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08BB5234)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08BB5234) 作品数:3 被引量:4 H指数:1 相关作者: 程远 谢宗义 马颖 雷波 陈维福 更多>> 相关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电子电信 更多>>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分离脑微血管及其蛋白质组学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及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研究微血管蛋白质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将新鲜大鼠脑皮质常规制备冰冻切片,采用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提取微血管蛋白质,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果:通过LCM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分离微血管。通过优化2-DE各参数,2-DE能充分分离微血管蛋白质,并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2-DE图谱。结论:LCM技术可以成功解决组织异质性问题,获取纯度较高的脑微血管,2-DE技术能应用于微血管蛋白质组研究。这些结果表明2-DE联合免疫染色法-LCM技术运用于脑微血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可行性。 谢宗义 陈维福 陈松 程远关键词: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脑微血管 蛋白质组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障碍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12年 近年来,尽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SAH后缺血性脑损伤被认为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但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SAH后脑微循环障碍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就SAH后脑微循环障碍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沈唯薇 谢宗义 程远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脑血管循环 血管收缩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质中VDAC1的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和皮质神经元凋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1,VDAC1)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将SD大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8只)和SAH组(n=90,下设SAH后6、12、36、48、72 h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8只)。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SAH后不同时相点VDAC1在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SAH后不同时相点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结果大脑皮质中VDAC1表达,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质水平,在SAH后12 h均明显增加[mRNA(2.40±0.19),蛋白(1.14±0.08)],于36 h时表达达最高峰[mRNA(3.40±0.65),蛋白(1.72±0.22)],于48 h开始下降[mRNA(1.94±0.30),蛋白(0.97±0.07)],至72 h时基本恢复正常(P>0.05)。TUNEL法检测显示大鼠SAH后12 h,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开始增加,36 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P<0.05),72 h时降至正常(P>0.05)。结论 SAH后不同时间点VDAC1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神经元凋亡发生、发展的时相性是一致的,提示VDAC1可能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雷波 谢宗义 马颖 程远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