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2003-Q04)
- 作品数:41 被引量:702H指数:15
- 相关作者:胡琼梅德圣李云昌官春云徐育松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2
- 2006年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氮素累积量,施氮处理从苗期到抽苔末期迅速增加,抽苔末期到开花末期下降,开花末期后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超过抽苔末期的氮素累积量;不施氮处理与施氮处理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施氮处理,而且开花末期后的氮素累积量超过了抽苔末期。无论施氮与否,营养器官含氮量随生育期的进程持续下降,而生殖器官含氮量施氮时持续下降,不施氮时则呈单峰曲线。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出现的日期,不施氮处理明显早于施氮处理。氮素生理效率,施氮处理在角果发育期最高,而不施氮处理在开花末期最高。施氮明显增加植株氮素累积量、植株含氮量、生物量及籽粒产量,但氮素生理效率却降低。
- 宋海星官春云刘强刘代平荣湘民陈社员
- 关键词:施氮吸氮特性干物质累积
- 油菜花叶病毒Wh株系的鉴定被引量:7
- 2005年
- 依据病毒的寄主植物反应、血清学性质和 RNA 3′末端含 cp 和 mp 基因1554 bp cDNA 片段序列分析,明确一个侵染油菜的烟草花叶病毒属 Tobamovirus 病毒分离物是油菜花叶病毒(Oilseedrape mosaic virus,ORMV)的一个株系,定名为 Wh 株系。ORMV-Wh 侵染油菜、白菜和大白菜等十字花科的作物,初期产生典型明脉症状,对辣椒、番茄和烟草等茄科植物致病性弱;血清学与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有明显差异。ORMV-Wh mp、cp 基因和3′UTR 区段大小分别为798、474和235个核苷酸,mp 和 cp 基因有77个核苷酸重叠;与 TMV 序列同源性在60%以下,与侵染十字花科 Tobamovirus 属病毒株系序列同源性在80%以上;其中与 ORMV 的不同株系 RMV-CAB、RMV-Sh、YoMV、YoMV-Cg 和 CTMV-W 的同源性在90%以上。
- 蔡丽许泽永陈坤荣晏立英侯明生
- 不同氮素生理效率油菜生育后期氮素再分配特性研究被引量:36
- 2008年
- 【目的】揭示油菜生育后期氮素再分配与氮素生理效率的关系。【方法】在完全营养液的砂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素生理效率油菜品种生育后期营养体氮素再分配的差异。【结果】与低氮素生理效率品种相比,高氮素生理效率品种的氮素再分配量大,氮素再分配速度先慢后快;向籽粒再分配的氮素量及其比例大,向角果皮再分配的氮素量及其比例小;植株体氮素损失量及其比例小,氮素损失速度慢,这是高氮素生理效率品种氮收获指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比较4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再分配量及比例表明,蕾苔期吸收的氮素再分配量及其比例最大,角果发育吸收的氮素再分配量及比例最小,苗期和开花期吸收的氮素再分配量及比例位于前二者之间。【结论】生育后期油菜营养体氮素的再分配明显影响其氮素生理效率。
- 宋海星彭建伟刘强荣湘民谢桂先张振华官春云李合松陈社员
- 关键词:油菜
- 选育高含油量双低油菜品种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78
- 2006年
- 含油量作为油菜生产最终目标性状产油量的组成因素,与油菜生产效益的提高息息相关。在目前我国油菜产量水平已得到相当程度提高的前提下,培育高含油量油菜品种是进一步发展油菜产业的必由之路。根据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特点,结合培育高含油量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8号和中油杂11的体会,提出了除了利用黄籽以外,培育大粒和适宜植株形态性状的品种也是提高油菜含油量的重要途径。初步构建了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形态组成,并基于近年来参加和通过国家区域试验的冬油菜品种含油量变化情况,展望了我国高含油量油菜育种的发展前景。
- 李云昌胡琼梅德圣李英德徐育松
- 关键词:高含油量中油杂8号中油杂11双低油菜
- 高油油菜品种中油杂11的分子辅助选育及广适应性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油菜育种效率,培育高产油量广适应性新品种,提升中国油菜品种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法】利用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为授粉控制系统,经杂交、测交和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遗传距离评估预测杂种优势等方法选育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中油杂11,并对其产量、含油量和稳定性进行鉴定。【结果】中油杂11具有高含油量、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其含油量在中国冬油菜主产区长江上、中和下游3个生态区稳定在43%以上,高的年份(2003~2004年度)可达46%以上。在湖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853kg·ha-1,比对照中双6号增产11.34%。在全国的长江上、中、下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2405.7,2697.3和2770.2kg·ha-1,比各区的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1.52%,12.9%和14.92%,均达极显著水平;以产油量计算,分别达到1083.3,1210.2和1224.8kg·ha-1,比对照分别增加29.42%,27.65%和20.98%。【结论】利用SSR结合SRAP分子标记估算油菜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可以较好地预测杂种优势,从而增加杂交种配制的目的性,有效提高杂交油菜育种的效率。
- 李云昌胡琼梅德圣李英德徐育松谭祖猛
- 关键词:杂种优势预测中油杂11产油量适应性
- 高油优质杂交油菜中油6303的选育策略及其特性被引量:1
- 2006年
