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51005)
- 作品数:13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树海杨威刘春明宫波聂垚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长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苏轼诗风及其“禅喜”旨趣辨证被引量:3
- 2009年
- 苏轼诗风得佛禅霑润,其具象美学特征表现为"天地一如,雄视百代"之雄奇;"若醉若醒,诗思超然"之飘逸;"嬉笑怒骂,活泼幽默"之诙谐;"萧散简远,澹淡清美"之淡远等,是宋诗成熟期的代表标识。苏轼"禅喜"大致可归于"有意参禅""无心证佛"之属,乃"以文字作佛事",其"禅喜"旨趣的最终指归是审美的,从此意义审视,文学艺术才是他真正的"宗教"。
- 王树海宫波
- 关键词:辨证
- “闲”境美学意蕴辩难被引量:2
- 2015年
- "闲"字古、今义区别很大,其义项指称、范畴、蕴含在转衍过程中受到自身、风俗、文化等多种动、静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考述、训释往往遮蔽了"闲"之本意,一些原本意蕴亦遭消散、流失。运用现代与传统方法、手段,参照不同的思想体系(儒、道为主),透析"闲"字"形而上"、"形而下"的两重美学境界,悉心梳理其美学意蕴、审美趣味形态的转变及其加被于后世的影响作用。究其实,"闲"所呈示的是一种风度、气格,它的表象是宁静、有所不为,其心中追求的却是无所不可为的大自在。
- 王树海杨威
- 关键词:形而下形而上美学
- 佛禅与五代的诗风变易
- 2010年
- 五代自开平肇始至显德终止,前后五十多年里"五易其国而八姓"。之于禅宗,却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时代,他们在邦国林立的乱局中,各得其所,得大发展;诗人抑或准诗人避乱隐市、逃禅潜佛,各诣所适,客观上为诗风的变迁准备着种种可能,酝酿着种种机缘;作为山水田园一脉的过渡环节,殊觉卑弱,甚至当不起过渡的责任,然而,这毕竟是诗史必经的一段,承续着既往联系着未来。
- 王树海刘春明
- 关键词:佛禅诗风变易
- “蜀学”崇禅探微——从经济、地域、历史、文化谈起
- 2016年
- 佛渐至蜀地,皈正且隆兴了当地的精神面目。早期原始而质朴的巫觋风气慢慢地被日益普化的禅风所掩盖,崇禅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精神风潮。佛禅之所以能够迈过艰险无比的蜀道进入蜀地,又深深扎根于斯,这与"蜀学"的接纳很有关联。"蜀学"因地而称,却善吸纳优秀思想,表现出极其成熟和向上的博大胸襟。在一些大德高僧与巨擘文士的努力下,"蜀学"向禅崇禅又在禅想中不断吐纳,遂不后于他学,然前后因承的观瞻中,经济、地域、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又铺就了"蜀学"崇禅的渠成之势。
- 杨威
- 关键词:文化
- 白居易佛学依止及其诗歌成就辩难
- 2011年
- 白居易在参差多姿的元和诗坛是一显例。他曾毫不含糊地以"我佛弟子"自命,并虔诚地"升于堂,礼于床,跪而唱,泣而去",忠实地"栖心释氏",却不能保证佛禅修习的"得心见性",级质不高,进阶未远,之于佛学的依止不"甚深",与此前的王维、同时代的刘禹锡,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个中原委,陈说成难。白氏痴于诗,迷于吟唱,常常"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从接受史考稽,白诗流播亦广远,许多篇什透着佛禅气息,传递出对人生高妙的感悟,然而学人之于白诗的总体评价不高,此又成白诗研究的学术难点。苏轼的为难情绪或许代表了选家的心态:"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真教人难能所以。析"难"辩"难",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其对于佛学信仰大多止于礼仪化,难窥堂奥;二是牵挂见多,用志歧纷,儒释均未得真谛,往往在"达"际思想"中隐","穷"时又"急于兼济",进退失据,信仰无凭依;第三,白氏之于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认识,与佛禅相去嫌远,其所执信、执着追求的"八言不化"、"至哉八言"等,早已落入禅家不屑的言筌;最后的原因更隐蔽些,虽不便缕析条陈,总觉与诗人的胸襟、志趣、操守有关联:史上白氏的"好名"、"爱官职"、"爱富贵"以及太过惜身,独怜自爱等等,似乎都无可厚非,然而就精神世界绝胜之境的营造建筑来说,很可能就是"前前逝去,后后生起"的因缘了。
- 王树海刘春明
- 关键词:白居易白居易诗歌
