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基金(gzwkj2009-1-023)

作品数:5 被引量:99H指数:4
相关作者:王章琴李永红高晓霞王彦哲彭亚敏更多>>
相关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死亡教育
  • 4篇晚期
  • 4篇晚期癌
  • 4篇晚期癌症
  • 4篇教育
  • 4篇癌症
  • 3篇生活质量
  • 3篇晚期癌症患者
  • 3篇活质量
  • 3篇癌症患者
  • 2篇临终
  • 1篇心理
  • 1篇医护
  • 1篇医护人员
  • 1篇医务
  • 1篇医务工作
  • 1篇医务工作者
  • 1篇社会医学
  • 1篇社会医学模式
  • 1篇生命

机构

  • 5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遵义市第一人...

作者

  • 5篇高晓霞
  • 5篇李永红
  • 5篇王章琴
  • 4篇王彦哲
  • 2篇彭亚敏
  • 1篇江智霞
  • 1篇苏蕾
  • 1篇舒蕾

传媒

  • 4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态度的影响被引量:34
2014年
晚期癌症患者在逐渐步入临终阶段时不仅忍受着疾病的痛苦,而且还要面对死亡的精神及心理威胁,患者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因此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通过死亡教育以减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缓解焦虑的情绪,
李永红江智霞高晓霞王章琴王彦哲
关键词: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教育临终关怀服务临终阶段生活质量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以减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帮助临终患者安详、舒适、有尊严而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以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方法:收集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Ⅲ、Ⅳ期癌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5例。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增加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的内容。结果:干预组选择"老年时死亡"(2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选择"不应维持植物人"占2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想到死亡时的感觉,干预组和对照组出现劣性感觉者分别占36.92%、49.23%,两组患者都存在着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心理。结论:把死亡教育贯穿于健康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对死亡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减轻患者对死亡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李永红王章琴李婧睿高晓霞彭亚敏
关键词:死亡教育死亡观晚期癌症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Ⅲ、Ⅳ期癌症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31例。两组患者均按诊疗常规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除常规健康指导外增加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功能领域中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领域中疲惫、疼痛、气促、便秘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功能领域状况,减轻症状领域中疲惫、疼痛、气促、便秘等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永红苏蕾王章琴王彦哲高晓霞
关键词:死亡教育晚期癌症生活质量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1
2017年
目的对晚期癌症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和精神支持,探讨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38例Ⅲ、Ⅳ期癌症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指导和死亡教育等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发放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癌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晚期癌症患者家属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功能状况和总体健康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癌症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同时给予家属死亡教育,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死亡,使其能更好地照顾和支持晚期癌症患者,缩短悲痛过程,降低悲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并顺利度过居丧期。
李永红王彦哲高晓霞王章琴彭亚敏
关键词:肿瘤死亡教育家属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的死亡态度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更重视的是生命质量,而不仅仅是治疗和护理疾病,把范围扩展到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那么如何帮助临终患者正视死亡、承认死亡,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死亡,不仅是基于人道主义考虑,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呼唤,也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道德责任[1]。
李永红王彦哲王章琴高晓霞舒蕾
关键词:医护人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务工作者生命质量生命过程临终患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