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75)

作品数:6 被引量:105H指数:4
相关作者:张稳黄耀孙文娟王平贾志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稻田
  • 2篇中国稻田
  • 2篇三江平原
  • 2篇甲烷
  • 2篇甲烷排放
  • 1篇沼泽
  • 1篇沼泽湿地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湿地
  • 1篇通量
  • 1篇通量研究
  • 1篇土壤
  • 1篇能量平衡
  • 1篇能量通量
  • 1篇农田
  • 1篇农田土壤
  • 1篇净辐射
  • 1篇垦殖
  • 1篇固碳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作者

  • 5篇黄耀
  • 5篇张稳
  • 2篇贾志军
  • 2篇孙文娟
  • 2篇王平
  • 1篇杜筱玲
  • 1篇于永强
  • 1篇魏丽
  • 1篇刘文英
  • 1篇赵晓松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Advanc...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1990-2000年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变化模拟被引量:7
2008年
甲烷(CH4)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研究我国稻田的甲烷排放年际变化,客观评估我国稻田CH4排放量,对于区域乃至全球大气CH4浓度的贡献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一个比较成熟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1990~2000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排放的年际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量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际波动,其中1993~1995年由于播种面积较少,甲烷排放为一个低谷,排放量约为5.37Tg;其他年份的排放量在5.93—6.22Tg之间。虽然1997年之后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比1993年之前少约1.84×10^6hm^2,但两个时期的甲烷排放量却基本相等,这主要是由于1997年之后单位面积稻田甲烷的排放也较1993年之前高的缘故。从空间格局方面讲,我国稻田甲烷排放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江苏和安徽,东北地区稻田甲烷排放在20世纪90年代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王平魏丽杜筱玲张稳黄耀孙文娟刘文英
关键词:稻田甲烷
三江平原稻田能量通量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基于三江平原稻田2005~2007年5~10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稻田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能量分配特征以及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三江平原稻田净辐射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感热通量日变化在水稻发育进入成熟期后才较明显,而土壤热通量在水稻整个发育期内日变化特征都不明显。稻田净辐射季节变化特征显著,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18~20MJ·m-2·d-1。潜热通量季节变化与净辐射同步,最大值为13~19MJ·m-2·d-1。相比之下感热通量较小,观测期间变化于-3.90~3.94MJ·m-2·d-1,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10月土壤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变化于-2.67~3.62MJ·m-2·d-1。三江平原地区稻田能量分配特征明显,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LE/Rn)5~10月平均值为0.67,表明净辐射大部分以潜热通量形式所消耗,但生长旺季LE/Rn略大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Hs/Rn)的季节变化特征与LE/Rn比值相反,观测期间平均值为0.10。这导致波文比在水稻生长旺季较小而在初期和末期较大。5~10月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G/Rn)呈逐渐下降趋势,其月平均值由5月的0.14下降到10月的-0.08。线性回归法和能量平衡比率均表明三江平原稻田能量明显不闭合,2005、2006年5~10月能量不闭合度分别为22%和16%,而2007年能量"过闭合",能量平衡比率平均值为1.07。
贾志军张稳黄耀
关键词:稻田能量通量能量平衡
Modeling Methane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under Elevat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ditions被引量:1
2010年
Abstract Methane (CH4)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the dramatic increase of this greenhouse gas in the atmosphere. Due to great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f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2) on CH4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CH4MOD 1.0 is the most widely validated model for simulating CH4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exposed to ambient CO2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aCO2). We upgraded the model to CH4MOD 2.0 by: (a) modifying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soil Eh and the water regime on CH4 production; (b) adding new features to reflect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atmospheric CO2 upon methanogenic substrates, soil Eh during drainages, and vascular CH4 transport; and (c) adding a new feature to simulate the influences of nitrogen (N) addition rates on methanogenic substrates under elevated CO2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eCO2) condition. Validation with 109 observation cases under aC02 condition showed that CHaMOD 2.0 possessed a minor systematic bias in the prediction of seasonally accumulated methane emissions (SAM). Validation with observations in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experiments in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climates showed that CH4MOD 2.0 successfully simulated the effects of eCO2 upon SAM from paddy rice fields incorporated with various levels of previous crop residues and/or N fertilizer. Our results imply that CH4MOD 2.0 provides a potential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of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upon CHa emissions from regional or global paddy rice fields with various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谢宝华周再兴郑循华张稳朱建国
关键词:MODELINGPADDY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引量:59
2008年
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不仅可减少大气CO2含量,而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已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对"潜力"范畴的界定不同,全球或区域尺度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估算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谓固碳潜力,即土壤碳的饱和水平或土壤所容纳碳的最大能力。这一能力受区域气候、土壤类型、农业管理措施的综合影响。故此,合理地评价固碳潜力,应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和农业措施诸因素,并将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固碳潜力概念范畴及研究方法出发,阐述了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生物潜力和物理化学潜力的研究,提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计量方案,并就该研究领域亟需回答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孙文娟黄耀张稳于永强
关键词:农田土壤固碳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蒸散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大面积垦殖已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2005~2007年每年5~10月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水稻和大豆田进行了观测,目的是阐明沼泽湿地垦殖为农田对地表水分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泽湿地垦殖前后潜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变化特征,但其最大值当湿地垦殖为水稻田后增加了14%~130%,当垦殖为大豆地后在2006年增加了3%~77%,而在2005年和2007年发生干旱时降低了25%~40%.植被叶面积指数差异是造成不同系统潜热通量日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沼泽湿地垦殖为农田没有改变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但是当垦殖为水稻田后潜热通量明显增加,5~10月水稻田日平均潜热通量较沼泽湿地增加了38%~53%,这主要是由于净辐射和叶面积指数增加所致.相比之下沼泽湿地垦殖为大豆地后潜热通量的变化与降水密切相关,土壤水分亏缺时降水量是控制大豆地水分蒸散的主要因子,这导致干旱的2005年和2007年大豆地日平均潜热通量较沼泽湿地减小了11%~17%,而在降水充沛的2006年大豆地蒸散量较沼泽湿地蒸散量增加了22%.生长季(6~9月)内水稻田总蒸散量较沼泽湿地增加了24%~51%,大豆地总蒸散量在2005年和2007年较沼泽湿地减少了19%~23%,而在2006年增加了19%.总之,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开垦种植水稻或大豆蒸散量发生明显变化.稻田潜热通量高于湿地;大豆田潜热通量在降水充沛的年份高于湿地,但在干旱年份则低于湿地.这与净辐射、叶面积指数和降水量等蒸散量主控因子的改变密切相关.
贾志军张稳黄耀赵晓松宋长春
关键词:沼泽湿地垦殖蒸散量净辐射
1955—2005年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算被引量:27
2009年
将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1955—2005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体呈增加趋势,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18±0.53)、(4.71±0.27)、(5.22±0.24)和(5.79±0.34)Tg,2000—2005年平均排放量为(6.25±0.36)Tg。1960—1975年增加最快,速率为0.167Tg/a;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增加速率减缓,为0.054Tg/a。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江苏和安徽省,约占全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73.2%。自1980年代初以来,东北三省稻田甲烷排放增加显著,这主要归因于该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
王平黄耀张稳
关键词:稻田甲烷排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