- 排律诗体文献学之建构与变革——沈文凡教授《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述评被引量:1
- 2012年
- 《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以历代排律体诗歌文献为文本基础,以"‘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为理论支点,对排律体诗歌"源头—发展—成熟—传播—接受"的历史衍变轨迹作了全面的文献辑考、诗体学阐述以及传播接受学研究。《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的问世,打破了一直以来学界在排律体诗歌研究方面的沉寂局面,填补了我国排律诗体文献学研究的空白,拓宽了中国诗体学研究领域的视野,给排律诗体学、排律文献学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转机,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排律体诗歌兼备"诗体学"和"声律学"特征,《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挖掘、缉考、归纳了历代排律诗体文献,揭示、总结了排律诗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可谓中国排律诗体学研究的奠基、开山之作。
- 王树海聂垚
- 关键词:排律文献学诗体声律
-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弘一法师出世、谢世的文学品性辨正
- 2014年
- 背负文学盛名的李叔同,踏进释门后,成为淄素共仰的高僧大德。此间文学进阶的深浅一直牵动着广大读者、偌多信众。法师佛门文学物事,似少专门肃整的研究。教人欣喜的是,出世的法师仍是诗家意气、诗家做派、诗家风范,"有情"宛在。法师"以戒为师"的行持,更趣近文学艺术的同情,"心比平时灵敏,颇有文思",且"妙思泉涌",可"信手挥写"。文学爱惜生命,回护朴初,同情卑弱,右袒不幸的根本属性,因生活中的自戒自律而得以保障。法师诠解佛教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学,"独未"说其非艺术,甚至迳称"佛门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释门24年的文学追询达到痴迷之境,之于文学艺术的生命价值,亦悟到"随时新"的命意,当法师"悲欣交集"时际,留给后人的是生的鼓舞,这安详宁静的力量,默如雷霆。同时刻的文学传达:"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令人期待既久的文学胜境。
- 王树海肖菲
- 关键词:弘一法师出世有情
- 黄庭坚禅悦诗风的诗学意义
- 2010年
- 黄庭坚喜禅,使其人格品行平添保障,居官书《戒石铭》誉满天下,有"吏不悦,而民安之"的惠政,居世持学者式的公平公允而超然于党争之外;其诗之禅悦衷慕荆公又施敬东坡,禅行禅悦的"茶客"形象,吸引同辈人后来者氤氲成一种"诗社"氛围,恰便是诗发生的优渥前提;其诗学诗主张明晰而肯定,"夺胎换骨",谋篇得法,"点铁成金",锻炼有术,令初学新人可得门径,循法入室,诗学史上影响深远;立足于发展史审视,生机盎然的诗一经成"法",则必为"法"所囿,形成新的束缚局限,江西诗派所呈示的教益、教训正在这里。
- 王树海宫波
- 关键词:宋诗黄庭坚诗学意义
- 体儒用道——《荀子·解蔽》的“心学”启示
- 2016年
- 荀子为儒派代表人物,这一点是学界所广泛认同的。然而,《荀子》一书所折显出的思想却极为博大,非拘囿儒家一门。《荀子》不仅关涉儒家经世治国之道,又参融他派思想,尤精擅道、心之学,终卓然行世,成为"外王"与"内圣"贯合的典范。道家重"心",以证"心"为体,荀子亦重"心",却以其为"用",其意在"内圣","内圣"之旨又非止于"内",而是寻求契应于"外道",为"证"、"导"儒业提供内源指针。说到底,以最终实现"外王"为根本目的,故荀子"心学"仍以儒为体。《解蔽》是《荀子》一文中对"心学"证道最为精彩的一章,其"心学"之"主题思想"与"思维方式"均有匡正"儒学"之意,可谓"迥于儒"又"本于儒"。
- 杨威
- 关键词:内圣外王
- 张耒外祖李宗易官履考略
- 2015年
- 李宗易是"苏门学士"张耒的外祖父,在传世文献中,有关他的官履记载十分零散、驳杂,脱漏不详,甚有以讹传讹之弊,这给我们对该人物的综合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由此,以史、集文献为根本,对李宗易的官履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人物解题"、"别集"之外,我们尤不能忽略"方志"、"史料笔记"等文献的巨大作用,另外,"清要"这样的重大线索同样是解题之匙。
- 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