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KG001)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强李明启杨晓燕贾鑫王青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遗址
  • 2篇植食性
  • 2篇食谱
  • 2篇食性
  • 1篇淀粉
  • 1篇淀粉粒
  • 1篇豆科
  • 1篇豆科作物
  • 1篇形态分析
  • 1篇饮食习俗
  • 1篇石器
  • 1篇石器研究
  • 1篇食物
  • 1篇食用
  • 1篇食用豆
  • 1篇食用豆类
  • 1篇史前
  • 1篇史前时期
  • 1篇农业考古
  • 1篇农业起源

机构

  • 5篇山东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5篇王强
  • 2篇李明启
  • 1篇贾鑫
  • 1篇王青
  • 1篇杨海燕
  • 1篇杨晓燕

传媒

  • 2篇文物春秋
  • 1篇四川文物
  • 1篇中国农史
  • 1篇东方考古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磨盘、磨棒类石器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3
2015年
磨盘、磨棒类工具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比较常见的一类石器,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文从其分类、时空分布以及研究简史和现状等角度对这类工具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对其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王强杨海燕
山东即墨北阡遗址出土磨盘、磨棒类工具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北阡遗址位于山东省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北部,面积约3万平方米,1979年进行过调查[1]。2007、2009、2011和2013年经过4次较大规模发掘[2],发掘出大量石制品,种类包括磨石、磨盘、磨棒、斧、锛、球等。本文拟选取其中数量较多的磨盘、磨棒类工具的典型标本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对此类工具的制作、使用、功能等方面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类型学分析、模拟实验、操作链分析、微痕分析以及淀粉粒分析。
王强上条信彦栾丰实
关键词:遗址
中国常见食用豆类淀粉粒形态分析及其在农业考古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3年
豆科植物在中国古代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对考古遗址中豆科植物淀粉粒进行有效鉴定及分析,本文选择豇豆属白巴山豆、红小豆,豌豆属白豌豆,野豌豆属蚕豆,兵豆属红扁豆,鹰嘴豆属回回豆、脑豆,菜豆属绿豆、菜豆,大豆属大豆、野大豆(大粒型)、野大豆(小粒型)共12个品种现代样品进行淀粉粒提取及观测,建立起部分豆科植物淀粉粒的鉴定及判别依据。以此为基础,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以及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出土的考古样品进行淀粉粒分析,从中发现了小豆、豌豆以及回回豆淀粉粒,为研究此类豆科植物的起源、传播及扩散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王强贾鑫李明启杨晓燕
关键词:豆科作物淀粉粒农业起源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先民植食性食谱初探——以食物制备工具磨盘、磨棒等为中心被引量:4
2018年
分析海岱地区出土食物制备工具磨盘、磨棒等的功能,可知在龙山文化之前,坚果类野生资源在植食性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以粉食为主。至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所占比重大幅增加,真正实现了对粟、黍、稻、麦、豆"五谷"的全部种植,饮食传统也逐渐由粉食转为粒食。
杨海燕王强
关键词:饮食习俗
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石器及陶器上残存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食性食谱——四千年前的麦作农业被引量:8
2015年
西金城遗址淀粉粒分析表明,来源于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大麦属(Hordeum spp.)的淀粉最多,约占淀粉粒总数的70%,其次为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此外还有少量疑似高粱属(Sorghum spp.)、豆科(Leguminosae)及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据此结果可推断,西金城遗址的先民采用了多种作物混耕,并辅以少量采集经济的生计模式。其中尤其是大量大麦属淀粉粒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的先民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已开始种植麦类作物,这对研究麦类作物在中国的起源、传播及扩散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器物不同部位残存的淀粉粒也可以有效对其用途进行判定。
王强王青李明启
关键词:小麦族大麦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