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01013)

作品数:14 被引量:414H指数:11
相关作者:章明奎王美青符娟林徐建民韩常灿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土壤
  • 8篇红壤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肥力
  • 2篇养分
  • 2篇养分库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肥力
  • 2篇土壤学
  • 2篇退化红壤
  • 2篇污染
  • 2篇肥力质量
  • 1篇低丘
  • 1篇亚热带
  • 1篇有机酸
  • 1篇有机碳
  • 1篇造林
  • 1篇造林方式
  • 1篇碳氮

机构

  • 13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森林资...

作者

  • 12篇章明奎
  • 3篇王美青
  • 2篇符娟林
  • 2篇徐建民
  • 1篇黄昌勇
  • 1篇厉仁安
  • 1篇廖敏
  • 1篇姜宏
  • 1篇徐建明
  • 1篇韩常灿
  • 1篇夏建强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浙江林学院学...
  • 1篇Pedosp...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退化红壤肥力恢复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被引量:15
2000年
研究了自然封禁条件下亚热带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退化红壤肥力恢复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影响退化红壤肥力恢复主要有水分因素和养分因素 ,其中水分因素决定了土壤肥力能否自然恢复 ,对于土层浅薄、砂化严重的土壤 ,由于蓄水能力极低 ,季节性干旱使植被和土壤肥力难以自然恢复。土壤肥力的恢复还与土壤本身的养分状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养分较高的土壤 ,较易恢复植被 。
章明奎
关键词:退化红壤土壤肥力土壤持水量
林地与农地转换过程中红壤有机碳、氮和磷库的演变被引量:24
2006年
通过比较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红壤表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和磷的组成及分布特点,探讨林地开垦为农地和农地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为农地后,有机碳(特别是颗粒状有机碳)和全氮明显下降,有机碳的下降程度高于全氮,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自然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比农地土壤高出219%,土壤总氮平均比农地高出15%。而当农地退耕还林后,有机碳、氮和磷呈相反的变化。自然林地、农地和造林地土壤的平均颗粒状有机碳分别占土壤总有机碳的65%,11%和47%,差异很大,大团聚体中颗粒状有机碳和有机磷的稳定性较低,最易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张履勤章明奎
关键词:土壤学土地利用方式红壤养分库团聚体
杭州市城郊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形态的研究被引量:188
2002年
研究了杭州市城郊文教居民区、风景旅游区、市郊农业区、市内商业区和市郊工业区等 5种土地利用背景下的 32个土样中 8个重金属元素 (Cd、Co、Cr、Cu、Ni、Pb、Zn、Mn)的含量和形态 .结果表明 ,杭州市城郊土壤已受重金属的明显污染 ,其中以Pb的污染最为严重 .污染程度为 :市郊工业区 >市内商业区 >风景旅游区 >文教居民区 >市郊农业区 .用连续提取方法对重金属分级表明 ,Cd、Co、Cr和Ni主要以残余态为主 ,平均占总量的 60 %以上 ,而Cu、Pb、Zn和Mn主要以酸可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存在 。
王美青章明奎
关键词: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
杭州市城市和郊区表土磷库及环境风险评价被引量:8
2003年
杭州市城市和郊区土壤磷素具有明显的积累特征并有较高的潜在释放能力。可提取态P(包括H2O-P、NaHCO3-P、NaOH-P和HCl-P)平均在80%左右,其中以HCl-P的比例最高,平均约55%。32个研究土样中,26个土样的水可溶性P(H2O-P)在10 mg/kg以上,15个土样的NaHCO3-P在100 mg/kg以上。酸性条件下P的释放潜力明显增加。土壤水溶性P含量及在酸性条件下P的释放量与土壤总P呈正相关,与土壤pH负相关。
章明奎符娟林王美青
关键词:城市表土环境风险评价土壤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Forms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Drainage Water from Wetland Rice Fields in the Shaoxing Plain被引量:25
2003年
Phosphorus (P) i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eutrophication in most freshwater ecosystems. In China, Ptransported from intensively cultivated land has been reported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 in surface waters.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P concentration and forms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drainage from wetland ricefields in the Shaoxing pla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From selected rice fields, surface drainage sampleswere collected at rice-growing, non-growing and fertilization periods, and subsurface drainage samples atdrought and rewetting (irrigation or precipitation after 5~10 d drought period in the surface soils) and wet(drainage under long-term wet soil condition) periods. Water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heir totalreactive P (TRP), dissolved reactive P (DRP) and particulate reactive P (PRP).