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90270) 作品数:14 被引量:47 H指数:4 相关作者: 吴开春 刘洋 刘惊涛 惠晓丽 梁树辉 更多>> 相关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MicroRNAs靶向肿瘤分子显像 被引量:2 2014年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非编码调节基因表达的RNA分子,其通过与靶基因完全或不完全互补结合,降解靶基因或抑制靶基因的翻译,实现对靶基因表达的调节.MiRNAs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关系密切,常在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组织异常表达的miRNAs进行显像,有利于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等.光学显像、核素显像及多模态显像均已成功用于miRNAs的检测,使得以miRNAs为靶点的分子影像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杨卫东 田捷 汪静关键词:生物发光成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MIRNAS 肿瘤血管内皮特异性靶向肽GX1与NGR在胃癌中显像差异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肿瘤血管内皮特异性靶向肽GX1与NGR在胃癌中显像差异。方法:构建人胃癌移植瘤裸鼠模型,99Tcm直接法制备99Tcm-GX1、99Tcm-NGR,由尾静脉分别注入荷瘤小鼠体内,SPECT显像连续追踪24h,观察两组小肽在胃癌中显像差异,计算机勾划肿瘤及心脏感兴趣区,比较两组T/NT比值差异。结果:99Tcm直接法标记NGR,所得标记率在90%以上,无需纯化,比活度大于200Ci/mmol,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稳定性。两组荷瘤小鼠自8h起右后肢背侧肿瘤部位均可见放射性浓聚,T/NT比值随时间延长总体呈递增趋势。99Tcm-GX1组自8h起,肿瘤部位放射性浓聚即高于心血池本底,T/NT比值>1;99Tcm-NGR组8h-18h肿瘤部位放射性分布均低于心血池本底,T/NT比值<1,至24h其肿瘤部位放射性明显浓聚,并超过心血池本底,T/NT比值增高至1.34。比较两组T/NT比值,自8h至18h,99Tcm-GX1组其比值持续高于99Tcm-NGR组,但至24h小时,99Tcm-NGR组比值迅速升高并高于99Tcm-GX1组。结论:99Tcm直接法标记NGR,标记率大于90%,比活度高,体内外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完全可以满足SPECT显像的要求。99TcmGX1、99Tcm-NGR均能够靶向到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具有肿瘤标志物的影像学特征,与99Tcm-NGR相比,99Tcm-GX1灵敏度更高,适合早期实时探测,而99Tcm-NGR在晚期实时探测方面具有更多优势。 刘惊涛 惠晓丽 刘秦元 刘洋 方如塘 李明 殷继鹏 吴开春关键词:肿瘤 血管靶向 胃癌 NGR 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性双模态分子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构建靶向胃癌新生血管的特异性MR光学双模态分子探针,并初步研究其物理特征、体外细胞毒性及不同脉冲序列的磁化效应。方法将荧光标记的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性环肽GX1-Cy5.5与表面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按照不同摩尔质量(1∶100、1∶500)共价耦合,获得双模态探针DPs100(简称DPs)和DPs500,测定其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并估算偶联结合率。采用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比色( MTT)法测定D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和胃癌细胞BGC823活性率的影响。配置不同浓度DPs溶液行MR扫描,观察在不同扫描序列下的相对信号强度(ΔSI )。不同浓度(0.00、1.25、2.50、15.00、50.00、100.00和150.00μg/ml) DPs处理HUVECs和BGC-823后测得的A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FSE、快速扰相梯度回波( FSPGR )和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SSFSE )序列间ΔSI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靶向胃癌新生血管双模态探针构建成功。氧化铁颗粒、DPs100和 DPs500的平均水合粒径分别为(35.23±0.07)、(39.49±0.16)和(40.43±1.70)nm;平均Zeta电位分别为(0.31±0.20)、(-4.15±0.79)和(-10.51±2.37) mV。 DPs100和DPs500探针的多肽偶联率分别为92%和94%。不同浓度DPs对HUVECs细胞的A值分别为0.76±0.04、0.80±0.03、0.79±0.05、0.75±0.06、0.74±0.05、0.77±0.01和0.71±0.04,对BGC823细胞的A值分别为0.38±0.04、0.43±0.04、0.41±0.03、0.43±0.07、0.44±0.04、0.41±0.07和0.40±0.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94、0.51,P值均>0.05)。 