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171110071)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蔡常洁陆敏强安玉玲魏绪霞危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肝移植
  • 4篇术后
  • 3篇肿瘤
  • 2篇肿瘤复发
  • 2篇复发
  • 2篇肝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蛋白质组学研...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置入
  • 1篇置入技术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蔡常洁
  • 3篇陆敏强
  • 2篇危敏
  • 2篇安玉玲
  • 2篇魏绪霞
  • 1篇李宁
  • 1篇陈规划
  • 1篇陈颖华
  • 1篇吴斌
  • 1篇张剑
  • 1篇汪根树
  • 1篇童荔
  • 1篇杨扬
  • 1篇陈湖岸
  • 1篇孟炜
  • 1篇易述红
  • 1篇赵辉
  • 1篇李敏如
  • 1篇邱春辉
  • 1篇易慧敏

传媒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器官移植

年份

  • 5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肝移植手术中供体肝组织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变化规律。方法2009年3月,对3例肝移植供肝于3个时间点切取肝组织标本进行对照研究:(1)新鲜的供肝组织;(2)经过缺血降温保存后修整完毕,但未经血管吻合的肝脏组织;(3)复流后的供肝组织。通过2DEMALDI—TOF和质谱技术,对上述3个时间点的蛋白表达作出比较。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出1580个蛋白点,其中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的蛋白19个。结合19个蛋白质的功能,对这些蛋白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结论我们发现了与肝移植手术中供肝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相关的蛋白质,并首次揭示了这些蛋白质在不同损伤阶段独立的变化规律。
吴斌陆敏强
关键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组学
肝移植术后应用利奈唑胺对血小板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应用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价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的患者85例,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以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治疗结束以及治疗结束后第7天等6个时间点,分别从临床特征、血小板计数、发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累计发生率、临床疗效和细菌学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平均血小板数量无减少的趋势,利奈唑胺组用药前及治疗结束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1.25±11.01)×109/L和(86.74±11.60)×109/L;万古霉素组用药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为(62.0±19.11)×109/L和(85.2±12.73)×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前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累计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组2.3%,万古霉素组2.5%),其中利奈唑胺组45%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或增加,万古霉素组47%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或增加。通过临床疗效及细菌学疗效对比,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的有效性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临床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90.9%和92.5%,细菌学疗效的有效率分别为91.8%和92.8%。结论与万古霉素相比,在肝移植术后发生革兰阳性球菌的患者中使用利奈唑胺并不会引起血小板的减少,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与万古霉素相似。
童荔魏绪霞李敏如易慧敏安玉玲危敏蔡常洁
关键词:肝移植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血小板减少症
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治疗策略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比较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分别实施肿瘤切除术、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射频消融术(RFA)、再次原位肝移植术(re-OL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因肝癌行肝移植手术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53例。其中肿瘤切除术3例,TACE22例,RFA18例,re-OLT10例,观察术前一般情况、术后生存时间、术后并发症、肿瘤进展情况、治疗费用等情况。重点对比分析TACE、RFA、re-OLT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肿瘤切除术3例,随访4~12个月,均无手术并发症,未见肝脏及远处复发或转移,一般情况良好。TACE组、RFA组与re-OLT组的平均生存时间、累积生存率、各部位进展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组的并发症,特别是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比TACE组及re-OLT组低;3组的治疗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A
邱春辉赵辉陈湖岸陈颖华孟炜许赤易述红李华汪根树张剑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肝癌肝移植复发
西罗莫司用于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在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剂量并联用西罗莫司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复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2例,确诊复发后即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减量并联合应用西罗莫司(3mg/d,连用3d后改为1.5mg/d,按血药谷浓度4~8ng/ml调整用量)治疗;对照组12例,继续原免疫抑制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排斥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37个月(中位数17个月)和1~50个月(中位数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例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增加他克莫司用量排斥反应得以控制,对照组无患者发生排斥反应,两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高(50%),两组患者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罗莫司能显著延长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并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为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安玉玲张婷婷蔡常洁
关键词:西罗莫司肝移植肿瘤复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用于监测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价值
2010年
目的评价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TREM)-1用于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价值。方法 2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按临床转归分为非感染组(11例)、感染好转组(8例)和感染非好转组(8例)。比较三组在转入ICU48h内以及感染好转组和感染非好转组感染后48h内的外周血TREM-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乳酸水平变化。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来研究TREM-1与另两种指标的相关性,对有相关的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求出各指标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三组的TREM-1、TNF-α、乳酸组间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表达水平为感染非好转组>感染好转组>非感染组。感染好转组与感染非好转组的外周血TREM-1水平在发生感染前呈上升趋势,前组幅度平缓,后者升幅较大,且感染好转组外周血TREM-1水平于感染24h(高峰)后下降,而感染非好转组则持续升高。TREM-1与TNF-α、乳酸水平均呈正相关(均为P<0.01)。三项指标之中,TREM-1灵敏度、特异度较高。结论监测转入ICU48h内的TREM-1水平可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感染情况起到预警作用,TREM-1表达水平与肝移植术后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一致,可预测病情转归。
魏绪霞危敏蔡常洁
关键词: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肝移植肿瘤坏死因子
改进的门静脉套管置入技术在大鼠肝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改进的门静脉套管置入技术“门脉分支悬吊法”在大鼠肝移植门静脉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应用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和传统方法行受体门静脉重建,比较门静脉重建所需时间和成功率、无肝期时间以及移植手术成功率。结果应用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行大鼠肝移植(n=35),受体门静脉重建成功率94.3%,门静脉吻合所需时间仅为(1.9±0.7)min,无肝期为(21.8±2.2)min,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0%,优于传统方法(P〈0.05)。术后1周存活率为85.8%,与传统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缩短了受体门静脉吻合时间和无肝期,提高了门静脉重建成功率和移植手术成功率,可以快速、安全地实现大鼠肝移植受体手术中的门脉套管置入和门静脉重建。
李宁陆敏强
关键词:肝移植门静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