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438)
-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3
- 相关作者:冯虎元张莉娜安黎哲张婧方建更多>>
-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海南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春小麦光合作用和生长响应UV-B辐射和干旱胁迫的机制研究
- 2009年
- 在室外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定西-24生长和光合作用对增强UV-B辐射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机制。结果表明,干旱明显影响定西-24叶绿素b的含量,对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UV-B辐射以及与干旱复合都降低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且复合作用大于UV-B辐射单独作用,UV-B辐射以及与干旱的复合胁迫显著地影响到类黄酮含量的积累(P<0.05)。各处理间光合作用的大小顺序为:对照>复合>干旱>UV-B辐射。干旱和UV-B复合作用下较单独作用气孔阻力有所增加。胞间CO2浓度在干旱和复合作用下升高,而在UV-B辐射下下降。收获期春小麦的总生物量比对照明显减少,其中,干旱作用下致使总生物量下降的幅度大于UV-B辐射与复合作用。同时,小穗组成和产量特征也发生变化。UV-B辐射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干旱和复合作用,复合作用的减产效应低于干旱。干旱和UV-B辐射使定西-24的收获指数增加10%,在两者复合作用时收获指数变化不大。干旱和复合作用下,植物根系的根冠比增大,而UV-B辐射胁迫下根冠比变化不大。这些结果说明,UV-B辐射和干旱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种胁迫可以减缓(轻)另外一种胁迫对春小麦的抑制作用。
- 张莉娜安黎哲冯虎元
- 关键词:干旱春小麦光合作用
- 增强UV-B辐射和干旱对春小麦光合作用及其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0年
- 在室外盆栽条件下研究了UV-B辐射和土壤干旱对春小麦和尚头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UV-B辐射、干旱+UV-B(复合)处理均可使叶片类黄酮含量增加,且干旱+UV-B处理增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UV-B辐射和干旱单独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但UV-B辐射的副作用大于干旱,复合处理对光合色素的影响介于UV-B和干旱之间.(2)各处理间的光合速率日均值大小次序为:对照>UV-B+干旱>UV-B>干旱;增强UV-B对净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大于干旱,而UV-B+干旱处理的抑制作用较二者单独处理有所减轻.(3)UV-B辐射和干旱单独处理后总生物量比对照减少15%,且抑制作用为:干旱>UV-B>复合处理;UV-B辐射和干旱胁迫不但影响春小麦的生物量,而且影响小穗特征和产量.研究表明,UV-B辐射和干旱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说明一种胁迫可以减缓(轻)另外一种胁迫对春小麦的抑制作用.
- 张莉娜安黎哲冯虎元
- 关键词:UV-B辐射干旱春小麦光合作用生物量
- 长期施肥对麦田土壤微生物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9年
- 应用微量热法研究了长期轮作下麦田不同土层中的微生物活性,以及施肥对微生物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活性基本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土层加深,可培养细菌菌落数减少,且可培养细菌菌落数目与最大时间(Peak time)Pt值(表示从微生物生长开始到达到峰值的时间)呈负相关;热功率(P)-时间(t)曲线由陡变缓,由规则变得起伏不定,侧翼变得更短,峰高也降低;不同土层的微生物生长速率常数(Microbial growth rate constant)μ、峰高(Peak height)Ph值变化明显,基本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施肥土样和不施肥土样的曲线形状不同,特别是上层土样施肥后的曲线明显比不施肥的曲线陡,侧翼也明显变短;施肥土样的μ和Ph值都大于不施肥土样,且施肥土样的Pt都小于对照。这说明,在不同的土壤深度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长期的施肥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
- 刘晓梅方建张婧林吴颖樊廷录冯虎元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微生物活性
- 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柠条林丛枝菌根真菌分子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3
- 2009年
- 采用PCR-DGGE和DNA克隆测序技术对黄土沟壑区一时间演替序列(5、13、20 a和42 a)上的人工柠条林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进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DNA序列聚为四个均属于AMFGlomus属的序列群,分别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G.intraradices(同源性≥98%)、G.fas-ciculatum(=99%)、Glo18(=98%)和G.sp.(=98%)相关,这表明,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柠条根系的AMF多样性十分低下。这四个序列群在5~20 a的柠条林中均出现,而在42 a的柠条林中只有G.sp.未出现,这表明,AMF群落组成并未随着柠条林的演替而发生显著改变,即AMF群落并未随着人工柠条林的恢复演替而得到恢复;土壤理化性质的稳定以及人工柠条林中的AMF群落与植被之间的正向反馈关系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刘永俊冯虎元
- 关键词:柠条丛枝菌根DGGE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