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710032)

作品数:59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董四代王海林陈用芳杨江帆施建兴更多>>
相关机构: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政治法律
  • 22篇哲学宗教
  • 7篇历史地理
  • 4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主题

  • 34篇主义
  • 30篇社会主义
  • 12篇文化
  • 10篇乌托邦
  • 10篇民生
  • 9篇中国特色社会...
  • 9篇特色社会主义
  • 8篇传统文化
  • 7篇以人为本
  • 7篇人为本
  • 7篇人学
  • 6篇科学发展观
  • 6篇发展观
  • 5篇执中
  • 5篇人学思想
  • 5篇社会
  • 5篇文化资源
  • 5篇小康
  • 5篇传统文化资源
  • 4篇中国社会

机构

  • 59篇武夷学院
  • 16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福建商学院

作者

  • 56篇董四代
  • 20篇王海林
  • 4篇陈用芳
  • 3篇杨江帆
  • 2篇施建兴
  • 1篇武夷樵
  • 1篇李玉杰
  • 1篇沈慧芳

传媒

  • 4篇重庆工商大学...
  • 4篇保定学院学报
  • 3篇吉林师范大学...
  • 3篇山西大同大学...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湛江师范学院...
  • 2篇五邑大学学报...
  • 2篇绥化学院学报
  • 2篇大庆师范学院...
  • 2篇聊城大学学报...
  • 2篇重庆邮电大学...
  • 2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东南学术
  • 1篇长白学刊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5篇2012
  • 20篇2011
  • 25篇2010
  • 7篇2009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宪政诉求下国民德性的现代重塑——以梁启超《新民说》为中心
2010年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宪政问题提出以来,梁启超较早地注意到宪政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离不开相应伦理德性的支撑。他主张应改造、重塑国民传统德性,为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奠定人文基础。
施建兴董四代
关键词:《新民说》宪政
究理想之真义,求人间之大同——刘仁航《东方大同学案》评议
2010年
《东方大同学案》是一部以悲天悯人的情思,执中鉴西的方式,融中西社会理想为一体,以农村建设为路径选择寻求理想社会的学术著作。它根据现代文明发展重新解读儒家大同思想,从学术上探讨传统理想向现代的转化,以形上的意境从一个侧面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选择。
武夷樵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中国传统人论的去道德化探析
2010年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人伦的特点,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转变和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这其中,周初人天关系论、儒家大同论、道家出世说、墨家兼爱互助思想在交互辉映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追求,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
董四代
关键词:人论传统文化资源先秦
从“新民”追求到现代性判断——梁启超人学思想探微
2009年
论述了梁启超把握中国现代化中的核心问题,形成了对新民的追求,又对西方现代性进行批判,并从中出现了社会主义诉求。指出虽然梁启超没有找到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途径,但却以一种"初始性问题意识"提出了关系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
陈用芳董四代
关键词:新民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理想主义的维度——兼论乌托邦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而且内含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维度。西方学者通常把理想主义视为乌托邦,并强调它的批判超越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用异化理论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以乌托邦为题发展马克思思想中的这一维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必须反对把市场理性扩大化的倾向,可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乌托邦批判思想,树立起一个理想主义的维度。
董四代
关键词:资本主义批判理想主义乌托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理想的阐释与社会主义论说被引量:1
2010年
梁启超在中西文明撞击、相互影响的背景下,以贯通、互读的方式,把西方社会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联系起来,揭示大同、小康、民生等传统命题与社会主义的联系,立足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进行阐释。其中体现的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启示意义。
董四代王海林
关键词:社会主义
现代性成长与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历史追踪及现代阐释
2012年
在20世纪的现代化实践中,西方现代性的分裂使中国人对资本主义采取了批判的立场,促成了社会主义选择。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上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董四代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主义执政为民社会主义
从五四启蒙到科学发展观被引量:3
2011年
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启蒙是在批判传统中追求人的解放,这也曾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还没有从社会基础变革中全面展开,因而导致了"理性的缺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展开的背景下,现代性的迅速成长又使人面对着工具理性导致的异化和精神家园的荒芜。科学发展观在理想与现实、工具理性与价值追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人的发展确立了切实的实践道路。
董四代
关键词:五四启蒙五四新文化科学发展观
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术语的阐释
2009年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为中国人所接受,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术语转换。早期国民党人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判断,阐释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从中国传统理想中挖掘相关资源,以民生主义为主题,初步厘清了一些理论混乱,形成了较清晰的社会主义概念。虽然还有一些误读,但也扫清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一些障碍,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页。
董四代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生主义
康有为的资本主义判断和世界大同理想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强势冲击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历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提供了文化前提。搞清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王海林董四代
关键词:历史评价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