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40099)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俞绍宏于艳艳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考辨
  • 1篇新释
  • 1篇义同
  • 1篇异文
  • 1篇日本文字
  • 1篇尚书
  • 1篇同义
  • 1篇注音
  • 1篇注音方法
  • 1篇文字
  • 1篇文字材料
  • 1篇论语
  • 1篇金文
  • 1篇老子
  • 1篇甲骨
  • 1篇甲骨文
  • 1篇古文献
  • 1篇汉魏时期
  • 1篇《老子》
  • 1篇《论语》

机构

  • 6篇大连大学

作者

  • 6篇俞绍宏
  • 1篇于艳艳

传媒

  • 1篇中国语文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南开语言学刊
  • 1篇民俗典籍文字...
  • 1篇汉语史研究集...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尚书》《论语》文字考辨二则被引量:1
2017年
文章利用古文字材料,在分析字形、考察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考释了《尚书·梓材》"既勤朴2"之"朴"应读"扑",表示治木器时的锤打动作;《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之"有司"、《韩诗外传》"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之"责"或为"赇"之讹。
俞绍宏白雯雯
关键词:考辨
新蔡簡紀日簡“睘”聲字考
2015年
新蔡簡中有'嬛'、'還'、'睘'諸字,它們與天干字配合表示日期,研究者多讀為'亥'。有學者否定讀'亥'之說,也有學者讀為'巳'。通過考證,它們不是用作地支字。'還'應當如字讀,'嬛'、'睘'應當讀'還'。'癸嬛'應讀'癸還',簡文中是指夏■之月的第二個癸日,從該月第一個癸日開始,十天干一個輪回後又回還到癸日。簡文中的'乙還'、'丁還'等意義與之相類。這是出土先秦文獻中干支紀日法的又一變例。
俞紹宏
金文“(菐戈)”诸形考辨——楚简“菐”声字研究之二被引量:4
2015年
金文"(菐戈)"诸形旧多释为"扑",或读为"薄"。郭店楚简发表后,学者们依据楚简中读为"浅""察""窃’,诸形的写法,多信从"(菐戈)"诸形读为"翦""践"之说。考察相关金文材料,"(菐戈)"诸形读为"翦""践"对于有的铭文可能存在问题。楚系简牍文献中存在"奖""薄"声相通的材料,因此"(菐戈)"诸形可读为"薄""搏"。
俞绍宏
关键词:考辨
同义换读及其复杂性初探——以楚简文字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同义换读”又称“义同换读”,是现代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沈兼士(1986:311—314)首次提出“义同换读”概念:“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各别,亦可换读”,并分析了古书中“诊”换读为“戾”、“龟”换读为“皲”、“嗣”换读为“侦”等“义同换读”用例,指出“故同一字体,不妨有时表示同意义之两语辞。大抵以恒言换读异语者为多。其法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尽管从文章名称上看,沈氏似乎是把“义同换读”看成汉魏时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而从他的同一字体可表示同意义两语辞、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等相关论述以及举例来看,实质上是将“义同换读”看作一种文献用字现象。
俞绍宏王娅玮
关键词:日本文字注音方法汉魏时期义同
甲骨文“■周”笺识——楚简“菐”声字研究之三
2015年
殷商卜辞中有"■周",周公庙遗址龟甲刻辞上有"■繁"。"■"旧释"璞"。"■"、"■"有读"翦"之说,或以为"■周"之"周"为姬姓之周。考察金文以及楚简文献中相关字形,"■"、"■"当释"璞",读为"薄"。"■周"之"周"非为姬姓之周。
俞绍宏梁艳静于艳艳
关键词:甲骨文
利用出土文字材料考辨《老子》中的一处异文被引量:1
2014年
《老子》第二章有"万物作而不辭",考察包括敦煌本、简帛本在内的《老子》诸本,其中的"辭"又有异文"始"、辤、■。考察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文字材料中"■"、"辭"、"嗣"、"司"、"治"、"始",以及"厶"、"司"双声符字的使用情况,可知此处的"辭"在《老子》中本应作"■";战国时期""字消亡,在传抄过程中"■"被"厶"、"司"双声符字取代;秦、汉文字系统中"厶"、"司"双声符字消亡,又被转写作"辭"或"始"。其应读"司",义为掌控、支配、控制;训、读为"治"也通。
俞绍宏
关键词:老子考辨
古文献新证三则被引量:6
2014年
利用古文字材料,在分析字形、考察文献的基础上,重新考释了《诗·关雎》"寤寐思服"、《尚书·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之"服"本应作"",应读"報",由于"服"、"報"均为""的孳乳字,在传抄过程中""误抄为"服",在《关雎》中训"答",在《康诰》中应依《说文》训为"当罪人";《荀子·儒效》"逢衣浅带"之"浅"本或为"菐"声字,可读"博",该字与楚简中用作"浅"、"窃"、"察"诸形以及文献中的同义换读现象有关。
俞绍宏
关键词:新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