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05SG023-009)
- 作品数:20 被引量:591H指数:16
- 相关作者:鲜骏仁胡庭兴张远彬王开运徐振锋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被引量:63
- 2009年
- 通过原位进行低氮(LN,50kgN.hm-.2a-1)、中氮(MN,100kgN.hm-.2a-1)和高氮(HN,150kgN.hm-.2a-1)处理,研究了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森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在垂直分布上均表现为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各种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土壤酶活性还因取样时间和土层不同而异。其中,0~10cm和10~20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峰均出现在秋季(92d);0~10cm土层中脲酶活性高峰出现在秋季,而10~20cm土层中脲酶活性高峰出现在冬季(183d);0~10cm和10~20cm土层中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高峰则出现在翌年春季(274d);0~10cm土层中蔗糖酶活性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和翌年春季;而10~20cm土层中蔗糖酶活性只有一个高峰,出现在翌年春季。总体上,常绿阔叶林中不同土壤酶活性对N沉降的响应有所差异。其中,N沉降降低了常绿阔叶林土壤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不同浓度N处理间酶活性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其变化的规律还不明显。
- 宋学贵胡庭兴鲜骏仁肖春莲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常绿阔叶林氮沉降川南
- 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糙皮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物候与生长对模拟增温的响应被引量:19
- 2008年
- 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对植被影响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幼苗物候及生长特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使岷江冷杉幼苗芽开放时间显著提前(15.2d);糙皮桦春季芽物候期变化不显著,而落叶时间明显推迟(19.7d),叶寿命延长(22.8d)。与对照(CK)相比,OTC内糙皮桦叶面积和岷江冷杉叶片长度及两者侧枝生长速率都显著加快。模拟增温对两物种基径相对生长速率都表现为正效应,增温对两物种枝叶特性及分布格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效应、负效应或无影响。不同功能型两物种对模拟增温响应方式存在一定程度差异。
- 徐振锋胡庭兴张远彬鲜骏仁王开运
- 关键词:林线交错带糙皮桦岷江冷杉物候
- 川西亚高山几种天然林下苔藓层的持水特性被引量:21
- 2008年
- 苔鲜层是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结构上的主要功能层之一,其在保持水土,调节径流和改良土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下苔鲜层的水文功能,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林(PP)、方枝柏林(SS)、冷杉+云杉混交林(AF+PP)和冷杉+桦木混交林(AF+BP)林下苔藓层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AF+BP苔藓层的蓄积量最大(11.35 t/hm2),其次是AF+PP(9.85 t/hm2)和PP(7.58 t/hm2),SS(3.32 t/hm2)最小。苔藓层持水量呈现AF+BP>AF+PP>PP>SS。AF+BP、AF+PP、PP和SS林下苔藓层最大持水率分别为739.3%、709.6%、588.9%和279.4%。林下苔藓层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规律遵循对数方程(Q=klnt+p)。4种林分中AF+BP、AF+PP和PP在各浸泡时间的吸水速率基本一致,而SS较小,各类林分下苔藓层的吸水速率随着浸泡时间增加按方程V=ktb的趋势下降。
- 徐振锋胡庭兴张远彬王开运张力鲜骏仁
-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持水特性天然林
- 四川省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人工林是目前陆地碳汇增长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基于森林土壤碳清查方法对四川省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碳密度的区域性差异较明显,表现为盆周山地区(150.9±13.3)Mg/hm2>盆地丘陵区(101.4±6.2)Mg/hm2>川西平原区(87.4±5.7)Mg/hm2;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盆地丘陵区,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密度的影响显著,间伐后林分土壤碳密度为(125.8±9.9)Mg/hm2,比未间伐林分高54.0%(81.7±9.4)Mg/hm2。人工林经营对增大森林土壤碳汇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 黄从德张国庆唐宵王勇军王宪帅
-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
-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被引量:23
- 2009年
-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BF)、针阔混交林(MF)、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FF)、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SF)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林(CF)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5种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和碳贮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地降低,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SF(23.97±1.77)>FF(21.35±3.64)>MF(11.78±1.21)>CF(9.09±0.91)>BF(8.16±1.34)103kgC·hm–2,对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贡献率差异不显著,约占3%~4%;3)乔木层对植物碳贮量贡献最多,根系碳贮量占植物碳贮量的比例在13%~19%之间;4)SF和FF的碳贮存以植物为主,MF、BF和CF的碳贮存则以土壤为主;5)整个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依次为SF(729.92±43.49)>FF(618.86±53.97)>MF(353.88±21.76)>BF(247.79±17.15)>CF(244.52±18.70)103kgC·hm–2,差异显著,对应的短期碳固定能力则依次为2.97、3.80、5.15、3.33和4.84103kgC·hm–2·a–1。在没有破坏性干扰前提下,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是大气中碳沉降的潜在碳汇。合适的树种及其搭配比例、造林模式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是促进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和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 鲜骏仁张远彬王开运胡庭兴杨华
- 关键词:碳贮量碳密度森林生态系统亚高山
- 林窗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被引量:38
- 2007年
