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214)

作品数:12 被引量:86H指数:6
相关作者:唐茂林梅劲丁茂超毛以华郑俊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长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皮瓣
  • 9篇支皮瓣
  • 9篇穿支
  • 9篇穿支皮瓣
  • 5篇动脉
  • 5篇静脉
  • 4篇血流
  • 3篇血管
  • 3篇血流动力学
  • 2篇引流
  • 2篇皮瓣存活
  • 2篇外科
  • 2篇解剖学
  • 2篇CHOKE
  • 2篇存活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修复重建外科
  • 1篇血管皮瓣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因子

机构

  • 11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丽水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作者

  • 9篇唐茂林
  • 6篇梅劲
  • 5篇丁茂超
  • 4篇毛以华
  • 3篇陈世新
  • 3篇郑俊
  • 3篇李红
  • 2篇张世民
  • 1篇赵丽娜
  • 1篇庄跃宏
  • 1篇徐达传
  • 1篇于小平
  • 1篇李武
  • 1篇季卫平
  • 1篇曾勇
  • 1篇邵营宽
  • 1篇杨大平
  • 1篇周晓
  • 1篇崔怀瑞
  • 1篇王爱国

传媒

  • 4篇解剖学报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穿支皮瓣choke vessels新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每一皮肤穿支均有一个明确的供血范围,并与周围其它穿支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即choke vessels。作为血管体间桥梁结构的choke vessels在跨区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穿支皮瓣跨区供血的基础研究-[1-3]和临床报道-[4-6]屡见不鲜,而本文就其中与choke vessels新生相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李红陈世新唐茂林毛以华
关键词:穿支皮瓣CHOKEVESSELS血管网供区静脉回流
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5年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经过不断的发展[1-3],已经开创了皮瓣的小型化、精细化、薄型化、微创化的新时代,已逐渐成为显微修复重建外科中的主力皮瓣,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关于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定位、管径、蒂长以及其营养的范围、各穿支之间的联接方式等已有非常详尽的研究资料[4],2001年在比利时根特市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穿支皮瓣的的命名等达成的“根特共识”(Gent consensus)[5],穿支皮瓣的专著(Perforator Flaps:Anatomy,Technique,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出版和Saint-Cyr等[6]提出的“穿支体区”(perforasome)的概念,极大地规范和促进了穿支皮瓣的发展,这些也标志着穿支皮瓣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陶友伦庄跃宏张世民丁茂超梅劲张在轶王爱国唐茂林
关键词:穿支皮瓣动力学模型修复重建外科解剖学定位小型化微创化
穿支皮瓣Choke区动、静脉血流阻力对皮瓣存活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侧髂腰静脉。测量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术后7天,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微血管形态;choke区取材,H&E染色,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A组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比B组短[(2.5±0.3)cmvs(3.7±0.2)cm,t=14.608,P<0.05)]。术后7d,A组皮瓣存活率为100%,B组1号血管体区存活率为(67.0±13.1)%,4号血管体区的为100%,整块皮瓣存活率为(88.0±6.8)%;A组比B组血管增生明显[(24.0±3.9)vs(17.6±4.3),t=2.727,P=0.021];A组与B组乳酸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8)mmol/Lvs(8.4±0.4)mmol/Lvs(7.5±0.6)mmol/L,P>0.05]。结论①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静脉阻力大于动脉阻力;②缩短跨choke区的动、静脉血流单向距离有利于减小跨choke区所受的静脉阻力,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程晟习珊珊何耀之梅劲丁茂超
关键词:穿支皮瓣
穿支皮瓣静脉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随着当今穿支皮瓣发展的应用逐渐增多,对显微外科皮瓣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对穿支皮瓣的研究报道也颇多,关于皮瓣所包含的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的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所包含的静脉及有效的微循环的探究不是太多。本文就静脉血管体来源及分布,3D可视化图像在穿支皮瓣静脉的定位、分布及细胞因子促进血管新生提高皮瓣存活率进行综述。
郑俊陈世新
关键词:静脉皮瓣穿支皮瓣血管生成因子
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静脉;实验组1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实验组2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髂腰静脉。测量血管体之间距离。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血管形态; choke 1区取材,HE染色,分析动脉管径扩大倍数;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血管体Ⅰ离Ⅱ最近,离Ⅲ最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存活率为(86. 5±4. 3)%,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皮瓣存活率均为100%;血管造影显示,在血管体Ⅲ与Ⅳ区域,对照组血管增生比较少,而实验组1比较明显,实验组2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2动脉管径扩大最明显,其次为实验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乳酸含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静脉引流位置的改变可造成动脉灌流与静脉引流效果的改变,进而改变皮瓣区域生理性血管网,提高存活率。
程晟习珊珊林东辉何耀之薛斌伟唐茂林毛以华
关键词:静脉引流
