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B6-101)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徐文华刘标王永山钱泽岭丁志宽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市新洋农业试验站大丰市植保植检站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盐城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烟粉虱
  • 2篇棉铃
  • 2篇棉铃虫
  • 2篇粉虱
  • 2篇BT棉
  • 1篇对转
  • 1篇灾变规律
  • 1篇农区
  • 1篇转BT基因抗...
  • 1篇盲蝽
  • 1篇棉盲蝽
  • 1篇棉田
  • 1篇抗虫
  • 1篇抗虫棉
  • 1篇基因
  • 1篇基因抗虫棉
  • 1篇发生量
  • 1篇BT基因
  • 1篇BT基因抗虫...

机构

  • 4篇江苏沿海地区...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东台市植保植...
  • 1篇大丰市植保植...
  • 1篇盐城市新洋农...

作者

  • 4篇徐文华
  • 2篇刘标
  • 1篇陈建平
  • 1篇丁志宽
  • 1篇孟军
  • 1篇臧慧
  • 1篇方志翔
  • 1篇钱泽岭
  • 1篇王永山

传媒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危害及产量损失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 ,探讨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危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 ,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 ,其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 ;从各代棉铃虫的接虫数量与残虫量的线性关系看 ,2代虫量呈对数增长 ,3、4代虫量表现为直线增长 ;Bt棉田棉铃虫的防治可以幼虫数量与蕾铃被害率两项指标来把握 ,其 2、3、4代虫量分别为百株有 3龄左右幼虫 15头、8头和 10头 ,若以Bt棉的蕾铃被害率为防治指标 ,则依次为 1.18%、2 .70 %和 3.30 %。
王瑞明林付根陈永明
关键词:棉铃虫转BT基因抗虫棉
江苏沿海地区烟粉虱灾变规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综述了江苏沿海地区烟粉虱灾变规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明确了烟粉虱的演变规律、暴发机制、种群消长动态及寄主范围;查明了城镇市区烟粉虱的虫源性质与寄主种类;探明了烟粉虱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了非化学措施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制定了烟粉虱测报预警关键技术与规范;开拓了烟粉虱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建立了烟粉虱预警和无公害治理的监控体系。
徐文华陆勇方志翔孟军陈建平刘标
关键词:烟粉虱灾变规律
盐城农区棉田烟粉虱的危害特征与治理对策被引量:9
2006年
2002—2005年的调查,烟粉虱在盐城农区棉田危害的主要特征有:单株虫量逐年上升;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发生期逐年提前。由于当地寄主植物种类繁多,烟粉虱扩散转移频繁,就棉田而言又大体可分为虫源侵入期、繁殖扩展期、危害高峰期和转移消退期。研究结果还证实,该虫能通过吸汁传病传毒,受害棉株损失严重。在对烟粉虱的控制上,提出坚持“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对策;采用“蔬菜防治保棉花,前期防治压基数,突击防治控危害”的化学防治策略。
徐文华王瑞明丁志宽
关键词:烟粉虱
Bt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04年
采用面上普查的方法 ,就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与棉铃虫的虫、卵量的关系 ,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一个地区Bt棉种植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比例不同 ,能引起当地棉田棉铃虫落卵量和幼虫数量的差异 ,该虫的发生程度都是随Bt棉种植比例增大而降低 。
徐文华王瑞明王永山钱泽岭
关键词:BT棉棉铃虫发生量
棉盲蝽对B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及其脱落因素浅析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对当日花挂牌跟踪的方式,系统分析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对B 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与脱落因素。结果表明,在当地棉花最佳结铃期内,因棉盲蝽危害所造成的脱落幼铃占脱落幼铃总数近1/4,为其他虫害之和的10多倍;与非虫害因素相反,棉盲蝽等害虫所形成的幼铃脱落自7月下旬起由前向后渐次加重;以棉盲蝽对幼铃的危害程度比较,株上铃的铃害率和单铃剌孔数分别比落地铃低19.54%和35.3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从不同长势B t棉已落地幼铃的脱落因素看,其总脱落率、棉盲蝽危害率和其他虫害率均表现为一类田>二类田>三类田,其中落地幼铃其他虫害率在三类棉田间的差异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非虫害因素不仅幼铃脱落的比例由前向后逐渐下降,而且脱落率也显示出三类田>二类田>一类田的反向特征。
徐文华王瑞明臧慧刘标
关键词:棉盲蝽BT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