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12ZS037)

作品数:12 被引量:50H指数:5
相关作者:何志国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佛像
  • 4篇东汉
  • 3篇艺术
  • 3篇造像
  • 3篇佛教
  • 2篇艺术传播
  • 2篇艺术起源
  • 2篇中国佛教
  • 2篇天宫
  • 2篇西王母
  • 2篇考古
  • 2篇考古资料
  • 2篇佛教传播
  • 2篇佛教造像
  • 2篇北朝
  • 2篇
  • 1篇灯座
  • 1篇东汉晚期
  • 1篇圆雕
  • 1篇杂技

机构

  • 1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何志国

传媒

  • 5篇民族艺术
  • 2篇中国美术研究
  • 1篇东南文化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敦煌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艺术探索

年份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门·天宫·兜率天宫——敦煌第275窟弥勒天宫图像的来源被引量:8
2016年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何志国
南京博物院藏彭山陶座佛像考被引量:2
2013年
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彭山佛像是首见于陶座的佛像,其座并非摇钱树座,过去研究对该佛像的引用和描述错误甚多。其年代应为东汉晚期,而非蜀汉。彭山佛像图像志来源融合了犍陀罗和秣菟罗特征,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日本早期佛像的图像志产生了影响。
何志国
关键词:东汉晚期
先秦时期莲瓣造型流变及其含义被引量:7
2013年
先秦莲瓣多见于铜壶器盖之上,起到捉手作用,其原型可能脱胎于宗周地区西周晚期的波曲纹,春秋早期受各地盛产莲瓣影响而定型。莲瓣器盖流行于春秋时期,春秋晚期开始,莲瓣器盖从铜壶扩展至铜豆,战国时期,扩展至铜鼎、仿铜陶壶、漆豆等。铸(塑)莲瓣造型器盖铜器的器主多为诸侯国卿大夫等上层贵族,莲瓣器盖的形成、流变,反映周贵族文化扩展和演变,无论是形态还是内涵,都与印度和印度初期佛教艺术没有联系。
何志国
关键词:先秦
早期金铜佛像研究述评被引量:2
2016年
现有早期金铜佛的研究主要围绕早期金铜佛的起源、类型和分期、区域研究、专题研究和真伪鉴定五方面展开。有的著录出现造假金铜佛,对早期金铜佛像起源、年代判定和分期认识差异较大,内容重复、方法单一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运用纪年佛像和考古类型学的"桥连法",建立早期金铜佛年代序列,然后运用图像学、社会学等方法,对早期金铜佛的风格、信仰进行研究。
何志国
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此,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印度佛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问题。
何志国
关键词:佛教造像中国佛教史艺术起源佛教传播考古资料艺术传播
长江流域汉晋西王母图像到佛像的转变——兼谈汉晋西王母与佛像的功能被引量:4
2015年
汉晋时期的长江流域,呈现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之势:东汉中期开始,上游出现西王母与佛像位置替换;东吴晚期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上游而来的龙虎座或双兽座之上的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龙虎座已经消失,来自上游的天门(双阙)形象与楼阁庭院式建筑一起构成具体的天堂形象,出现在下游的魂瓶之上,佛像进入天门之中。这个过程表现了由东汉不完整的西王母天堂向吴晋佛像逐渐完善的天宫图像的变迁,反映了长江流域民众信仰发展的心路历程。
何志国
关键词:汉晋西王母佛像天宫
泸州与昭通东汉陶灯座佛像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泸州与昭通东汉晚期陶灯座佛像增添了西南地区早期佛像的新类型,具有灯座、体型较大和圆雕三项特点。泸州陶灯座佛像莲花是中国本土莲花,与印度早期莲花造型不同,本土莲花与外来佛像结合,莲花的自然功能首次转换成宗教功能。西王母为西南地区汉代主神,佛像替换西王母,说明汉人视佛为外来之神。
何志国
关键词:西王母
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
何志国
关键词:佛教造像佛教传播考古资料艺术传播艺术起源中国佛教
论汉晋佛像三个阶段及对南北朝初期佛像图像志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汉晋佛像发展有三大阶段:1.长江上游东汉至蜀汉前期(125—240)流行摇钱树佛像;2.长江中下游东吴至西晋(260~317)流行佛像镜、陶瓷佛像,出现了独立佛像;3.北方地区西晋至东晋十六国(263~439)流行金铜佛像。这三大阶段随着时代递进,通过图像志传递的方式,间接或直接对南北朝初期佛像的图像志产生了影响。
何志国
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造像类型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像大约从5世纪70年代兴起,以莲花手观世音造像为代表(A、B、C三型);6世纪初,模仿佛陀施无畏和与愿印说法形象的观世音造型开始出现(D、E、F三型);到北魏晚期(507~534年),说法的观世音形象的类型和数量超过莲花手观世音像;到北周、北齐时期(551~580年),说法印观世音像取代了莲花手观世音像,并且开始出现、流行以观世音为主尊,两侧胁侍菩萨夹侍一铺三尊,甚至一铺多尊的观世音造像(观世音三尊A、B两型)。姚秦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婆娑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等记载,为观世音形象由5世纪后半流行莲花手,到6世纪变化为施无畏印和与愿印的佛典依据。6世纪不少民众把观世音视为佛,是金铜观世音像施无畏和与愿印流行的现实原因.
何志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