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208085QH147) 作品数:14 被引量:97 H指数:7 相关作者: 李磊 李磊 刘磊 江守伟 沈强 更多>> 相关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立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四种基于MELD的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衍生模型iMELD、MELD-Na和MESO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12周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按照现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纳入67例HBV-ACLF患者,收集患者诊断成立时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评分,应用Med Calc 15.8软件分析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MELD及其衍生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12周死亡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和约登指数,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效能。结果在治疗12周内,在67例HBV-ACLF患者中,死亡45例(67.2%);入组时,生存组MELD、iMELD、MELD-Na和MESO评分分别为(22.12±3.24)、(41.59±5.30)、(22.55±4.07)和(1.64±0.24),显著低于死亡组【分别为(30.47±9.01)、(51.88±11.09)、(32.35±11.58)和(2.28±0.70),P<0.01】;MELD、i MELD、MELD-Na和MESO模型预测患者12周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802、0.806和0.817,其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2.70、47.76、22.16和1.69,约登指数分别为0.5040、0.5535、0.4808和0.4818,提示四种模型的预测效能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ELD、i MELD、MELD-Na和MESO四种评分系统对于HBV-ACLF患者12周生存情况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李磊 胡辉 郑晓玮 江守伟 沈强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 隐源性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9年 肝硬化为慢性肝病终末期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普通人群的全因死亡率中占有重要比重。不同国家和地区肝硬化的病因学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病为首要原因,亚太地区,尤其是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为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方式、医学模式转变等因素的变化,肝硬化病因谱也在不断变化[1-2]。隐源性肝硬化(cryptogenic cirrhosis,CC)作为由非常见原因所致的一种特殊肝硬化类别,随着人们对病因学认识的深入,CC的临床特征也不断发生变化[3]。本文就CC相关病因、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方面进展作一综述。 嵇小琴 龚健 李磊关键词:隐源性肝硬化 慢性肝病 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全因死亡率 病因学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人工肝治疗中低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低血压(IO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0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行DPMAS人工肝治疗的181例患者(共计670例次)的临床资料,根据人工肝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IOH组(70例)和非IOH组(111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分析其与IOH发生的相关性以及12周、24周预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OH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50岁、正常及低BMI(≤24 kg/m^(2))者发生IOH的风险更高(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正常及低BMI(OR=3.290,95%CI:1.523~7.108,P=0.002)、女性(OR=5.146,95%CI:2.316~11.432,P<0.001)是DPMAS人工肝患者出现IOH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BMI≤24 kg/m^(2)联合进行ROC曲线分析,其预测IOH的AUC为0.639(P=0.002)。IOH组与非IOH组12周(76.53%vs 55.77%,χ^(2)=6.887,P=0.009)和24周(74.49%vs 50.00%,χ^(2)=9.080,P=0.003)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正常或低BMI值患者行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中发生低血压风险大;发生IOH者24周生存预后差。 胡东燕 王红 李文渊 宁玲 韩华 沈强 江守伟 李磊关键词:低血压 预后 PE与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对比及WBC、NLR的影响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0例肝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例,观察组10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采取PE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DPMAS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电解质水平、WBC和NLR值。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清ALT、AST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TBIL的表达水平较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T和PTA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Na+和K+水平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l-水平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K+和Cl-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B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LR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和DPMAS对肝衰竭均具有显著的的临床疗效,均可显著改善肝功能,降低NLR,但两种治疗方案对凝血功能、电解质等部分指标的影响不一,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权衡利弊,选取应用最合适的 江守伟 金坤 韩华 沈强 李磊关键词:血浆置换 肝衰竭 血红素加氧酶-1在慢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5年 血红素加氧酶-1(HO-1)作为一种微粒体酶,是催化血红素的降解成胆绿素、铁原子和一氧化碳(CO)反应的限速酶。