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Pand DRP in the surface drainage ranged from 0.08 to 1.50 and 0.06 to 1.27 mg L-1, respectively. The TRPand DRP were dependent on field operation activities, and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fertilization period >rice-growing period > non-growing perio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of runoff receiving P fertilizer can bean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e PRP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drainage, ranging from 0.01 to 0.57 mgL-1, accounted for 8%~78% of the TRP. Concentration of the TRP in the subsurface drainage was from0.026 to 0.090 mg L-1, consisting of 29%~90 % of the DRP and 10%~71% of the PRP. In the droughtand rewetting period, the PRP accounted for, on average, 63% of the TRP, much higher than in the wetperiod (23%), 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transport of P in preferential flow during drainage events after ashort-term drought period in the surface soils. Therefore, P losses in particulate form may be importantin the subsurface drainage from rice fields when surface soils form cracks and favor rapid flow downwardthrough the soil profiles, suggest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water-dispersible colloid particles in mediating andco-transporting P in the subsurface drainage of rice fiel
ZHANG MINGKUI, JIANG HONG and LIU XINGMEIDepartment of Resource Sciences,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关键词:PHOSPHORUS
林地开垦后对不同质地红壤碳氮和磷库的影响被引量:14
2005年
林地开垦农用后,土壤有机C和总N、P的浓度及在各团聚体粒级中的分布可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亚热带山地两类不同质地的红壤研究表明,林地开垦为旱地和茶园后,有机质和全N明显下降,全P呈轻微下降。下降量壤质土壤(黄泥土)大于粘质土壤(黄粘泥)。表土(0~15cm)的有机C和总N、P下降大于亚表土(15~30cm)。在三个团聚体粒级中,砂粒中有机C和总N、P的下降幅度最大,并随粒径变细下降幅度逐渐变小,表明与砂粒和粉砂结合的有机C和N、P易受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变化。从林地到茶园、旱地,各团聚体粒级中有机P及有机P占总P的比例趋向下降。砂粒和粉砂中Olsen-P也呈下降的趋势。
夏建强章明奎徐建民
关键词:林地开垦有机碳养分库
浙江省丘陵土壤的抗蚀性被引量:30
2000年
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一项重要参数。本文对浙江省丘陵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 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和> 0.5 mm 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红壤地区土壤抗蚀性较好的指标,并探讨了不同母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剖面深度的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规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供试土壤按抗蚀性指标分为4 级,并建立了土壤抗蚀性分级的多指标判别模式。
章明奎韩常灿
关键词:抗蚀性红壤
用微量吸管法测定红壤颗粒组成的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用微量吸管法对红壤颗粒组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用土量 4 .0 0 g,吸液量 5 m L的微量吸管法的测定结果稳定 ,与吸管法无明显差异 ,重现性优于比重计法 ,能满足快速测定的需要 .但用土量太少(2 .0 0 g)或吸液量太少 (2 .5 m L)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偏差 .
章明奎姜宏
关键词:红壤土壤测定
杭州市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潜在可淋洗性研究被引量:53
2003年
研究了杭州市城市土壤 8个重金属元素 (Cd、Co、Cr、Cu、Ni、Pb、Zn、Mn)的含量、形态和潜在可淋洗性。结果表明 ,该城市土壤中Cd、Cr、Cu、Ni、Pb、Zn和Mn均有明显的积累 ,其中Cd、Co、Cr和Ni主要以稳定的残余态为主 ,而Cu、Pb、Zn和Mn则以可提取态为主 ,因此在强还原、强酸性或有利于有机质分解条件下Cu、Pb、Zn、Mn的释放潜力较高。用荷兰能源研究中心的淋洗方法 (pH4 0 )测试表明 ,该市城市土壤的重金属可淋洗性较低 ,在一般条件下该城市土壤重金属不会有较大的释放 。
章明奎王美青
关键词:城市土壤重金属
杭州市居民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和酸可溶性研究被引量:27
2004年
研究了杭州市50个居民小区土壤重金属元素(Cd、Co、Cr、Cu、Ni、Pb、Zn、Mn和Mo)的含量、形态和酸可溶性.结果表明,与农业土壤相比,该市居民区土壤中Cd、Cr、Cu、Ni、Pb、Zn、Mn和Mo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除Cr、Mo外,居民区重金属的积累一般低于该市商业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积累量随居民区建成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居民区土壤中Cd、Co、Cr和Ni主要以稳定的残余态为主;而Cu、Pb、Zn和Mn则以可提取态为主.除Zn、Mn外,重金属的酸可提性组分均较低.土壤重金属的稀酸提取量主要与提取平衡液的pH有关,随pH下降而增加,但大部分土壤中酸可提取的重金属量较低,因此杭州市居民区土壤在正常条件下不会有较多的重金属释放.
符娟林章明奎厉仁安
关键词:土壤学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形态居民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