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42B02)
- 作品数:6 被引量:82H指数:5
- 相关作者:陈建芳卢勇王奎李宏亮金海燕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2009年初夏长江口及毗邻海区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色素表征被引量:7
- 2011年
- 2009年6月对东海表层海水光合色素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分析软件Chemical Taxonomy(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研究了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结果表明:表层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与群落组成受温度、悬浮物质量浓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水平分布上有着明显差异,具有区域性特征。长江河口区生物量不高,硅藻占绝对优势。长江冲淡水羽状锋是生物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Chla、硅藻特征色素Fuco和甲藻特征色素Peri等的高值均位于羽状锋附近,其中硅藻为优势种,其优势地位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沿着长江冲淡水保持至123.5°E,在舟山群岛海域优势最明显。Chla的另一高值和金藻特征色素19’BF的高值位于浙闽沿岸,定鞭藻特征色素19’HF高值位于外陆架北部附近海域,而蓝藻特征色素Zea高值则位于台湾暖流控制区域,但生物量较低。东海中陆架海区,除个别站位以甲藻为优势种外,其余站位无明显的优势类群。
- 余小青金海燕陈建芳李宏亮王奎高生泉卢勇庄燕培
- 关键词:光合色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基于HLA的深海采矿环境仿真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 2010年
- 大洋深海蕴藏着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其中多金属结核矿产以其高价值和储量丰富的特点,成为首要勘探和开采的对象。但是深海海底动态、复杂且具有危险性的海洋环境,制约着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应用仿真技术模拟深海复杂环境,及其与采矿设备的交互,成为深海采矿技术发展的一种途径。采用HLA仿真体系构架,在收集和整理我国深海开辟区的区域地形及海洋环境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的多金属结核勘探资料,仿真多金属结核采矿过程中采矿车和海底环境的交互作用,完成深海采矿环境仿真系统原型的开发。应用环境地学仿真技术,建立深海海底数字地形模型、海底底质软泥的承压和剪切力模型、深海近底层流模型、采矿车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通过消息发布与订购、时间管理、联邦管理和可视化输出,模拟仿真深海环境对采矿作业的影响。仿真系统原型由六个联邦成员组成,通过计算联邦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大洋深海海底环境因素对采矿作业的影响。
- 康林冲陈建裕陈宁华陈林开应晓航曹振轶张金辉郑玉龙朱乾坤
- 关键词:深海采矿环境仿真HLA
- 长江口CDOM的光谱吸收特征以及DOC物源示踪意义被引量:21
- 2012年
- 通过测定2009年冬季长江口芦潮港至嵊泗海域表层水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谱吸收和溶解有机碳(DOC)的浓度,分析CDOM的吸收系数α(355)和光谱斜率s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来源及其与DOC的关系。结果表明:CDOM光学属性随盐度逐渐降低,18.96~28.00的盐度范围内,α(355)为0.268 9~1.183 1 m-1,均值为0.824 9 m-1,低于丰水期,与国内外研究相比偏低,表明长江口CDOM受控于陆源径流输入,CDOM浓度可能和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和以及径流量有关。光谱斜率s值的范围为0.011 3~0.017 4 nm-1,均值为0.015 3 nm-1,略低于丰水期。DOC浓度与盐度的负相关关系(R2=0.882)表明该研究区域的溶解有机质(DOM)输入主要来自陆源,CDOM与DOC的相关关系为CDOMα(355)=0.371DOC+1.012(R2=0.48),表明研究区域内CDOM对DOC具有一定的物源指示意义。
- 陈欣张霄宇雷惠
- 关键词:长江口
- 影响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区多种时间尺度变化的水文因素被引量:20
- 2010年
- 对2006年6月、8月和10月与1999年8月在长江口向东至125°E、27°30′—33°30′N之间海域(统称长江口毗邻海域)开展的4次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长江口毗邻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变化、年间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的关系。研究再次发现该海域存在长江口和浙江近海2处低氧水体、且2处低氧水体具有不同的季节演替和年际变化特征:长江口附近海域低氧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低、覆盖的面积大,低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浙江沿海低氧水体面积较小、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6—10月份);2处水体低氧现象的年际变化均很显著。长江口毗邻海域的多种水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水团消长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与该海域低氧现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关联。季节性跃层的成长是近底层低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水团迁移和消长过程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动是导致低氧区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重要物理因素。针对2006年与1999年夏季长江口低氧区的显著变化给出观测证据,提出该时期内长江口的水团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导致低氧核心区的位置偏北的主要动力原因。2006年和1999年夏季长江口附近低氧水体的年际变化与同时期叶绿素高浓度区的位置变动是一致的,也为此期间水团消长情况提供了证据。
- 周锋黄大吉倪晓波宣基亮张经竺可欣
- 关键词: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水团低氧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水体溶解氧饱和度的季节变化和特征被引量:22
- 2011年
- 根据"908"ST04区块调查的夏、冬、春、秋季四个航次和"908"补充调查的8月航次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表层水体溶解氧及其饱和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东海北部表层水体在夏季和春季以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为主要控制过程,特别是7、8月份长江口外、杭州湾外及浙江近海存在大范围的强光合作用区;秋季以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为主,表层溶解氧处于不饱和状态;冬季溶解氧基本接近饱和,表明其主要受温度和盐度等物理因子控制。另外,发现杭州湾和长江口海区溶解氧常年处于不饱和状态,其原因是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造成的。
- 卢勇李宏亮陈建芳金海燕陈法锦高生泉王奎王文亮白有成
- 关键词:光合作用有机质分解长江口
- 长江口水体溶解氧的季节变化及底层低氧成因分析被引量:24
- 2011年
- 利用2006—2007年"908-ST04区块"任务单元在长江口开展的春、夏、秋、冬四季多学科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体溶解氧的季节变化,探讨了其底层低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冬季,表层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值总体上呈近岸高、外陆架低的分布趋势,水体上下混合均匀;春季,藻华开始出现,水体层化初成,外陆架入侵的低溶解氧浓度水团和上层沉降的生物碎屑,使水体的低氧状况开始发展;夏季,在长江口锋面北侧底层水体中呈现1个"低氧带",溶解氧最小浓度为2 mg/L;秋季,在122.5°E以东的陆架区,可观测到呈块状分布的溶解氧低值区和夏季缺氧核心区的残留。由于受人文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双重影响,长江口水动力因素和生态响应复杂多变。长江冲淡水的扩散为该区域水体的缺氧提供了营养盐支持,台湾暖流水入侵和上升流为缺氧水体提供了较小的溶解氧背景值,而强烈的水体层化阻止了底层氧和上层高氧带的垂直交换。颗粒有机碳和总溶解有机碳的分布趋势表明,陆源有机质对低氧的贡献可能是有限的。
- 李宏亮陈建芳卢勇金海燕王奎张海生
- 关键词:长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