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S10101)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殷企平陈艳华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1篇一面镜子
  • 1篇意识形态
  • 1篇社会伦理
  • 1篇乔治·爱略特
  • 1篇瘟疫
  • 1篇夏洛蒂
  • 1篇夏洛蒂·勃朗...
  • 1篇小说
  • 1篇伦理
  • 1篇洛蒂
  • 1篇解构
  • 1篇镜子
  • 1篇《亚当·比德...
  • 1篇爱略特
  • 1篇勃朗特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殷企平
  • 1篇陈艳华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谢莉》:“进步”话语的解构和“通天塔”意象的建构被引量:1
2006年
对《谢莉》的批评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从艺术角度;二是从意识形态角度。然而,如果我们从对“进步”话语的解构这一角度切入,就会发现《谢莉》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小说。小说中“巴比伦通天塔”及其相关意象强烈地暗示了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时代,是一个“进步”话语甚嚣尘上的时代。勃朗特把我们推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语言世界,无非是要我们和她一起去分辨良莠,区别真伪。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把叙述者的声音从那些嘈杂混乱的声音中剥离出来。许多对勃朗特的批评,其实都是把叙述者的声音跟叙述者戏仿的“进步”话语相混淆所造成的。
殷企平陈艳华
关键词:意识形态夏洛蒂·勃朗特
《小杜丽》中的“进步”瘟疫被引量:11
2005年
《小杜丽》的结构并非像先前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松散拖沓,而是精编细织的艺术佳品。小说紧凑的深层结构对其“凌乱”的表层结构形成了一种有力的反衬。书中最具黏合力的是莫多尔先生所代表的“进步”潮流———是他刮起的股市风波把书中所有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小说原文中“progress”一词的位置相当突出,而且在第十三章的标题中跟“epidemic”一词组合,这对全书的中心思想具有点题作用,它表明:许多维多利亚人狂热追求的“进步”竟然是一场瘟疫!
殷企平
关键词:瘟疫
过去是一面镜子:《亚当·比德》中的社会伦理问题被引量:13
2007年
评论家们不是把《亚当.比德》简单地视为田园生活方式的挽歌,就是把它看作为新兴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项霸权课题。然而,如果我们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细读《亚当.比德》的文本,就不难发现乔治.爱略特恰恰奏出了霸权主旋律的反调,奏出了一组质疑速度、质疑“现金联结”、质疑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这一现实的音律。《亚当.比德》中的故事是要为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化社会提供一面可供参照的镜子,让生活于“现在”的人们看看人类丢失了什么。
殷企平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小说《亚当·比德》社会伦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