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38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385)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于存涛常谦罗新锦刘燊张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7篇主动脉
  • 4篇主动脉夹层
  • 4篇夹层
  • 3篇动脉瓣
  • 3篇主动脉瓣
  • 2篇动脉根部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定量
  • 2篇主动脉根部
  • 2篇基因
  • 1篇动脉病变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远期
  • 1篇远期效果
  • 1篇远期效果分析
  • 1篇再次手术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国际...

作者

  • 7篇于存涛
  • 5篇常谦
  • 4篇罗新锦
  • 3篇张良
  • 3篇刘燊
  • 2篇张良
  • 2篇孙晓刚
  • 2篇钱向阳
  • 1篇王德
  • 1篇舒畅
  • 1篇吴进林
  • 1篇杨阳
  • 1篇钱向阳
  • 1篇魏波
  • 1篇孙晓刚

传媒

  • 4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行David Ⅰ型手术15例,David Ⅱ型手术5例,改良David Ⅱ手术8例,观察David手术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7例痊愈,1例术后30d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中体外循环时间94~305(173±45)min;心肌阻断时间84~190(124±34)min。术后25例随访8~90(39±11)个月,1例死亡,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手术6例,主动脉瓣无反流10例、少量反流5例、中量反流3例。结论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瘤疗效确切。
魏波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常谦
关键词:主动脉根部瘤
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主动脉根部处理技术的近远期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的各种处理方式的早期和远期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阜外医院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并累及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患者673例的临床资料,男512例、女161例,平均年龄(48.80±11.22)岁。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共403例,其中男287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0.61±9.95)岁。单纯升主动脉置换组95例,男7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9.83±12.21)岁。主动脉根部置换组175例,男14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4.07±11.99)岁。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前主动脉瓣反流、术中指标、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等指标差异。结果 591例(87.8%)患者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交界受累,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升主动脉置换组,主动脉根部置换组的交界轻度、中度、重度受累的比例分别为31.7%、52.4%、15.9%,87.4%、12.6%、0.0%,23.4%、56.0%、20.6%,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主动脉窦直径分别为(39.06±5.11)mm、(38.27±4.41)mm和(50.39±6.22)mm,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vs. 13.7%vs. 9.7%,P=0.58)。三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06%vs. 81.27%vs.83.05%,P=0.85),三组5年免于中量及以上主动脉瓣反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 98.6%vs. 100%,P=0.07)。三组均无再次行主动脉根部干预。结论本中心主动脉瓣交界悬吊、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根部置换术近远期结果满意。但是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组主动脉瓣中量反流的发生率较高,若要评价其超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丘俊涛于存涛罗新锦刘燊姜文翔吴进林张良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
气候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气侯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为主动脉夹层的预测和预防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阜外医院收治来自河北省的所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与河北省每月气象数据,利用广义模型探索气候变化与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关系。结果阜外医院6年期间共接诊来自河北省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 121例,男873例、女248例,平均年龄(51.4±12.0)岁。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温度、湿度、气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温度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相关(P<0.01)。最低温度对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具有最佳预测作用,相对危险度为1.02,95%置信区间为(1.02,1.03)。结论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影响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低温是引起主动脉夹层发病的重要触发因素。
丘俊涛于存涛罗新锦杨军刘燊姜文翔张良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气候发病率气温气压
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继发主动脉病变防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28~69(50±10)岁。继发主动脉病变包括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9例),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6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110(57±32)个月,术后早期无死亡,再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4(143±65)min,住院时间13~27(19±11)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4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轻瘫或截瘫发生),肺部并发症4例,肠道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率81.5%,随访时间4~118(43.5±32.2)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3年生存率为85.1%。结论对因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行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若同期合并主动脉病变,需积极处理;即使未合并主动脉病变,也应严格随访,定期复查,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张良常谦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
关键词:主动脉病变再次手术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风险的简易床旁评估模型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风险因素为院内死亡风险,建立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床旁风险评估模型。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血管病中心收治的99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745例、女254例,平均年龄(49.8±12.0)岁。急性夹层837例。在急诊科药物治疗或等待外科治疗的术前患者182例(18.22%),获外科手术治疗的817例(81.78%)。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确立院内死亡风险因素,并量化评分院内死亡的风险值用于预测每例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结果总体院内死亡率25.93%。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中,以下独立变量增加了院内死亡率:增加的年龄[OR=1.04,95%CI(1.02,1.05),P<0.000 1],急性主动脉夹层[OR=2.49,95%CI(1.30,4.77),P=0.006 1],晕厥[OR=2.76,95%CI(1.15,6.60),P=0.022 8],下肢麻木/疼痛[OR=7.99,95%CI(2.71,23.52),P=0.000 2],De BakeyⅠ型[OR=1.72,95%CI(1.05,2.80),P=0.030 5],头壁血管受累[OR=2.25,95%CI(1.20,4.24),P=0.011 7],急性肝功能不全[OR=2.60,95%CI(1.46,4.64),P=0.001 2],白细胞总数>15×10~9个/L[OR=1.87,95%CI(1.21,2.89),P=0.004 9]以及中大量心包积液[OR=4.34,95%CI(2.45,7.69),P<0.000 1]。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一个简易有效的床旁风险评估模型。结论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预示着院内死亡的风险程度。简易快捷的床旁风险评估能有效协助临床医师识别高风险患者。
王德丘俊涛于存涛张良杨阳常谦舒畅孙晓刚钱向阳
关键词:A型主动脉夹层评分模型
人主动脉夹层与正常主动脉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2016年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主动脉夹层组织与正常主动脉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选取主动脉夹层病例标本5例,正常主动脉标本4例。提取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体外转录合成aRNA后与芯片进行杂交,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表达谱筛选出MYLK、PKD1、MYH11、SOD3、FLNA、TAGLN 6个差异基因进行基因转录水平的定量验证。结果:人主动脉夹层组与正常主动脉组比较基因表达差异倍数大于2的基因共有1 661个,其中有997个基因上调表达,664个基因下调表达。6个基因RT-qPCR验证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6个基因都下调表达,其中MYLK、PKD1、MYH11、SOD3、TAGLN基因下调表达是有显著性差异的(P≤0.05),FLNA基因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可以筛选主动脉夹层与正常主动脉表达差异基因,同时结合RT-qPCR验证,为研究主动脉夹层提供新的思路。
张良于存涛常谦罗新锦丘俊涛刘燊
关键词:基因表达谱主动脉夹层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主动脉瘤与正常主动脉差异表达基因
2016年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主动脉瘤组织与正常主动脉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选取主动脉瘤病例标本5例,正常主动脉标本4例。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 DNA、体外转录合成aRNA后与芯片进行杂交,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利用RT-qPCR对从表达谱筛选出的其中6个差异基因进行基因转录水平的定量验证。结果人主动脉瘤组与正常主动脉组相比,表达差异倍数大于2的基因共有270个,其中有211个基因上调表达,59个基因下调表达。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信号传导、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等生物学过程。RT-qPCR检测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主动脉瘤与正常主动脉的表达谱有较大差异,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结合RT-qPCR验证可以筛选出主动脉瘤差异表达的基因,为研究主动脉瘤发病机制提供分子基础。
张良于存涛常谦罗新锦丘俊涛刘燊
关键词:主动脉瘤荧光定量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