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9011)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周银军陈立刘同宦冯源罗优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科学院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河段
  • 2篇泥沙
  • 2篇河床
  • 1篇丁坝
  • 1篇蓄水
  • 1篇三峡水库
  • 1篇三峡水库蓄水
  • 1篇水库
  • 1篇水库蓄水
  • 1篇水沙
  • 1篇水沙变化
  • 1篇泥沙工程学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中小河流
  • 1篇中小河流治理
  • 1篇桩式丁坝
  • 1篇维数
  • 1篇河床调整
  • 1篇河床形态
  • 1篇河床演变

机构

  • 5篇长江科学院
  • 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4篇周银军
  • 3篇陈立
  • 2篇刘同宦
  • 2篇冯源
  • 1篇金中武
  • 1篇江磊
  • 1篇罗优
  • 1篇廖小永
  • 1篇王敏
  • 1篇闫涛

传媒

  • 2篇人民长江
  • 2篇泥沙研究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年份

  • 5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分形理论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概述被引量:13
2012年
论述了分形理论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泥沙颗粒物特性,群体泥沙组成及其沉积物排列方式,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结构以及河流几何形态等;概括了当前在应用中的特点:促进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活跃传统思想,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时指出值得注意的问题:分形算法的统一和规范,明确各研究对象分形维数物理意义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周银军陈立刘同宦
关键词:泥沙河流
三峡水库蓄水后铜陵河段演变特点及趋势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长江下游铜陵河段为典型的鹅头型多汊河道,通过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该河段水沙特性、深泓线、平面形态和断面冲淤变化的分析,结论表明,受三峡水库运行和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影响,该河段上游的大通站来沙量大幅减少,河段内各汊道发生相应的调整。其中成德洲右汊和南夹江汊道冲刷发展,成德洲左汊进口有所淤积,造成成德洲右汊和南夹江汊道分流比逐渐增大,对南夹江的防洪造成不利影响。建议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防止河势向不利防洪和航运方向进一步发展。
冯源王敏廖小永刘同宦
关键词:河道演变水沙变化三峡水库
宜昌至杨家脑河段河床形态冲刷调整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后宜昌至杨家脑河段河床形态的冲刷调整特点,基于实测资料,对该河段的冲刷分布及河床形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分形维数对河段深泓纵剖面形态调整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其河床形态冲刷调整的最大特点是纵向的冲刷下切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即存在若干深泓较高、具有一定抗冲性的纵向节点,且多以分汊河段为主,通过对各分汊河段的比较发现,年内交替型分汊河段的深泓节点比非交替型分汊河段更为稳定,由于纵向节点的控制以及河段其他部位深泓的下切,使得该河段深泓纵剖面分形维数逐年加大,纵向形态变得更为复杂,使枯水糙率有所增加,对宜昌枯水位的下降起到了抑制作用。
周银军陈立闫涛江磊
关键词:河流泥沙工程学河床演变分形维数
近坝段年内交替型分汊河段河床调整特点被引量:7
2012年
枢纽修建后引起水沙条件的变化必然造成年内交替型分汊河段河床的冲淤调整。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三峡下游近坝段典型年内交替型分汊河段的冲淤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年内交替型分汊河段演变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坝段年内交替型分汊河段年际间冲淤交替,整体以冲为主,水流动力轴线的摆动在分汊河段的冲淤调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水库下泄的不饱和水流使得两汊交替冲刷,两汊发展的不平衡,洪水主汊冲刷幅度要大于枯水主汊,两汊高程差的逐步减小将引起河段水流运动和分流比的变化,对分流格局的稳定有着巨大影响。
冯源陈立周银军罗优
关键词:河床调整
桩式丁坝在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的适用性探讨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调研和室内试验,研究水流经过桩式丁坝后的流态及其冲淤特性,并考虑中小河流治理中对整治建筑物的要求,分析了桩式丁坝的适用性。研究认为:由于坝身具有透水性,对主流及行洪影响较小,抗冲性较好;坝后水流平缓,淤积程度亦较小,有利于水生动物生长繁殖;可通过灵活调节透水率达到不同的治理目标;筑坝材料可就地取材,降低造价。桩式丁坝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可满足防洪、生态、环境、节约等综合治理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周银军李飞金中武陈诚
关键词:桩式丁坝冲淤中小河流治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