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085)

作品数:5 被引量:145H指数:5
相关作者:胡云壮杨吉龙王小丹王晓曦赵佳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地下水
  • 2篇第四纪
  • 2篇水化学
  • 1篇地层学
  • 1篇地磁
  • 1篇地区植被
  • 1篇地下水水化学
  • 1篇地下水水化学...
  • 1篇地下水循环
  • 1篇第四纪火山
  • 1篇第四纪火山岩
  • 1篇典型剖面
  • 1篇沿岸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演化
  • 1篇水化学特征
  • 1篇水文地球
  • 1篇水循环
  • 1篇同位素
  • 1篇年代学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天津地热勘查...

作者

  • 4篇胡云壮
  • 2篇杨吉龙
  • 1篇刘宏伟
  • 1篇周新郢
  • 1篇王文科
  • 1篇王冰
  • 1篇商志文
  • 1篇刘锋
  • 1篇施佩歆
  • 1篇王周锋
  • 1篇谢海澜
  • 1篇赵佳莉
  • 1篇王晓曦
  • 1篇裴军令
  • 1篇赵越
  • 1篇王小丹
  • 1篇张金起
  • 1篇李红
  • 1篇李影
  • 1篇李建锋

传媒

  • 2篇地质调查与研...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3Ma以来华北地区植被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6
2020年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的形成过程,及其陆生植被系统的响应及演化过程是研究地质时期全球变化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北部LN1钻孔的121个高质量孢粉数据重建了过去3 Ma以来的区域植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过程,约3~2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主要为以松、桦、栎、胡桃、榆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约2 Ma,区域植被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针叶林扩张,阔叶林比例的减少,在2~1.2 Ma转变为以松、云杉、桦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在中更新世全球气候转型期,区域植被再次发生迅速改变,在约1.2~0.7 Ma转变为稀树的灌丛草原,0.7 Ma以后区域气候进一步干旱化,在最近0.7 Ma内区域环境转变为典型草原为主的植被景观。区域的植被变化反映了华北平原区近3 Ma以来整体上呈现出干旱化与寒冷化的趋势,其中2.0 Ma,1.2 Ma,0.7 Ma气候事件最为突出。上述结果反映了华北地区植被的演变过程及季风降水的逐渐减少与北极冰盖在近3 Ma以来的迅速扩张期同步对应。
胡云壮杨吉龙李影周新郢刘宏伟商志文
关键词:第四纪古地磁年代植被演化气候变化
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时代被引量:8
2015年
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时代对理解华北东部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其准确年龄一直缺少研究。位于河北省海兴县附近CK3孔岩心揭示了4次第四纪的火山活动。针对第1次火山岩底部样品开展^40Ar/^39Ar测试,其年龄为(2.36±0.05)Ma。结合磁性地层研究结果,限定了其他3次火山活动时代分别为约1.3 Ma、35~70 ka和10~15 ka。
裴军令刘锋胡云壮周在征李建锋赵越
关键词:河北平原第四纪火山岩^40AR-^39AR年代学磁性地层学
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研究方法综述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针对国内地下水循环演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国内多侧重于地下水水循环的机理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研究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内的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其中包括基础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同位素及水化学条件的变化等。基于国外的模型,我国对部分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得水循环演化模型的刻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夏雨波谢海澜王冰胡云壮王小丹白耀楠张金起
关键词:地下水水循环
山东莱州湾南岸典型剖面海(咸)水入侵过程的水文地球化学识别被引量:16
2015年
山东莱州湾地区是我国海水入侵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对莱州湾海水入侵的认识,本次研究选择莱州湾南岸的典型剖面(昌邑-柳疃)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不同类型水样(河水、淡水、微咸水、咸水、卤水和海水),分析了不同水体的水化学、δ18O、δ2H、离子比及饱和度等特征。根据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分析,判断出研究区在海(咸)水入侵过程中首先发生了混合作用,在此基础上,发生了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不同程度的溶解沉淀作用。特征离子比值分析表明,咸水、微咸水是由地下淡水与卤水混合形成;剖面上咸水体的分布特征、δ18O-Cl-关系显示部分深层地下淡水也受到了卤水下移侵入影响。氢氧同位素的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区地下淡水明显来源于大气降水,第四纪古海水成因的卤水受到了蒸发及浓缩作用,"氧漂移"现象比较严重;矿物饱和度显示,研究区所有水体中盐岩均处于未饱和状态,石膏与白云石在部分地下淡水和微咸水中未达到饱和,在卤水与咸水体中处于饱和状态,方解石则在所有水体中都基本呈饱和状态。
胡云壮李红李影施佩歆杨吉龙胡自远刘宏伟
关键词:海水入侵同位素水化学
滦河下游河水及沿岸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被引量:108
2014年
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型,再逐渐转变为Cl·HCO3型,而阳离子则由Ca(Ca·Mg)向Na·Ca(Na)型转化。(2)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的控制,在山间盆地和冲洪积扇,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作用,向下游随着含水介质颗粒变细,地下水径流速度变缓,溶滤作用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河水和地下水的钠吸附比(SAR)不断增大,说明溶滤作用逐渐被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代替。(3)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SO4·HCO3-Ca·Mg)型。水化学形成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同时受河床中的碳酸盐矿物和硅铝酸盐矿物溶滤作用的影响,在冲积海积平原可能存在蒸发盐岩的溶解。
王晓曦王文科王周锋赵佳莉谢海澜王小丹
关键词:河水地下水水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