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06R32)
- 作品数:10 被引量:85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欣张蕊媛罗娜吴芬芳李庆伟更多>>
-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连市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11
- 2012年
- 利用美国环保署提出的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大连市近5a的生活饮用水环境进行评价,探究水体中所含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国际辐射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限值为参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的水中化学致癌物主要是Cr+6,致癌风险超过了国际辐射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a;非致癌物中只有氟化物风险超标;致癌物的风险大于非致癌物的风险。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在水质治理过程中,应优先治理致癌物Cr+6。
- 魏金波郑怀军刘欣
- 关键词:水环境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五氯苯酚的降解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五氯苯酚(PCP)是一类危险性较大的环境污染物。PCP比较稳定,容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导致动物肺、肝、肾脏以及神经系统的损伤。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PCP的化学和生物降解等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PCP的降解趋势进行了展望。
- 张蕊媛耿雅东刘欣
- 关键词:PCP降解
- 除草剂乙草胺的毒性及其内分泌干扰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10年
- 就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对乙草胺的急性及其慢性毒性、内分泌干扰活性毒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乙草胺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 罗娜刘欣
- 关键词:乙草胺毒性内分泌干扰物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五氯苯酚的毒性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0年
- 五氯苯酚(PCP)是一类危险性较大的环境污染物。PCP比较稳定,容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能够抑制生物代谢过程中氧化磷酸化作用,导致动物肺、肝、肾脏以及神经系统的损伤。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综述了PCP的分布、分析检测方法和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PCP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 张蕊媛雷磊刘欣
- 关键词:PCP毒性降解
- 五氯苯酚的生态毒性效应及其遗传毒性被引量:5
- 2011年
- 为评价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五氯苯酚对土壤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生态毒性效应,检测了五氯苯酚对8种作物种子的萌发和根伸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作用;并运用小麦根尖细胞微核实验和赤子爱胜蚓体细胞核的彗星实验,检测了五氯苯酚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五氯苯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强度和根伸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五氯苯酚对小白菜、卷心莴苣和谷子体积较小的种子的抑制作用较为突出。五氯苯酚对赤子爱胜蚓在24、48和72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6.5、53.9和45.1mg·L-1。浓度为49.1mg·L-1时,五氯苯酚能够诱发小麦根尖细胞产生微核,微核率为6.91‰;浓度为75mg·L-1处理下发现双微核出现;浓度为40mg·L-1的五氯苯酚处理后的赤子爱胜蚓,体细胞核的慧尾率为23.1%,浓度为80mg·L-1的五氯苯酚处理后,慧尾率为42.8%。以上结果说明五氯苯酚在一定剂量下(4.3-71.2mg·L-1)对植物和动物细胞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 张蕊媛杨竞刘欣
- 关键词:五氯苯酚生态毒性赤子爱胜蚓彗星实验遗传毒性
- 主成分分析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1
- 2011年
- 对研究水质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做了详细介绍,并对主成分分析法在河流、地下水、矿区、湖泊水质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简要分析了主成分分析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尚有不足之处。
- 周广峰刘欣
-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水环境水质评价
- 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指标,强调的是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共同发展。运用协调度理论通过指标体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大连市2001~2009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协调发展类型正在从中等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
- 罗娜耿雅冬刘欣
- 关键词:协调发展度
- CDC/MACPF家族成孔毒素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0年
- 成孔毒素(Pore-forming toxins,PFTs)通常与细菌等原核生物的致病机理相关,在真核生物中,这类蛋白在免疫、胚胎发育、神经细胞迁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球状蛋白成孔毒素中的两大家族,胆固醇结合细胞溶素(Cholesterol-dependent cytolysins,CDCs)和攻膜复合体/穿孔素超家族(Membrane attack complex/perforin superfamily,MACPF)以其独特的分子构型和功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CDCs由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在细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裂解靶细胞膜的作用;在真核生物中,MACPF蛋白同时具有裂解和非裂解两种形式。目前,对于以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为代表的CDCs蛋白的结构及分子机制了解得较为透彻,近年来晶体学及生物化学研究揭示,尽管CDCs和MACPF这两大家族成孔毒素在氨基酸序列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它们共同的折叠模式预示:MACPF蛋白以一种类似于CDCs的成孔机制来行使其裂解靶膜的功能。文章对这两大家族成孔毒素的结构、成孔机制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予以综述,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乔旭吴芬芳苏鹏李庆伟
- 关键词:补体系统
- 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9年
- 在以七鳃鳗和盲鳗为代表的无颌类脊椎动物中,虽然发现了与有颌类脊椎动物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s,TLRs)、B细胞受体(B-cell receptors,BCRs)可变区具有相似结构的先天性免疫受体,却从未发现有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核心组分:TCRs、BCRs、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适应性免疫系统只存在于有颌类脊椎动物中。但最近的一项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即在无颌类脊椎动物中,存在一种新型可变淋巴细胞受体VLRs(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s),VLRs通过改变亮氨酸富集序列LRRs(Leucine-rich repeats)的插入情况,实现对特异性抗原的高效识别。晶体衍射分析发现,盲鳗的VLRs呈现一种"马蹄"型结构,抗原结合位点则位于"马蹄"的凹面区。分泌型的VLRs以四聚体或五聚体的形式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综上所述,无颌类和有颌类脊椎动物应用不同的抗原识别系统完成适应性免疫反应。文章对近年来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为揭示适应性免疫系统起源与进化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 梁佼刘欣吴芬芳李庆伟
- 关键词:适应性免疫
- 杀菌剂三唑酮毒性及内分泌干扰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在对近年来国内外三唑酮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概述了三唑酮的检测、毒性、内分泌干扰作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工作。
- 杨竟雷磊刘欣
- 关键词:三唑酮毒性内分泌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