同时一些异构和反异构脂肪酸(C14∶0,C15∶0和C17∶0)以及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C17∶1,C18∶1和C20∶1)也被检测到,也表明土壤中的脂肪酸不仅存在高等植物的贡献,还存在微生物的来源;没有植醇,但出现姥鲛烷和植烷并检测到了一系列脂肪醇化合物,碳数分布在C21~C36之间;检测到一系列的酮,具有奇偶优势,碳数分布范围在C23~C30和C33。高等植物叶片和土壤的差异反映了微生物对高等植物类脂物输入到土壤过程的重要贡献。本研究工作不仅提供了该岩溶地区植物叶片的类脂物信息,还为研究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植物叶片中类脂物在地质过程中的转变提供信息,更为研究岩溶地区滴水和石笋中类脂物的来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崔景伟黄俊华蒲阳黄咸雨谢树成
关键词:植物叶片土壤微生物洞穴
分子地层学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实例被引量:16
2007年
当前分子地层学研究已涉及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类脂物和木质素等多种生物化学组分。在地层中,分子化石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定量的准确性、应用的指纹性和信息的多样性等特点,其地层学应用的主要原理是依据分子化石的生物源信息和其离开生物体后发生的一系列转化途径来实现的,其表述方法可以是含量、相对丰度、碳数分布和单体同位素特征等。在各类年代学框架下,由这些分子化石参数所揭示的各类生物事件和环境事件可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分子地层学与分子古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密切相关,它与传统三大地层学分支学科明显不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分子地层单位,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分子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对各类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有重要指示作用的分子地层学,与生态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等地层学分支学科类似,其主要任务是在传统生物地层学或其他年代学框架下,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以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和第四纪泥炭为例,以高分辨率的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为切入点,分别探讨在生物地层学或其他年代学框架下的分子地层工作,由此提出了分子地层学的分类单位——分子化石带。
谢树成赖旭龙黄咸雨马相如杨淑娟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化石同位素地层学全球变化
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事件的分子化石记录被引量:9
2006年
随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地质类脂物分子在地球环境和生命过程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应用。总结了志留纪/奥陶纪、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三叠纪、古近纪/白垩纪5次生物集群灭绝期地质类脂物分子记录的生物和环境事件。重点讨论了地质类脂物记录的绿硫细菌和水体透光带富硫化氢事件、甲烷菌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释放以及这些事件与生物危机的可能关系。提出了当前的工作应从生物危机向生态危机深入,既能反映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的关系,又能体现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的结合,这其中,地微生物生态系和陆地生态系工作亟待加强。
谢树成黄咸雨黄俊华龚一鸣王永标杨桂芳陈林
关键词:分子化石生态危机天然气水合物
从古生物学到地球生物学的跨越被引量:30
2006年
以学科体系和科学问题为导向,对当前国际上出现的地球生物学从学科分类体系、形成背景、主要研究方向、亟待突破的分支学科及其与之相关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评述.作为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地球生物学在地球科学中应具有独立的一级学科地位,类似于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地球生物学主要研究地球系统的生命运动,涉及地球环境与生命系统的相互作用.它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今世界对所面临重大人类-环境-资源问题的响应.分子地球生物学、地球微生物学、地球生态学、地球生理学等地球生物学中的二级学科还有待尽快突破,以形成地球生物学的成熟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谢树成龚一鸣童金南史晓颖赖旭龙Z.Q.Chen冯庆来王红梅杜远生王永标颜佳新张克信殷鸿福
关键词:分子化石微生物生命之树
湖北省金罗家考古遗址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和植硅体的分析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湖北金罗家遗址剖面总厚度为171 cm,平均10 cm采集一个样品,共采集17个样品。考古遗址年代顺序主要根据考古器物(如陶片、瓷片、砖瓦块等)颜色、图案、花纹和形态类型等与已确定年代的考古器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确定不同文化层的时代顺序。文章对考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植硅体类型和炭屑进行了研究,并对多环芳烃可能来源、植硅体组合和炭屑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最下部的生土层样品未检测到多环芳烃,古文化层土壤样品均检测出了多环芳烃,不同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也是不同的,在个别文化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还表现出一些异常。利用多环芳烃来源地球化学参数甲基菲/菲(MPh/Ph)和荧蒽/芘(Fl/Py)的比值对金罗家遗址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判断,考古土壤多环芳烃的MPh/Ph值范围主要在0.34~0.89之间(除F13样品值为1.30外),Fl/Py值范围主要在1.92~5.88之间(除F8样品值为10.82外),说明多环芳烃的来源主要是热成因。而荧蒽/菲、苯并蒽/菲和苯并芘/菲等可以作为与陆生植物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芳烃的产物的标志,这些多环芳烃可能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说明考古遗址土壤中的多环芳烃记录能够反映生活在该遗址上一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活动的信息。因此,多环芳烃是人类活动的良好指示物。同时,在整个剖面土壤中还检测出大量的且种类多样的植硅体和炭屑,植硅体类型主要有:方型、长方型、扇型、哑铃型、鞍型、齿型、帽型、棒型和尖型等。植硅体组合能够恢复当地的古植被,也可以反映古人类在选择和利用植物有关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其古植被生长是与古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在西周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东周时期文化层,以C4植物为主;唐宋时期文化层,以C3植物为主
邹胜利谢树成李勇王毅彰张宏亮朱俊英
关键词:多环芳烃植硅体
第四纪环境重建的良好代用指标--有壳变形虫记录与古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8年
有壳变形虫是一类广泛分布在淡水潮湿环境中的根足纲原生动物,具有较窄的生态幅、较短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因此沉积物中保存的有壳变形虫化石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有壳变形虫化石在古湖泊学与人类活动、古水文、古温度、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定量重建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欧洲和北美开展的大量研究已证实有壳变形虫是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示器。我国地域辽阔,生境多样,无论是开展现代有壳变形虫的生态学研究,还是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记录的古环境重建,都有巨大的研究潜力。
秦养民谢树成顾延生王军霞周修高
关键词:有壳变形虫第四纪沉积物古生态学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环境的不稳定性和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浙江长兴微生物分子化石记录被引量:12
2007年
从生态系统的底层——蓝细菌和绿硫细菌出发,从分子化石角度分析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危机的特点.系列2-甲基藿烷(C28-C32)指数揭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蓝细菌的剧烈变化,蓝细菌在动物灭绝期间和期后出现多次(至少两次)繁盛,反映了生态系统和水体营养条件的不稳定性.2-烷基-1,3,4-三甲基苯系列化合物(C12-C23)指标与姥鲛烷/植烷比值(Pr/Ph)共同揭示了沉积环境快速多变的氧化-还原条件.这些分子化石参数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环境.这种环境条件长期的极度不稳定状态与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生物复苏的长期性相吻合.因此,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与生物复苏的长期性是统一的,它们都是对环境条件不稳定性的响应.
黄咸雨焦丹鲁立强谢树成黄俊华王永标殷鸿福王红梅张克信赖旭龙
关键词:蓝细菌绿硫细菌分子化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