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658)

作品数:20 被引量:208H指数:9
相关作者:陆开宏朱津永郑忠明金春华梁晶晶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微囊藻
  • 6篇铜锈环棱螺
  • 5篇水华
  • 4篇藻毒素
  • 4篇微囊藻毒素
  • 3篇铜绿微囊藻
  • 3篇微生物
  • 3篇蓝藻
  • 3篇蓝藻水华
  • 3篇沉积物
  • 2篇底泥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生活史
  • 2篇水生
  • 2篇水体
  • 2篇网络
  • 2篇轮虫
  • 2篇间隙水
  • 2篇浮游

机构

  • 20篇宁波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9篇陆开宏
  • 10篇朱津永
  • 8篇郑忠明
  • 5篇金春华
  • 5篇梁晶晶
  • 4篇胡智勇
  • 4篇谢丽凤
  • 3篇刘夏松
  • 3篇张克鑫
  • 3篇张春景
  • 3篇潘洁慧
  • 3篇孙思志
  • 2篇邵路路
  • 2篇谢志浩
  • 2篇张双玲
  • 2篇唐学玺
  • 2篇吕敬
  • 1篇杨文
  • 1篇翟海佳
  • 1篇王扬才

传媒

  • 3篇生态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对铜锈环棱螺肝细胞DNA的损伤被引量:4
2010年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螺肝组织中的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s)浓度分别为:蓝藻组(36.34±4.12)μg·L-1;混合藻组(18.69±2.12)μg·L-1;对照组未检出。在喂食暴露的前6h内,混合藻组和蓝藻组螺肝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持续增长,而后出现下降趋势;第12h更换藻液并将微藻浓度调整至初始值后,肝组织中MCs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DNA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尾距(TM)和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组织中MCs含量发生相应变化,各项DNA损伤指标均在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6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各项指标值有所回落,但第12h更换藻液后,DNA损伤再次加剧。整个实验期间(24h),混合藻组和蓝藻组的DNA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藻组均显著高于蓝藻组。说明铜锈环棱螺经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后,其肝组织细胞的DNA受到损伤,且螺肝组织MCs积累越多,DNA损伤越严重。
陆开宏张双玲张春景谢丽凤梁晶晶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DNA损伤彗星试验铜锈环棱螺
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2008年
采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生命周期中各发育阶段历时以及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使轮虫的胚胎发育和繁殖前期延长,繁殖期、繁殖后期和平均寿命缩短,产卵量和繁殖率降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低于对照。不同藻浓度下轮虫能够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
谢志浩陆开宏唐学玺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史种群动态
底泥微生物活性对蓝藻水华水柱及沉积物间隙水氮磷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比较研究了蓝藻水华暴发水体与无蓝藻水华暴发水体的沉积物间隙水NH_4^+-N、NO_3^--N和。PO_4^(3-)-P的垂向分布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活性(FDA)、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H_4^+-N含量在两类水体中,都呈现出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的趋势,表明其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体扩散的风险;而PO_4^(3-)-P、NO_3^+-N浓度则呈现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的趋势;沉积物有机质(LOI)、APA和FDA活性也都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APA与FDA活性之间相关性极显著,暗示碱性磷酸酶的分泌主要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间隙水NH_4^+-N含量与表层10 cm内底泥的APA和FDA活性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a=0.01),表明在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对氮素的分解和矿化作用主要受二者活性影响。
孙芳郑忠明陆开宏翟海佳邵路路
关键词:微生物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蓝藻水华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干扰对沉积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沉积物是水体中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或释放源,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型底栖动物由于栖息在水体沉积物表面或中间,其摄食、排泄、挖洞或建立管状洞穴结构等途经会改变底质的间隙率、表面组成、沉积能力以及底质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刺激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物中营养盐通量。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阐述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干扰对沉积物物理结构的影响、对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沉积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影响的研究现状、测定和计算方法,以期更好地预测生物干扰作用对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
孙思志郑忠明
关键词:沉积物水生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微生物
富营养水体中2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30
