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203)
- 作品数:17 被引量:126H指数:9
- 相关作者:侯亚梅刘扬张立民马宁牛东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一、研究背景埋藏学原本是指研究生物死亡、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和掩埋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各种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科学,是古生物学的组成部分。现在,埋藏学已超出了这个范畴,渗透到了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领域。考古学者从遗址获得遗物,需要探讨有关古人类生活和当时环境的问题。例如遗物怎样遗留下来,其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埋藏过程;经埋藏、扰动的遗物与其最初所属的人类生活场景有什么变化等。埋藏学是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包蕾
-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掘报告被引量:9
- 2014年
-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一灰黄一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 裴树文牛东伟高星陈福友冯兴无张双权张乐张晓凌马宁彭菲周振宇关莹王惠民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 广西百色公篓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公篓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境内,地处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四级阶地,地理坐标为23°45.568′N,106°42.210′E。该遗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采集石制品88件,是百色盆地较早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0年我们对遗址进行复查时又采集石制品14件,本文对两次采集的石制品进行了分析。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手镐、刮削器、手斧和断块,其中砍砸器数量最多;原料来源于遗址附近第四级阶地的砾石层,有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和角砾岩6种,以石英岩为主;石制品以大型和中型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小型石制品;剥片和修理方法主要为锤击法。根据地貌和地层可以判断该遗址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
- 刘扬黄胜敏
- 关键词:石制品
-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的工具类型与修理技术初探被引量:11
- 2016年
- 本文对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第2次试掘和2011-2012年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中的136件经过修理的工具进行研究。这些修理工具的类型以锯齿刃器、凹缺器和刮削器为主,比例均在20%以上。其他如钻具、尖状器、石镞、琢背石刀、雕刻器、鸟喙状器等器型的比例偏少。原料以等级较好的石英岩为主(92%)。毛坯以石片为主(99%),且以完整石片居多(74%)。多数修理工具的个体较小,分布于20-50mm之间。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修理;修理方式以单面修理为主(91%),其中又以正向修理为多(80%)。刃缘多为直刃,修疤层数多为一层,修疤进深偏短,修理长度指数较高。这批修理工具的整体特点,特别是修铤的出现反映出遗址古人类在狩猎、屠宰等方面的明显需求。
-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MIS3阶段的植被与环境被引量:7
- 2014年
- 鄂尔多斯高原拥有我国最早发现的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旧石器遗址,是系统研究东亚现代人演化及动因的重要地区。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岸,发掘出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炭屑,遗存埋藏的^14C年代在41.4~33.1calkaBP之间,属MIS3阶段中期。花粉和木炭化石记录显示,早期为灌丛.草原,晚期为典型草原植被,气候温凉偏干,较现今相对温暖湿润,胡颓子属和霸王属等小乔木和灌木作为先民使用的薪材。MIS3阶段相对暖湿气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扩散和交流,可能是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大量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因。
- 李小强高强侯亚梅赵克良孙楠杨泽蒙甄自明刘扬周新郢
- 关键词:MIS植被
- 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遗址石核剥片技术的阶段类型学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一、研究背景石核剥片是一个递减的过程,可区分不同的阶段。有学者将体现不同剥片序列和阶段的石制品分类方法称为阶段类型学[1]。其将属于石核剥片的产品分成三类,即初始石片、再次石片和三次石片,其间还包括碎片和断块。这一般被认为代表了石核剥片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初次剥片是最早剥下的石片,而三次剥片则是最晚剥下的石片。但这种分类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被引量:38
- 2012年
- 乌兰木伦遗址由邻近的第1、第2和第3地点组成。其中在第1地点获得了石制品2780件、动物化石3423件,并发现用火遗迹。遗址年代为距今7~3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为原地埋藏,其石制品类型及工业组合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近似,动物化石则属于华北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 王志浩侯亚梅杨泽蒙甄自明刘扬包蕾杨俊刚白林云张立民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中期
-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1期试掘及其意义被引量:19
- 2012年
- 乌兰木伦遗址于2010年发现并进行了首期试掘,在7个文化层位中获得石制品1500余件、动物化石千余件以及人类用火遗迹。初步观察和研究表明,该遗址以石片石器为特点的石制品类型十分丰富,工具组合具有明显的旧石器中期的特点,且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以披毛犀为代表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华北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沉积相和哺乳动物、软体动物化石的性质表明当时人类生活于较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化石总体比较破碎,一些碎骨化石上可见明显的石器切割痕迹,同时发现有大量骨片,带剥片痕的骨核化石和若干骨器标本以及烧骨,反映出当时人类的肉食、熟食习惯等利用动物骨骼的生活行为方式。经^(14)C与光释光结合测定乌兰木伦遗址年代为距今70~30ka,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乌兰木伦遗址的发现、试掘与初步研究,为我国北方旧石器中期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为现代人起源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 侯亚梅王志浩杨泽蒙甄自明张家富董为袁宝印李保生黄慰文刘扬白林云包蕾李双杨俊刚张立民张智杰
- 关键词: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中期
- 泥河湾盆地更新世人类活动遗迹与石器技术演化被引量:12
- 2012年
-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地貌和地层清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和遗址测年数据研究表明盆地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年代上和文化上都构成了一个比较密集的演化序列。泥河湾旧石器技术演化表现为"线线进化"的模式,小石器技术传统从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演化路线可以概括为"东谷坨-峙峪系";晚期细石器技术出现并十分成熟,其可能是小石器技术传统的发展和革新。目前的研究成果支持细石器技术华北地区起源说。此外,泥河湾旧石器技术的演化还表现出一些复杂性。
- 刘扬
- 关键词:更新世
- 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遗址2013年发掘报告被引量:11
- 2016年
-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6-7月对遗址展开试掘,发掘面积24m2;共获得石制品982件,陶片46件,装饰品2件,未见动物骨骼。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钻具、石镞、细石核、细石叶、石叶等,类型较为丰富。石制品原料以凝灰岩、玛瑙、白云岩、玄武岩和燧石为主,原料较为多样。石制品的剥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压制法也有使用;工具的修理方面主要采用锤击法,同时具有压制法修理的石镞和刮削器等工具。该遗址所处年代位于晚更新世末期向全新世早期转变的时期,环境变化剧烈;遗址石制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性质较为独特,总体呈现出从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面貌,层序清楚,对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演变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为探讨这一阶段东北亚与北美地区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等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 常阳侯亚梅杨石霞张伟李有骞郝怀东王雪东仇立民岳健平胡越
- 关键词: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