既往研究表明HO-1及其代谢产物在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来,HO-1在肝脏疾病发病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且被认为在慢性肝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HO-1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嵇小琴 李磊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癌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红素加氧酶-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10 2020年 为了更好地理解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2019年版指南进行了解读与思考,并重点对2019年版与2015年版指南在临床诊断指标的变化、抗病毒治疗策略的调整以及特殊患者治疗推荐意见等方面的要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2019版指南在治疗上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指征,强调了强效低耐药作为一线药物的推荐,对于特殊人群的指导意见更详细。 刘磊 李磊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药 368例输入性疟疾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68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为非洲输入,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恶性疟103例,间日疟95例,卵形疟31例,三日疟112,混合感染27例;男性366例(99.5%);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症状;97.6%的病例在发病后5 d内确诊,并得到及时诊治;所有收治的患者中,治愈364例(98.9%)、死亡4例(1.1%)。予以蒿甲醚加大剂量加大疗程治疗,无明显副作用。结论临床医生应警惕输入性疟疾的病例,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徐瑗瑗 李磊关键词:输入性疟疾 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对HBV复制的反向调控作用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分别构建人HO-1真核表达载体——pHO和HO-1 RNA干扰质粒pHi,同HBV可复制性克隆pHBV1.3体外共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检测HBV抗原分泌情况和HBV相关mRNA含量。利用HBV急性感染小鼠模型,腹腔注射钴原卟啉(CoPP)IX和锌原卟啉(ZnPP)IX分别诱导和抑制HO-1表达,检测血清HO-1水平、HBV效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BcAg在肝细胞内表达情况。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动物体内水平,评价HO-1表达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结果同空载体共转染细胞栩比,pHO共转染后HO-1的分泌水平明显上调(P<0.01).HBsAg/HBeAg的分泌受到抑制(均P<0.01);pHi共转染后HO-1的分泌水平下降(P<0.01).而HBsAg/HBeAg分泌增加(P均<0.01);但各组HBV相关RNA水平无明显差异。CoPPIX注射后诱导小鼠血清HO-1高表达(P<0.01),ZnPPIX则有效抑制了HO-1表达(P<0.01)。同对照组相比,CoPPIX组小鼠血清HBV DNA含量降低,肝脏内HBcAg阳性染色信号也随之明显减弱(P均<0.01);而ZnPPIX组小鼠血清HBV DNA含量增加,肝脏内HBcAg表达明显增强(均P<0.01)。结论上调HO-1表达可有效抑制HBV复制,而下调其表达有利于HBV复制,且其可能是在转录后环节上发挥抗HBV作用。 李磊 韩华 金坤 刘磊 吴晓玲 高人焘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 乙型肝炎病毒 RNA干扰 HO-1和SF在几种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差异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之间的差异,及其同Child-Pugh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健康人群、NASH、CHB和肝硬化患者各20例,采集并分离血清、提取外周血总RNA,分别对血清ALT、AST、TBIL、ALB、SF水平进行检测,RT-PCR法半定量检测PBMC中HO-1 mRNA水平。对入组肝病患者进行Child-Pugh评分分级。分别对肝病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不同Child-Pugh评分等级和SF、HO-1 mRNA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肝病患者SF水平高于健康人群(P<0.05),其中CHB组高于NASH组(P<0.01);肝硬化组明显高于NASH组和CHB组(P均<0.01)。外周血中HO-1 mRNA水平,经比较肝病患者明显升高(P均<0.01),其中CHB组高于NASH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CHB组(P<0.01)。Child-Pugh评分B级和C级患者SF和HO-1 mRNA含量均明显高于A级患者(P均<0.01);C级患者SF(P<0.01)和HO-1 mRNA(P<0.05)高于B级。结论肝病患者外周血HO-1 mRNA和SF水平较健康人群高,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其SF和HO-1表达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且二者的含量随着Child-Pugh评分等级的升高而增加。外周血HO-1表达和SF水平同肝病进展具有相关性,有望作为评估肝病程度的指标。 李磊 嵇小琴 高人焘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 血清铁蛋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功能损害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肝重型和危重型冠状病毒疾病-19(COVID-19)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治疗药物和疾病转归情况,为临床诊治该类肝损害提供经验。方法2020年1月22日~2月22日我院收治的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感染患者2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入院首次肝功能相关指标、治疗药物和疾病转归情况。结果在27例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感染患者中,男性22例(81.5%),女性5例(18.5%);年龄为29~91岁,中位年龄为56.0(44.0~68.0)岁。其中<60岁中青年组16例(59.3%),>60岁老年组11例(40.7%);26例(96.3%)患者出现血清ALT、AST、GGT、ALP、TBIL、PTA、DBIL和LDH水平异常;男性组与女性组血清ALT、AST、GGT、ALP、TBIL、PTA、DBIL和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与老年组血清ALT、AST、GGT、ALP、TBIL、DBIL和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PTA水平显著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81.5%)接受了联合抗病毒药物,18例(66.7%)接受了联合抗炎、调节免疫类中成药物,14例(51.9%)接受了联合护肝药物;自发病起1个月时间内,本组生存率为96.3%。结论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感染患者病程早期容易出现肝损害,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肝损伤差异不大。在中西药应用过程中出现肝损害,其与药物应用有关还是病毒感染本身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江守伟 金坤 沈强 韩华 刘磊 杨云 杨田军 潘爱军 李磊关键词:肝损害 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