T1WI信号强度随DPs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FSPGR T1WI相对信号强度大于FSE T1WI(Z=-3.294,P<0.05);T2WI信号强度随DPs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当DPs>10μg/ml时,FSE T2 WI与SSFSE T2倡WI相对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7.110,P>0.05);当DPs≤10μg/ml时,SSFSE T2倡WI较FSE T2WI信号降低� 康晓伟 乔瑞瑞 梁树辉 吴开春 刘先平 印弘 高明远 魏光全关键词:胃肿瘤 分子探针 磁共振成像 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诊断胃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胃外科收治的胃部肿瘤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采用上消化道造影技术诊断;实验组41例,采用螺旋CT扫描,进行胃部肿瘤诊断。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进行螺旋CT扫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12%,39/41)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技术诊断符合率(80.49%,3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中,螺旋CT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在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中,上消化道造影技术是早期胃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螺旋CT对胃部肿瘤正确诊断率要高,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给确定胃部肿瘤分期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冯赟 周慧 胡宝华 吴春强 成建明关键词:上消化道造影 CT 胃部肿瘤 肿瘤血管内皮特异性靶向肽GX1在结肠癌与肺癌中显像差异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肿瘤血管内皮特异性靶向肽GX1在结肠癌与肺癌中的显像差异,探讨GX1在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构建荷人结肠癌、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99Tcm直接法制备99Tcm-GX1,经尾静脉分别注入荷人结肠癌、肺癌小鼠体内,SPECT显像连续追踪24h,观察99Tcm-GX1在结肠癌与肺癌中显像差异,计算机勾划肿瘤及心脏感兴趣区,比较两组T/NT比值差异。结果:99Tcm直接法标记GX1,所得标记率在90%以上,无需纯化,比活度大于200Ci/mmol,满足显像要求。结肠癌组荷瘤小鼠自8h起右后肢背侧肿瘤部位即可见放射性浓聚,并高于心血池本底,T/NT比值>1,18h显影最清晰,随时间延长T/NT比值总体呈递增趋势;肺癌组荷瘤小鼠8h右后肢背侧肿瘤部位无明显显影,自12h起肿瘤部位开始出现放射性浓聚,并高于心血池本底,18h显影最清晰,T/NT比值随时间延长亦呈递增趋势。比较两组T/NT比值,自8h至24h,结肠癌组比值持续高于肺癌组。结论:GX1可靶向到结肠癌与肺癌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并具有肿瘤标志物的影像学特征,与肺癌相比,GX1在结肠癌成像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高的体内肿瘤组织滞留率和更高的T/NT比率。结合早期胃癌中研究结果,GX1在胃肠道肿瘤早期时相探测方面较肺癌具有更多优势。 惠晓丽 刘惊涛 刘洋 殷继鹏 方如塘 李明 吴开春关键词:肿瘤 血管靶向 结肠癌 肺癌 胃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胃癌肝转移患者316例的临床资料,以采用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173例,采用胃切除辅以化疗进行治疗,化疗组143例,采用单纯化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相同期间我院进行胃癌切除术患者中的165例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处理。结果①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肝外转移、胃切除术及TACE,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采用胃原发病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后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N及脉管癌栓为其预后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胃癌原发灶切除及肝转移灶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及N为其独立预后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应该提高胃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以达到提高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经剑锋 吴开春关键词:胃癌肝转移 预后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分为钡餐组与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病变、胃泡内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及食管下端变窄的检出率。结果与CT组相比,钡餐组患者的黏膜病变(χ2=21.361,P=0.006)、胃泡内软组织肿块(χ2=11.423,P=0.015)、恶性龛影(χ2=13.217,P=0.012)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而胃壁增厚(χ2=19.124,P=0.008)的检出率减少,食管下端变窄(χ2=5.498,P=0.063)的检出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应结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螺旋CT检查,从而提高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与愈合价值。 