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0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094)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吴贤涛张国成王磊吴渤郑伟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东濮凹陷
  • 3篇痕迹学
  • 3篇凹陷
  • 2篇沙河街组
  • 2篇化石
  • 2篇古近系
  • 2篇痕迹化石
  • 1篇蛋白石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层学研究
  • 1篇叶腊石
  • 1篇遗迹化石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储层
  • 1篇沙河街组三段
  • 1篇太原组
  • 1篇图案
  • 1篇古近纪
  • 1篇古近系沙河街...

机构

  • 5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河南省生物遗...

作者

  • 4篇吴贤涛
  • 3篇张国成
  • 2篇吴渤
  • 2篇王磊
  • 1篇郑伟
  • 1篇徐光明
  • 1篇曹高社
  • 1篇张松
  • 1篇杜忠

传媒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河口湾沉积亚相之沉积学与痕迹学识别与油气储层被引量:6
2014年
沉积学结合痕迹学研究,识别出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存在五类河口湾沉积亚相。这五类亚相都含有斜向异源碎屑层理及海相或咸水痕迹化石。现代和古代河口湾研究证明,斜向异源碎屑层理(Inclined Heterolithic Stratification),是潮汐水流进入河流式河口湾引发波动震荡机制形成的。表现为重复出现,厚在数厘米到数分米的泥/砂对偶层。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河街组三段岩芯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泥/砂对偶层及其所含海相和咸水成因痕迹化石,记录下河口湾上游,受潮汐影响产生水下收缩裂隙和滨岸痕迹化石Diplocraterion的河流成因砂(亚相A);河口湾中部,因与最大紊流带相关,出现变形层理和痕迹化石Palaeophycos、Planolites和Chondrites的泥质沉积(亚相B、C);河口湾下游,则显示Terebellina、Rhizocrallium、Ophiomorpha、Diplocraterion等高分异度痕迹化石的海相成因砂(亚相D、E)。文留地区古近纪油田与北美白垩纪油田的研究和勘探开发说明,河流式河口湾油气资源丰富,识别这类古环境,对寻找油气储层,意义重大。
吴贤涛张国成吴渤王磊
关键词:河流沉积痕迹化石东濮凹陷古近系
东濮凹陷图案型痕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的细粒浊流沉积物中发现了图案型痕迹化石,确认属于耕作迹中Paleodictyon古网迹属痕迹化石中的P.(Glenodictyon)(窝网迹)和P.(Squamodictyon)(鳞网迹)2个亚属.通过与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对比,认为研究区发现的样本为海相痕迹化石,这就证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时期存在海洋环境.这是佐证东濮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存在海侵的重要证据,对这一盆地的古环境分析及未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国成王磊吴贤涛
关键词:古近纪东濮凹陷
沉积间断的地层学含义--痕迹地层学研究新途径被引量:4
2013年
生物地层学以物种的出现和消失为依据,其对比精度约为100万年;层序地层学以米兰凯维奇事件为导因,应用海泛面、叠置格局和可容空间作概念支柱,对比地层,其四、五级层序对比精度约在20万年左右。更高精度的地层对比,各方面都在探索。首次提出痕迹地层学概念,讨论了痕迹地层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事件属性及事件间隔时限,旨在引起研究者对地层间断现象的注意,以利从地史时期生物行为中,获取较多的地层学信息,为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服务。
吴贤涛郑伟吴渤
关键词:痕迹学
焦作地区太原组层状硅质岩中叶腊石的发现及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进一步确定太原组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以及所含的其他矿物成分,对于分析硅质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差热等分析方法,在太原组下部层状硅质岩中新发现了大量的叶腊石矿物并确定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为蛋白石。新发现的叶腊石具有典型的叶腊石光性特征,X衍射特征峰清晰存在,差热曲线中具有明显的叶腊石吸热谷。硅质岩中的叶腊石赋存在具有两组方向的微裂隙中,并被硅质岩中主要矿物蛋白石所包裹。
曹高社杜忠徐光明张松
关键词:太原组硅质岩叶腊石蛋白石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边缘海—浅海相识别与油气储层被引量:3
2015年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有无海相沉积久争不决。痕迹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识别出那里存在海退与海进层序。海退层序在开31井3 553.30 m和3 552.70 m处分别见到压扁层理、双泥披(double clay drapes)。3 551.70 m处,出现丘状交错层理(表现为洼槽状向上弯曲平行纹理和凸起状向上弯曲平行纹理),显示前滨和临滨环境。3 551.50 m处,代表后滨环境的植物根迹出现,完成一个海退层序。另一个海退层序出现在新胡4井,从见到海相痕迹化石Diplocraterion、Palaeophycos、Terebellina开始(2 969.10 m;2 966.40 m)到出现植物根迹(2 931.93 m)结束。以上两个海退层序反映东濮凹陷沙四段沉积期,海水影响所及,仅限于边缘海的前滨和临滨深度范围。与海退层序不同,海进层序显示海水显著加深。文72-104井指示三角洲边缘海湾环境的痕迹化石Teichichnus(3 146 m),过渡带痕迹Rhizocoralliun(3 109.28 m)至滨外生物痕迹Zoophycos(3 050.10 m),记录到一次具有滨外环境的海进过程。开34井3 424 m至3 260 m依次出现透镜层理、植物根迹、透镜层理、羽状交错层理,解释为前滨环境。3 267~3 260 m由压扁层理(3 267.00 m)双向前积层理(3 266.81 m)为标志的前滨环境到具有Thalassinoides(3 266.25 m)、Macaronichnos痕迹化石所指示的临滨环境,再到生物扰动达70%并具颗石藻所代表的滨外浅海环境,结束一次海进过程。海进层序被固底底质控制痕迹相所指示的沉积不连续界面所限定,有利于不整合圈闭的形成。
吴贤涛张国成
关键词:东濮凹陷沙河街组痕迹学油气储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