- 中油6303是利用陕2 A不育系等为材料,以大粒作为实现高产和高含油量有机结合的纽带,经测交、诱变、杂交和回交等方法选育而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具有品质优、抗(耐)病性强、产量高、含油量高、稳产性好等特征。贵州省区试平均产量2 256.3 kg/h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7.11%;贵州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860.75 kg/hm2,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4.70%,含油量44.05%,理论产油量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1.26%。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区试平均产量2 224.2 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96%,理论产油量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2.22%。其种子芥酸含量0.33%,商品籽饼粕硫苷含量18.28μmol/g,符合国际领先的加拿大优质油菜标准,2004年分别通过贵州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在我国冬油菜主产区(长江上游区)应用前景广阔的优质高效油菜品种。
- 李云昌胡琼梅德圣李英德徐育松
-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
- 油菜油脂研究进展被引量:40
- 2007年
- 油菜(Brassica napus)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植物油脂的第三大来源,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油料作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油菜品种油脂含量普遍较国外低2-5个百分点,而油脂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产油量提高的贡献,相当于菜籽产量提高2.5个百分点。因此提高油菜油脂含量是解决油菜生产效益低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油菜油脂研究的状况,包括油脂积累的遗传学基础、油脂合成途径和调控、油脂含量的QTL定位及油脂含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同时展望了油菜油脂研究前景,以期为油菜油脂含量的品种改良提供科学指导。
- 张垚李云昌梅德圣胡琼
- 关键词:油菜油脂含量
-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以低芥酸油菜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种M083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油菜主要脂肪酸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和廿碳烯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棕榈酸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较小,廿碳烯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并重。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硬脂酸的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主基因的遗传率为75.00%~92.45%,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油酸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4.38和9.92,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24和-0.44,上位性效应以加加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81.93%~92.68%,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亚油酸及亚麻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中以加加上位和显显上位为主。芥酸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12.27和-8.83,显性效应值较小,分别为0.35和1.69,无上位性效应,也无多基因存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92.54%~96.72%。
- 张洁夫戚存扣浦惠明陈松陈锋陈新军高建芹傅寿仲
- 关键词:油菜脂肪酸组成主基因+多基因
- 改良提取水稻胚乳和拟南芥花柱中DNA和RNA的SDS法被引量:15
- 2006年
- 在冷酚法的基础上,经多次实践改进,得出一种简单、快速的SDS法,可以从富含多糖的水稻胚乳和富含多酚的拟南芥花柱中同时提取总DNA和总RNA,所得DNA和RNA样品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证明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完整性,并可进一步满足PCR和RT-PCR的实验需要。
- 张志刚李栒官春云白德朗武小金
- 关键词:水稻胚乳总DNA总RNA
- 芜菁花叶病毒对油菜致病力差异及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2004年春季参试的湖北、安徽2省11个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分离物感染4个油菜品种,病情指数幅度为26.2~76.0;秋季参试5个TuMV分离物感染14个油菜品种,病情指数幅度为38.3~55.9,均值方差分析表明,致病力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来源于2省油菜、白菜、红菜薹、芝麻和萝卜的17个TuMV分离物与浙江分离物ZJB3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同属于MB类群;而另一个萝卜分离物WRS1与ZJR1、CH1和CH2分离物序列同源性在95.4%~98.7%之间,属于MR类群。类群间分离物序列同源性仅为88.0%~92.2%。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萝卜分离物WRS2在MB类群中单独构成一个分支,可能是MR类群和MB类群发生重组的后代。
- 蔡丽许泽永陈坤荣晏立英侯明生
- 关键词:芜菁花叶病毒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