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1400) 作品数:21 被引量:271 H指数:11 相关作者: 张镱锂 刘林山 朱立平 王君波 鞠建廷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花粉揭示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活塞采样器在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60m水深处获得3.1m沉积岩芯.通过AMS14^C测年、花粉、粒度和无机碳分析,恢复了青藏高原西南部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结果显示,全新世初期(10200~8900 cal a BP),植被由高寒草原向高寒草甸转换,气候由冷干向暖湿发展:全新世早期(8900~7400 cal a BP),植被由高寒草甸到高寒草原的转换,气候相对干旱,但偏暖:全新世中期(7400~3300cal a BP),植被从高寒草原向高寒草甸或草甸化草原转换,气候以冷湿为主:全新世晚期(3300c ala BP至今),植被逐渐被高寒草原取代,气候变得寒冷干旱.塔若错全新世早期和中晚期的特征气候事件表明,该地区明显受到西风区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在全新世中期更多受印度季风环流控制.尤其是中晚全新世塔若错的湖泊沉积环境记录对于进一步阐述西风/季风在该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庆峰 朱立平 吕新苗 郭允 鞠建廷 王君波 汪勇 唐领余关键词:花粉 气候变化 全新世 青藏高原 新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绿度变化及动因 被引量:22 2017年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其生态系统变化已成为公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视角阐释了2000—2013年青藏高原植被绿度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总体增加3%~5%,或称变绿了,但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出现下降。约98.34万km^2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的地区面积为16.85万km^2,主要分布在高原中东部;约5.73万km^2的地区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中0.18万km^2的地区显著下降,主要位于西藏中西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建设是高原植被绿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但局部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和气候暖干化导致的高寒植被退化也不容忽视。 张镱锂 李兰晖 丁明军 郑度关键词:变绿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气候变暖会使青藏高原树线一直上升吗? 被引量:6 2017年 树线上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因此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近百年来约50%调查样点树线上升明显,其余则保持静止状态。以上事实揭示,除了气候因素,非气候因素(如竞争等种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树线的位置变化。青藏高原拥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天然树线,是探讨气候和非气候因素对树线变化影响的理想区域。研究发现:树线之上低矮稀疏的灌丛或草丛成为幼苗萌发或生长的"避难所",从而有利于树线大幅度爬升;而高大茂密的灌丛则会形成一道宽厚的"封锁墙",从而抑制树线的上升。因此,变暖背景下树线位置倾向于向更高海拔爬升,但爬升速率受到树线之上种间关系的调控。变暖并不一定会造成树线位置的显著上升。 王亚锋 梁尔源 芦晓明 朱海峰 朴世龙 朱立平关键词:青藏高原 气候变暖 种间关系 树轮 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的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19 2017年 植物物候是植物生活史的周期性循环事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植物物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变化总体表现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的趋势,而果实期则保持相对稳定;增温延长了生长季,主要是通过延长开花等繁殖物候而实现的。青藏高原的物候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放牧的驱动,暖湿化和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提前或延长物候期,而暖干化则延迟或缩短物候期。物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农牧区生产以及旅游业(如赏花节)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尤其是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更少。针对当前青藏高原物候研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从生理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的不同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反馈。 孟凡栋 斯确多吉 崔树娟 王奇 李博文 汪诗平关键词: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放牧 植物物候 羌塘高原降水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2017年 羌塘高原作为典型的青藏高原内流区,其降水变化直接影响自身及其周边区域冰冻圈与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由于站点观测资料的限制,羌塘高原降水时空格局尚不明确。因此,基于2015年羌塘高原9个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和5套降水格点产品以及1978-2015年西藏地区26个国家台站逐日降水数据,分析羌塘高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5年羌塘高原核心区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均值分别约为154.9 mm和50天,其中,降水量约为东南边缘以及西藏地区多年均值的1/3和1/4。在空间上,降水量呈现东南多、北部少的特征,其中,昆仑山脉以北地区降水量最低,这从降水角度验证了该区域是"寒旱核心"的主要地区之一。(2)雨季与干季分明。西北部雨季分布在6-8月,比东南边缘地区约短1~2个月;且前者降水量呈现单峰型而后者呈现双峰型。(3)在高原核心区,热带降雨测量计划(TRMM)3B43数据和全球降水量测量计划(GPM)IMERG算法数据高估了多数站点的年降水量,主要是高估了干季降水量所致。(4)1978-2015年羌塘高原改则和狮泉河站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现微弱增加趋势,且强降水事件增多。 