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YY07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YY078)
-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忻何哲更多>>
-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被汉字统一的文化圈及文化圈内汉字的统一被引量:1
- 2015年
- 汉字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延续立下汗马功劳,古代,它曾是先进文明的象征;今天,它仍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但随着不同使用者的不同认识和需要,汉字自身也呈现出四分五裂的形态。纵观汉字统一文化圈的历史,可知汉字自身的统一对圈内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意义重大。本文通过考察论证,指出汉字的统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而且,按照本文所拟就简不就繁的试行方案,统一字体的工作量不是很大,对所涉国国民来说也并无太多负担。
- 王忻
- 关键词:汉字任意性
- 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研究的启示被引量:5
- 2011年
- 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结合偏误实例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从母语经验出发的认知过程——母语概念隐喻现象予以确认。进而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实例为例,通过对隐喻映射过程中源域词——母语的"过"与目标域词——日语的"過ぎる"语义结构的意象图示分析,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发生的原因及其理论依据。其结果表明:"过"①义与"過ぎる"①义是三意对一意的关系,认为"过"①义与"過ぎる"①义相等是发生偏误的原因。
- 王忻
- 关键词:偏误意象图式
- 界理论视阈下的日语助词マデ、マデニ考察及其偏误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关于事物的有界无界和动作的有界无界的对应关系,在英语中,如表示有界动作,名词化后可以加不定冠词"a";如表示无界动作,名词化后不能加不定冠词。在汉语里,动词和名词一样可以在前面加数词"一",使原来表示的无界动作变为有界动作。而在日语中,使无界动词表达的无界动作变为有界动作的最好工具就是格助词"マデ"。"マデ"必须与无界谓语匹配,"マデニ"必须与有界谓语匹配。作为此规则的延伸,持续体即"シテイル"句在深层结构中要求"マデ"格,完成体"スル·シタ"句在深层结构中有条件地要求"マデニ"格。语言使用中违反上述原则即为偏误,纠正偏误的方法或是调整谓语的有界无界,或是调换"マデ"、"マデニ"。
- 王忻何哲
- 关键词:日语助词偏误有界无界
- 与格语义扩展机制下的非典型语义探究及其他——从中国学习者与格偏误说起被引量:5
- 2010年
- 中国学习者与格偏误出现之处多为与格的非典型用法,这些用法的语义在该格语义内与原型意义相对又处于边缘地区的非典型语义。它们大致可以分为3类,即①为动态性动作的抵达点(对象),②为静态性动作抵达点,③为动作的起点。它们各自分别拥有一个连续统。在②从「が」到「に」的连续统中位于「が」端的构式凸显动作主体,位于「に」端的构式凸显动作的对象,而位于中流的构式则中和为主体、对象都凸显。构式的不同取决于动词性质的不同。③的连续统为从「を」到「に」的渐变,上端包括了动作对象接受能量传递后产生变化的过程,而下端只关注能量传递到对象为止。在连续统的一端对处于相对一端的格助词产生排斥,中国学习者因忽视这种排斥而造成偏误。在两个连续统的中流虽二者都可以使用,但日语母语话者偏好用「に」,这显示出持汉日两种母语的人的识解方式的不同。
- 王忻
- 关键词:连续统
- 偏误-对比-认知:语言研究范式的新尝试--以“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利用偏误进行对比研究,是对比语言学方法论的一个创新;在此之上引入认知语言学原理作为工具进行作业,以尝试提出偏误-对比-认知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虽尚属非主流,但它既符合语言学研究的规律,也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项目的具体实践也为本研究范式提供了成功的佐证:其每个个案的研究都是从学习者偏误出发,然后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由此去观察日语和中文的本质上的异同,找出偏误发生原因,得出结论,然后再回过头去利用这些结论解决学习者偏误的纠正问题。这些个案研究的实践反过来又验证了这种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
- 王忻
- 关键词:偏误日语研究范式
- 日语学习者格助词偏误与汉日母语者认知图式差异被引量:5
- 2016年
- 人的认知经验决定图式,图式投射到语言最后形成具体的句子。从学习者格助词偏误分析可知,表达相同意义的事件,日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基于各自母语经验,认知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图式,投射到语言上就会反映为不同的构式。而当汉语母语者的日语学习者用基于汉语经验的图式去编码日语表达时,就会出现偏误。基于母语经验的认知图式差异是母语干扰形成的重要动因。揭示基于母语经验的不同语言母语者认知图式上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编码的影响,对推进图式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 王忻
- 关键词:格助词偏误图式语言编码
- “行为可供性”原理视阈下的汉日方位词隐现规则——从中国日语学习者“の中”等多余使用偏误说起被引量:7
- 2010年
- 空间名词与后面的动词的搭配因义务性存在与否而构成行为可供性。行为可供性成立时方位词表现为无标。日语中在属此种无标场合多余使用就成为偏误。汉语中两种情况下行为可供性表现较明显:一是物体与方位词呈转喻关系时,二是趋向动词与名词的行为可供性成立时。在日语里导致行为可供性作用弱化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参照点为对比焦点获得认知凸显,二是方位词语法化。在汉语里同样也可使行为可供性影响减退。汉日语识解方式不同的观点及"I认知模式"、"D认知模式"理论可解释"汉语在与日语对应句式里行为可供性影响不明显"问题。
- 王忻
- 关键词:偏误
- 识解与中国日语学习者“态”范畴偏误被引量:7
- 2011年
- 因日汉语识解方式不同,持偏客观识解的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不主动习惯日语的偏主观的识解方式,在"态"范畴的学习中会很容易出现偏误。特别是被动态、使役态、可能态的态编码有标化(多余使用)偏误,堪称典型。此外,授受动词和第三者被动的"态"编码无标化(缺失使用)的偏误及虽达不到偏误,但地道程度大打折扣的情况也值得引起注意。
- 王忻
- 关键词:识解偏误
- 从中国学习者偏误看日语接续表达形式被引量:5
- 2010年
- 日语接续表达历来是学习者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这一方面出现的偏误以近义性表达为多。而且,不仅日语本身的近义属性,相对应的汉语的近义属性也会出现问题。通过偏误实例与正确用例的对比,在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から"、"ので"以及"そして"、"それに"、"すると"的使用区别进行重新规定。另外,对至今尚未被重视的语篇中调整句子长短的接续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 王忻
- 关键词:日语偏误
- 中日语言表达及物性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用经过修改的指标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实例进行检验的结果证明:一、因识解方式不同,在表达某些相同事例时汉语表达及物性强于日语。二、及物性的不平均导致在意义上的连续体的某处有着形态上的非此即彼的区别性。三、に(を)型偏误从数量上看不具有典型性,但学习者中介语语法的作用应该重视。四、在"逻辑自动词的语法他动词"上,中国学习者很少出现不及物动词句化的偏误,是由于汉语此类表达都是及物动词句担任的正迁移所致。
- 王忻
- 关键词:偏误及物性迁移连续体区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