- 采用样带法调查了川西亚高山原始岷江冷杉林林窗和林冠下岷江冷杉幼苗(H≤100cm)的密度、高度、基径和各构件生物量,分析了各构件生物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林窗与林冠下幼苗密度分别为12903和2017株.hm-2;平均高度分别是26.6和24.3cm,差异显著;平均基径分别为4.97和5.13mm,差异不显著.林窗内各龄级幼苗的生物量与林冠下同龄级幼苗的生物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林窗对不同龄级幼苗各构件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不同,林窗内幼苗枝干生物量比在12年达到最大(1.54),随后其比值维持在0.69左右;林冠下幼苗在15年后(含15年),枝条生物量大于主干生物量.生长在林窗和林冠环境的幼苗单株总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根生物量与幼苗基径的平方(D2)和苗高(H)的乘积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林窗与林冠下幼苗各构件生物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鲜骏仁胡庭兴张远彬王开运
- 关键词:岷江冷杉幼苗生物量亚高山
- 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被引量:71
- 2008年
-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标准地实测数据估算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61.16MgC.hm-2,各层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层(141.64MgC.hm-2)>乔木层(17.95MgC.hm-2)>枯落物层(1.06MgC.hm-2)>灌草层(0.52MgC.hm-2).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73.57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为63.88、1.836、3.764和504.09TgC,分别占总碳量的11.14%、0.32%、0.66%和87.88%.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较大,分别介于1.21~99.44TgC和75.50~251.74MgC.hm-2之间,其空间分配也表现为土壤层最大、灌草层最小.但四川省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碳密度较低,幼、中龄林分比重大,如果对现有人工林加以更好的管理,碳吸存潜力较大.从生态系统水平监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吸存估算的精度.
-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
- 关键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
- 川西南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31
- 2007年
- 通过原位进行低氮(LN,50 kg N/hm2·a)、中氮(MN,100 kg N/hm2·a)和高氮(HN,150 kg N/hm2·a)处理,研究了川西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及其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1)该森林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612.21±77.82 mg CO2/m2·h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108.95±17.01 mg CO2/m2·h出现在2月,年均土壤呼吸速率为348.00±157.83 mg CO2/m2·h,年均土壤呼吸通量为8.31±3.77 t C/hm2·a.采用双因素关系模型(Rs=aebTWc),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解释了该常绿阔叶林2005年10月~2006年7月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68.6%~73.9%,其拟合结果优于以土壤湿度或温度为参数的单因素关系模型.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导因子是温度,其地表温度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Q10值为2.12,以土壤5 cm深处的温度为参数时,Q10值为2.51.(2)N沉降处理3个月后,该森林中HN和MN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309.43±17.24 mg CO2/m2·h,303.82±11.50 mgCO2/m2·h)均显著高于CK(269.28±13.78 mg CO2/m2·h)(P<0.05);处理4个月后,HN的土壤呼吸速率(272.42±13.25 mg CO2/m2·h)均显著高于MN(239.65±10.33 mg CO2/m2·h)、LN(229.10±9.90 mg CO2/m2·h)和CK(234.51±12.77 mg CO2/m2·h)(P<0.05);但处理7~10个月时,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N沉降初期明显促进了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后期无明显影响.
- 宋学贵胡庭兴鲜骏仁肖春莲刘文婷
- 关键词:土壤呼吸Q10值氮沉降常绿阔叶林川西南
- 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被引量:6
- 2008年
- 在亚高山针叶林的恢复与重建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学调查方法,对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紫果云杉和桦木(Betulaspp.)混交、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和粗枝云杉(P.asperat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46、54、69、38、61、38和26,Shannon-Wienner指数(H)分别为2.42(±0.10)、2.71(±0.06)、2.93(±0.06)、2.59(±0.11)、1.83(±0.43)、1.81(±0.32)和1.75(±0.24),均优丰多样性指数(Z)分别为17.39(±1.81)22.52(±1.09)、23.76(±2.09)、18.13(±1.74)、7.05(±1.75)、6.69(±1.01)和5.26(±2.30)。②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都在不断波动,其变化趋势是"低-高-低",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逐渐被灌木替代,灌木又逐渐被乔木替代,到顶极时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虽然较少,但结构更完整。③在生态恢复的相邻阶段,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高、群落结构类似、共有物种也较多。
- 鲜骏仁万芙蓉胡庭兴杨华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自然恢复针叶林亚高山
-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45
- 2007年
- 对1 245、1 620、2 070株/hm2 3种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为41.301、46.377和52.018 t/hm2,林下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935、0.936和0.956 t/hm2,土壤层有机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为107.895、98.472和87.040 t/hm2;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也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为150.131、145.785、140.014 t/hm2,碳储量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乔木层>林下层。
- 张国庆黄从德郭恒邓彪杨和芳
- 关键词:林分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