2010年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季节变化,分析了水体主要水质参数、水体微生物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根际效应显著,不同月份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要显著高于水体环境;植物种类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显著,在日湖水体,狐尾藻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在卧彩江,2种植物根际细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查期间,日湖水温、TN、TP、Chla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间均无显著相关,仅COD与喜旱莲子草根际细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在卧彩江,TP与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根际放线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其余水质参数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植物根际优势菌种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有机物降解微生物为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植物种类的不同也导致了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食酸菌属(Acidovorax)、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特有菌种的出现.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除日湖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夏、秋两个季节相似性较高外,其余几个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在21.60%~51.57%.日湖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夏季高于秋季,而卧彩江中夏季低于秋季;日湖中2种植物之间无论夏秋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卧彩江,夏季喜旱莲子草要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秋季则完全相反,据此说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水�
陆开宏胡智勇梁晶晶朱津永
关键词:富营养水体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铜锈环棱螺对藻华水体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于2008年在室内小型试验模拟生态系统中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铜锈环棱螺生物干扰对底泥耗氧率和上覆水营养盐通量的影响试验,根据铜锈环棱螺放养密度设置了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与试验前相比,培养1个月后,所有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底泥耗氧率均显著下降;各处理组的底泥耗氧率初期高于对照组,后期低于对照组,且密度高的处理组其底泥耗氧率高于密度低的处理组。除12月7日外,对照组沉积物始终向上覆水释放铵氮,且释放量逐渐减小,而各处理组中,除试验初期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铵氮外,试验中后期均表现为吸收铵氮。除试验初期外,处理组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硝酸盐通量主要表现为向上覆水中释放,且处理组1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磷酸盐通量主要表现为,试验初期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后期被沉积物吸收。本试验结果表明,短期内铜锈环棱螺的生物干扰增加了底泥耗氧率,但其长期效应可使底泥耗氧率下降,铜锈环棱螺的存在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总体硝化速率,加快了沉积物中的N循环。
孙思志郑忠明陆开宏金春华朱津永胡智勇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沉积物-水界面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藻类水华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以宁波大学校内池塘2009年3—10月间30周的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测模型,探求颤藻生物量与总氮、总磷、透明度等6项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最佳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①BP神经网络模型对颤藻生物量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拟合程度良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984,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水体中藻类水华的短期预测。②通过对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阐明了宁波大学校内池塘藻类水华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指出控制水体的pH是宁波大学校内池塘藻类水华防治工作的重点。
张克鑫陆开宏朱津永刘夏松谢丽凤
关键词:BP神经网络
铜锈环棱螺对藻华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池塘围隔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392 ind·m-2、196 ind·m-2、98 ind·m-2、0 ind·m-2)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影响.实验从2009年9月14日开始,持续60d.结果显示:环棱螺可以明显提高藻华水体的透明度(SD),实验中、后期,三个处理组围隔水体的SD均能保持在60cm以上,而对照组SD改变不明显,波动于29~40.3cm之间;多数时间内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DO)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环棱螺的存在可直接或间接降低水体DO浓度.试验表明,单一投放螺类可有效降低藻华水体的叶绿素a(Chl-a)含量,但难以削减营养盐浓度.实验条件下,围隔水体总氮和正磷酸盐浓度的下降趋势均与螺的密度呈现负相关性(R=-0.9851,P〈0.05;R=-0.9678,P〈0.05);对SD、DO、pH、Chl-a、 NH4+-N、NO3--N、PO43--p等7个主要理化指标数据进行了Duncan多重比较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处理组在p〈0.05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环棱螺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体质量.
刘夏松张克鑫吕敬谢丽凤陆开宏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围隔实验聚类分析
斑马鱼干扰素基因工程菌发酵条件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液体传代的方法,研究表达斑马鱼干扰素(IFN)工程菌株pRSET-B-zIFN的遗传稳定性,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构建的工程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传代100次质粒稳定性仍然保持100%,菌落形态及生长情况与原代菌无明显区别,SDS-PAGE结果显示zIFN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发酵条件研究表明,工程菌在LB培养基中,接种量为1%,诱导剂终浓度为0.1mmol/L,zIFN的表达量最高。
梁晶晶陆开宏凌红丽王宏华
关键词:发酵工艺SDS-PAGE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08年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溞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并有很多种解释。本文就微囊藻水华对枝角类和轮虫的摄食、生长、繁殖和种间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由此引发的适应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朱津永陆开宏潘洁慧
关键词:微囊藻轮虫枝角类毒性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