洪振刚 张团委 吴开春关键词:胃底贲门癌 螺旋CT 胃癌干样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胃癌肿瘤干样细胞(cancer stem like cells,CSLC)向内皮细胞的分化,以期发现抗肿瘤血管治疗新靶点,并降低抗血管靶向治疗的耐药性。方法:用长春新碱(VCR)筛选胃癌低分化腺癌SGC7901细胞系,加生长因子无血清培养的方法诱导胃癌CSLC,并对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刺激下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观察。结果:成功诱导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胃癌CSLC。Western blot、immunofluorescence检测证实:内皮细胞的分子标记物CD31,CD34在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的CS-LC中呈阳性表达。成管实验结果显示CSLC在内皮环境中培养后较SGC7901细胞和无刺激的CSLC具有明显的成管能力。SGC7901和CSLC分别裸鼠皮下成瘤后,移植瘤免疫组化分析检测证实,肿瘤干样细胞移植瘤的组织切片用人源性血管内皮标志CD31、CD34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观察到人源性微血管形成。结论:胃癌CSLC具有向内皮分化的潜能;裸鼠移植瘤中含有人源性内皮细胞,提示胃癌CSLC可能参与胃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 郭汉青 严惠 李铤 聂勇战 樊代明 吴开春胃癌新生血管靶向多功能探针在体MR和光学双模态成像的可行性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胃癌新生血管靶向双模态分子探针在体MR和光学双模态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Cy5.5-CX1耦联合成双模态分子探针DPs,测定探针的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取12只雄性裸鼠,建立胃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鼠利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同质量的DPs(实验组)和Fe3O4-Cy5.5(对照组).于注射前及注射后4、8、12、18、24 h行T2WI,测量肿瘤内信号强度,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选择2组肿瘤注射前及注射后(12 h)相同层面MR图像,计算信号降低百分比,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鼠于注射药物后即刻及2、6、20、28、48 h行活体光学成像,观察体内的荧光分布.注射探针48 h后,处死各组实验鼠,分离皮下移植瘤及器官行离体荧光成像和病理检查.结果 常温下,Fe3O4-Cy5.5的平均水合粒径为(38.23±0.06)nm,平均Zeta电位为(0.29±0.16)mV;DPs的平均水合粒径为(39.49±0.16)nm,平均Zeta电位为(-4.15±0.79)mV.酶标仪检测偶联阳性率>90%.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肝、脾等网状吞噬系统MRI信号降低显著.实验组注射前及注射后4、8、12、18、24 h小鼠肿瘤的CNR分别为18.27±2.19、18.40±2.00、10.22±1.97、9.25±0.44、20.28±1.46和22.41±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49.55,P<0.01),在注射探针后8、12 h CNR较注射前明显降低;对照组上述时间小鼠肿瘤的CNR分别为13.52±1.05、11.38±1.28、13.03±1.38、12.89±1.20、12.06±0.81和13.58±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2.306,P>0.05).实验组肿瘤最外围信号降低百分比为(33.0±2.7)%,中央带为(22.0±1.6)%;对照组最外围信号降低百分比为(8.3±1.2)%,中央带为(3.8±0.9)%,2组肿瘤最外围的信号降低均比中央层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72和6.678,P均<0.01).� 康晓伟 乔瑞瑞 梁树辉 吴开春 刘先平 印弘 高明远 魏光全关键词:胃肿瘤 分子探针 体内示踪技术评价噬菌体展示肽GX1特异靶向胃癌新生血管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噬菌体展示肽GX1与胃癌新生血管结合的特异性及体内靶向性。方法:化学合成BioGX1展示肽;构建人胃癌移植瘤裸鼠模型,A组将Bio-GX1展示肽经尾静脉注入荷瘤小鼠体内,分别于体内循环8h、12h、18h、24h时处死裸鼠,B组将GX1噬菌体经尾静脉注入荷瘤小鼠体内,于体内循环8min时处死裸鼠,免疫荧光方法检测GX1噬菌体及展示肽与胃癌血管体内结合特异性及靶向性;构建小鼠肾包膜下胃癌移植瘤模型,分别于移植瘤术后第5天、第10天经尾静脉注入Bio-GX1展示肽,体内循环8h处死小鼠,免疫荧光方法检测GX1与胃癌血管体内结合的特异性及靶向性。结果:GX1展示肽体内循环8-24h,GX1噬菌体体内循环8min,可特异靶向人胃癌移植瘤裸鼠胃癌组织血管,而与肝、心、脾、肾(脑)、肺、肌肉组织等对照组织血管未见明显结合;GX1展示肽体内循环8h,可特异靶向小鼠肾包膜下胃癌移植瘤模型肿瘤血管,与对照组织血管未见明显结合。结论:GX1噬菌体及展示肽均可在体内特异靶向胃癌血管,具有体内胃癌血管靶向性,可作为胃癌血管靶向治疗及诊断的有效候选分子。 惠晓丽 梁树辉 刘洋 刘惊涛 吴开春关键词:胃癌 血管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