在体制备大鼠全肾去细胞支架的程序性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通过在体灌注Triton X-100、SDS溶液法制备大鼠全肾去细胞生物支架,并对支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程序性检测、分析,为制备科学合理的实验用大鼠全肾去细胞生物支架提供基础。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肝素化后直接切取肾脏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肝素PBS灌注组(H组);肝素PBS、Triton X-100灌注组(HT组);肝素PBS、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灌注组(HTS组)。HE、Masson、PAS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结合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观察各组胶原蛋白Ⅳ(collagenⅣ)、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2(HSPG2)、弹性蛋白(elastin)及细胞核的表达情况,总DNA测定各组DNA残留浓度。结果 Triton X-100、SDS灌注6h左右制备大鼠肾脏去细胞生物支架。在灌注过程中,肾内细胞和细胞碎片逐渐被清洗,最终变成半透明状。HE、Masson、PAS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连续分布、形态排列类似肾小球、肾小管轮廓结构的网状结构,基膜连续完整。免疫荧光结合DAPI染色结果表明,去细胞过程中细胞外基质中的重要蛋白collagen IV、LN、FN、HSPG2、elastin都较好的得到了保存,细胞核在灌注过程中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最终残留组织的DNA为4.90μg/g。结论通过合适浓度和灌注比例的Triton X-100、SDS制备大鼠肾脏去细胞生物支架,并对其进行程序性分析,发现能有效清除大鼠肾内所有细胞成分,较完整的保留网络状肾及肾血管细胞外基质结构和成分,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较为理想的制备实验用全肾生物支架的方法。
赵丽娜余雅玲林刻智邵营宽王志斌陈加俊梅劲唐茂林
关键词:去细胞肾脏细胞外基质化学法灌注法
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皮瓣存活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行静脉;实验组B,分离并结扎肋间后静脉保留伴行动脉;对照组,肋间后动、静脉均结扎切断。在术后6h、1d、2d、3d、7d,超声多普勒测量两个"choke区"的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7d后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结果术后7d,实验组A皮瓣几乎全部存活(98.2±1.6)%,实验组B皮瓣存活面积(74.78±5.91)%,对照组存活面积(60.3±7.8)%(两两比较P〈0.01)。从术后6h到7d,实验组A相比于实验组B和对照组血流量和氧分压是最高的(均P〈0.05)。实验组A,肋间后静脉和髂腰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1"区血管吻合丰富,而且肋间后穿支和胸背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2"区比实验组B和对照组吻合都要明显;实验组B出现了动静脉的吻合,对照组皮瓣远端严重坏死,"choke vessel 2"区血管吻合不明显。结论静脉超引流比动脉增压效果更明显,更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效果,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郑俊习珊珊李红丁茂超郝晓迪梅劲唐茂林陈世新
关键词: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后鞘穿支腹膜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应用Mimics及CT配套工作站,三维构建以后鞘腹膜瓣为特色的腹壁下动脉血管体,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多类型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行全身一次性明胶/乳胶-氧化铅动脉灌注:1 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Mimics工作站及CT配套的工作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与分析。2截取腹前壁标本行层次解剖及X线摄片。结果腹壁下动脉走行过程中分出后鞘腹膜支、肌支、外侧支以及肌皮穿支。有3支外径≥0.5 mm的后鞘腹膜支,分别与肌支、肌皮穿支共干。结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可制备后鞘腹膜瓣、肌瓣、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人体多处多种类型的复杂缺损,尤其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李武于小平崔怀瑞潘爱华曾勇易孝纯易亮唐茂林周晓
关键词:腹壁下动脉血管造影三维重建穿支皮瓣
外科延迟术对跨区皮瓣多血管体间微循环重构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建立小鼠背部单穿支和多穿支跨区皮瓣模型,探讨3种延迟术对皮瓣微循环重构的影响,术后中央choke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以及该区域血流对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及实验A、B、C组(每组30只)。A组结扎右胸背穿支;B组结扎2条右侧穿支;C组仅保留左胸背穿支。各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d、3d、5d、7d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choke区,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并取材进行HE染色,对目的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Western blotting)及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choke区血流增加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区血管曲度也明显增加,管径增粗,管壁增厚,蛋白含量增加,目的蛋白主要定位于血管内及其外周。结论术后各组choke区呈现不同的血流动力学与血管形态学变化特点,即微循环重构;以保留单穿支的延迟方式对跨区皮瓣choke区微循环重构影响最大;e-NOS、MMP-2参与了血管新生过程。
李红毛以华郝晓迪金洋一徐胜男郑俊丁茂超唐茂林陈世新
关键词: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免疫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
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6年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在尽可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修复缺损的同时,以将供区损害控制到最低,以及在如何有效地预防或尽早发现并发症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重点介绍了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基础研究方法,以及临床的穿支定位方法等。目前常用的微泡增强多普勒超声技术、血管造影与3D可视化数字处理技术备受国内外同行推崇。
唐茂林杨大平梅劲张世民徐达传
关键词:穿支皮瓣显微外科血流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