李兰晖 刘琼欢 张镱锂 刘林山 刘林山 丁明军关键词:羌塘高原 降水 TRMM 青藏高原 七套土地覆被数据在羌塘高原的精度评价 被引量:17 2017年 基于羌塘高原8个一级土地覆被类型(包括10个二级土地覆被类型)的6851个样本点,采用混淆矩阵方法,从总体精度、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角度评价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s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ver(IGBPDIS)、Global Land cover mapping at30 m resolution(Globe Land 30)、The MODIS Land Cover Type product(MCD12Q1)、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Land Cover(CCI-LC)和Global Land Cover 2000(GLC2000)等七套土地覆被数据产品在羌塘高原的精度。结果表明:(1)七套数据产品的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总体精度普遍偏低,在相对较高的Globe Land 30和CCI-LC数据中,一级类型总体精度分别为55.09%和53.92%,二级类型分别为46.55%和46.23%;(2)草地、裸地和荒漠三个主要一级类型生产者精度最高的数据对应为:GLC 2000(46.19%)、MCD12Q1(39.20%)和IGBPDIS(84.44%)。而三个主要一级类型的用户精度均低于50%。其他覆被类型中,雪被与冰川类型用户精度最高的数据为CCI-LC(92.80%),漏分比例为19.90%;(3)羌塘高原特殊的高原环境与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构成原则和标准是影响遥感解译数据精度的主要原因。 刘琼欢 张镱锂 刘林山 刘林山 祁威关键词:遥感解译 羌塘高原 青藏高原 羌塘高原核心区2013-2014年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2017年 基于羌塘高原核心区布设的19套土壤温湿度仪器和3个自动气象站2013年9月-2014年10月间的监测数据,分析羌塘高原核心区不同站点在1 cm、10 cm、20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站点1 cm、10 cm、20 cm深度土壤的日均温在-16.27~17.18℃之间波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变幅逐渐减小。(2)站点间的日均温差最大不超过12.82℃,主要受海拔与纬度的影响。昼夜变化呈现升温快,降温慢的特征。(3)不同深度的土壤平均最冷月均温为-12.69℃,最暖月均温为13.15℃,土壤日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幅在30℃左右。在土壤冻结/消融过程中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很高,表层更加明显,且消融过程变异性比冻结过程更强。(4)在月尺度上土壤1 cm日平均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强,可达到0.99以上。研究将有助于填补该地区土壤温度数据的空白,对认识该区域冰冻、消融交替过程中土壤热量迁移的连续变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祁威 张镱锂 张镱锂 王兆锋 刘林山 王兆锋关键词:羌塘高原 土壤温度 青藏高原 羌塘高原高寒湖盆区土壤属性分异特征研究——以查日那足山麓至湖滨地区为例 被引量:2 2017年 分析典型资料匮乏的高寒区——羌塘高原中部查日那足山麓湖盆区8个点位0~5 cm、5~10 cm、10~20 cm三个深度层次的22个土壤样品,分析改区域的土壤属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发现:(1)研究区土壤p H值平均为8.9;有机质、全磷、全钾等养分含量低;钙、镁含量高;钠、钾、铁等元素含量低。(2)从湖滨到山麓,土壤中大于2 mm砾石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细土物质平均粒径逐渐变大;土壤有机质、氮、钠、微量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钙和镁呈下降趋势;其他指标波动较大。(3)土壤碳氮比稳定在5∶1左右;钙、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钙镁与其他指标呈显著负相关;钾、钠与除钙、镁外的其他金属元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王兆锋 张镱锂 刘林山 赵志龙 祁威关键词:土壤形成 羌塘高原 青藏高原羽柱针茅草原的分布、群落特征和分类 被引量:3 2017年 羽柱针茅(Stipa basiplumosa)草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群落类型,在羌塘高原中、北部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利用2012-2015年的植被调查数据及已有的文献资料,对羽柱针茅草原的生态地理分布、群落特征和分类做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羽柱针茅草原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占据海拔4350~5200 m的湖盆外缘和洪积扇中部,分布区干旱、寒冷。群落低矮、物种贫乏、植物稀疏、生物量低。物种组成简单,以菊科、禾本科、豆科、莎草科等为主;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居多;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成分占绝对优势;区系地理成分以青藏高原成分和中亚—亚洲中部成分为多。羽柱针茅草原群系可划分为7个群丛组、20个群丛。 乔鲜果 郭柯 赵利清 杨瑶 杨瑶关键词:物种组成 生活型 区系地理 群落分类 青藏高原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生态地理特征 被引量:6 2017年 高寒荒漠是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其周边高地特有的一种荒漠类型,其中,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高寒荒漠分布范围最广、最为典型。在对其分布区进行数次植被考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生态地理特征,包括其分布、群落特征及环境特点。结果表明: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分布既有高原地带性的特征,又受到局部地形、土壤水分及化学性质的强烈影响而表现出一定隐域性的特点;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群落盖度稀疏且变化较大,植物种类贫乏,菊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藜科植物在其物种组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的分布区类型多为北温带分布;寒、旱、盐碱、贫瘠是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四大环境特点,其中干旱既有气候性的干旱,又有生理性的干旱。 赵海卫 郭柯 郭柯 刘长成关键词:群落特征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