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09LZUJBWZY059)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周仲谋王家东王莹辛明霞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复旦大学辽宁财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艺术
  • 2篇文学

主题

  • 5篇电影
  • 4篇改编
  • 2篇电影改编
  • 2篇忠实
  • 2篇消费文化
  • 2篇媒介
  • 2篇改编方法
  • 1篇人类情感
  • 1篇史诗
  • 1篇视觉
  • 1篇视觉奇观
  • 1篇视觉性
  • 1篇奇观
  • 1篇情感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影响
  • 1篇文学
  • 1篇乡土
  • 1篇民族风格
  • 1篇民族史诗

机构

  • 8篇兰州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1篇辽宁财贸学院

作者

  • 8篇周仲谋
  • 1篇王家东
  • 1篇王莹

传媒

  • 3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美育学刊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白鹿原》:乡土民族史诗的影像转换
2013年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成电影,是文学界和电影界的一件大事。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对这部乡土民族史诗进行影像转换,尽可地将原著的复杂主题呈现出来。尽管大量的删剪造成不少遗憾,但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周仲谋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改编史诗
“戏剧式改编”:历史论争与现实可能被引量:1
2012年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戏剧式改编"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周仲谋
关键词:消费文化
从梦想到救赎——科幻影视剧的人类情感折射被引量:7
2010年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影视剧越来越适合表现科幻题材。从主题上来看,科幻题材影视剧具有很大的超越性,在各种科幻题材影视剧中,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有着深层次的表现。但是长期以来,科幻影视作品内部亚类型的划分更多的是依据科幻影视的外部表现形式来进行的。如果从人类情感的发展出发,对科幻影视剧进行归类,就可以看出科幻题材影视剧所体现出来的人类情感线索:从对梦想的自信到怀疑,再到宗教的救赎。
王家东周仲谋
关键词:人类情感
视觉奇观电影的文学性缺失被引量:1
2014年
视觉性是电影的重要属性,却非唯一属性。当电影通过对文学的借鉴学会了如何叙事之后,视觉性的影像和文学性的叙事就成为电影最具表现力的两个构成要素。在当今视觉文化时代,奇观化的视觉画面在电影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过度影像化"的奇观电影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代替了心灵上的想象性接受,也使自身日益沦为技术和商业的傀儡,最终戕害的将是电影的艺术精魂和人们的心灵体验能力。
周仲谋王莹
关键词:电影视觉性
1990年代以来电影改编理论研究综述被引量:5
2011年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1990年代以来的电影改编理论研究相对冷落。尽管对"电影改编"这一术语本身进行了思考,对"忠实"与"创造"的认识更加透彻,并从媒介层面拓展了电影改编理论研究的空间,但由于缺乏电影改编理论体系的建构意识和对当前改编实践的引导意识,研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周仲谋
关键词:电影改编媒介改编方法
1990年代以来电影改编理论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11年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1990年代以来的电影改编理论研究相对冷落。尽管对"电影改编"这一术语本身进行了思考,对"忠实"与"创造"的认识更加透彻,并从媒介层面拓展了电影改编理论研究的空间,但由于缺乏电影改编理论体系的建构意识和对当前改编实践的引导意识,研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周仲谋
关键词:电影改编媒介改编方法
新世纪华语电影中的名著改编问题被引量:5
2013年
新世纪以来的华语电影完成了工业层面的转型与整合,并形成了以"大片"为代表的商业电影模式。华语"大片"中有不少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片,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画皮》《花木兰》《赵氏孤儿》等,这些影片借助名著的影响力和情节内容,配合豪华壮观的场面和绚丽的视觉冲击,在华语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辉煌票房成绩的背后,这些影片却暴露出文化层面的严重缺失。在今后的华语电影改编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名著,注重改编影片的民族化审美品格,使其既能创作出巨大经济效益又能发挥出延续文学经典、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有助于深化华语电影的文化影响力。
周仲谋
关键词:华语电影名著改编民族风格文化影响
“戏剧式改编”:历史论争与现实可能
2012年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戏剧式改编"的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周仲谋
关键词:消费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