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S006)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志民刘爱敏李华潘俊杰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文化
  • 1篇地域性
  • 1篇新论
  • 1篇学术
  • 1篇学者
  • 1篇盐业
  • 1篇盐业考古
  • 1篇阴阳
  • 1篇阴阳五行
  • 1篇渊源
  • 1篇战国
  • 1篇战国时期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思想
  • 1篇中国学术
  • 1篇儒学
  • 1篇诗学
  • 1篇齐鲁文化
  • 1篇文化传播
  • 1篇文化重心

机构

  • 7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篇刘爱敏
  • 2篇李华
  • 2篇王志民
  • 1篇潘俊杰

传媒

  • 4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求索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船山学刊
  • 1篇古代文明辑刊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管子》四篇哲学思想对《淮南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淮南子》深受《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宇宙论上,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精气说;在心气论上,继承了《管子》的"以心受道"理论;在政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体君位说;在修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形双修理论。《管子》四篇理论是典型的齐文化思想,《淮南子》之所以受到齐文化影响,一是与汉初齐文化的盛行有关;二是与《淮南子》的部分作者来自齐地有关;三是齐、楚文化风格有契合之处。
刘爱敏
关键词:《管子》四篇哲学思想《淮南子》
阴阳五行合流新探被引量:3
2009年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是与观察自然以及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在商、周的后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成为有哲学抽象含义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阴阳、五行的合流是以《周易》的"两仪"、"八卦"和中国古老的"气"论为载体、为媒介的,其融合不会晚于春秋晚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融合于一体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普遍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要素,百家均有探讨。战国的邹衍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哲学,在秦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所借用。研究阴阳五行思想对于深入地把握中国哲学以及科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潘俊杰
关键词:阴阳合流
郑玄诗学的宗孟倾向
2013年
汉代后期,治《诗》者甚众,最终却以郑玄《毛诗传笺》盛行于世,齐、鲁、韩三家诗式微,毛诗独尊而告终。作为奠定毛诗独尊地位的关键性人物郑玄,其诗学主张、治诗方法、诗学著作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了明显的承袭孟子诗学的痕迹。前贤对此虽有涉及,但惜之浮光掠影、未见深入。然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汉代后期诗学发展的渊源脉络,同时也有助于对孟子在汉代诗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重新审视。
李华
关键词:诗学
战国时期“邹鲁之风”的形成与演变被引量:1
2015年
邹、鲁是两个文化渊源不同的东方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尊孔、崇儒、读经、传经为主要特征的"邹鲁之风"形成发展过程中,邹、鲁经历了二元一体的文化演变,成为一支以"邹鲁之风"为时代文化内涵的区域文化。"邹鲁之风"肇端孔子,始于鲁;兴于子思,扩于邹;盛于孟子,风行邹鲁,并由士风演变为世风,由邹鲁之地传播影响至全国。从楚墓郭店竹简发现的与思孟学派有关的活动情况,结合《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战国"邹鲁之风"形成的骨干力量——邹鲁之士,实际即是思孟学派的广大成员。他们根植邹鲁,活跃四方,西至中原,南到长江,推动了邹鲁之风吹向全国。战国"邹鲁之风"是先秦儒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为秦汉以后不绝于史的"邹鲁之风"在全国各地的落地生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志民
关键词:儒学文化传播
从盐业考古新发现看《管子·轻重》篇被引量:6
2013年
引言《管子·轻重》诸篇非管子自撰,几无争论。但其形成年代为战国(晚期)还是西汉时期(含王莽),学界争议较大[1]。至于《轻重》诸篇内包含盐政的财政经济思想,有学者认为汉代经济制度的反映,有学者归为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派的思想,或仅为古人的设想或理想,而多数学者看做为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时进行财经改革的历史事实了。值得注意的是,李学勤先生根据临沂银雀山西汉早期汉墓出土竹简《田法》、《王兵》思想内容与《管子·轻重》篇相关内容类同,考古新发现的田齐特殊量器名称升、
燕生东
关键词:考古学者西汉
汉代《诗》学渊源新论——孟子与汉代《诗》学渊源的地域性考察
2011年
汉代《诗》学渊源问题是聚讼千载的公案,素来学界多将之归于荀子,而于孟子的传《诗》之功却鲜有置喙。但是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从文化地理角度对影响先秦两汉时期《诗》学发展的地域文化因素详加梳理却会发现:先秦时期至汉代初年,孟子的活动场所与影响所及,主要集中在齐鲁和南楚地区,而这两大区域恰恰是春秋以来《诗》的主要传播地与保存地,共同的地域文化倾向与共同的传承者,不仅为两者在秦汉年间的汇流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汉代《诗》学中呈现出的诸多宗孟面貌提供了合理解释。换而言之,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汉代《诗》学导源于孟子的倾向明显。
李华
关键词:《诗》渊源
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被引量:1
2011年
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到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再到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中国学术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到多元再到一元的过程,演变轨迹为:学在官府——礼崩乐坏,学术下移——儒、墨私学产生——百家争鸣——六家抗衡——儒、道并争——独尊儒术。汉初儒家之所以能兼容百家,完成统一思想的任务,实现子学向经学的过渡,一是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二在于儒家主张的"仁义"思想,三是儒家在斗争中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刘爱敏
关键词:中国学术
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历史地位的演变被引量:9
2012年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王志民
关键词:齐鲁文化文化重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