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XLX007)

作品数:20 被引量:237H指数:9
相关作者:范翠英周宗奎王明忠孙晓军魏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孤独感
  • 5篇中介
  • 4篇道德
  • 3篇少年
  • 3篇社会
  • 3篇青少年
  • 3篇主观
  • 3篇儿童
  • 2篇心理
  • 2篇知觉
  • 2篇中介作用
  • 2篇社交焦虑
  • 2篇同伴接纳
  • 2篇童年中期
  • 2篇接纳
  • 1篇大学生
  • 1篇道德判断
  • 1篇道德认同
  • 1篇动机
  • 1篇心理韧性

机构

  • 20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教育部
  • 1篇广西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7篇范翠英
  • 11篇周宗奎
  • 7篇王明忠
  • 5篇孙晓军
  • 5篇魏华
  • 4篇田媛
  • 3篇游志麒
  • 2篇谷传华
  • 2篇刘华山
  • 1篇陈武
  • 1篇陈洁
  • 1篇刘元
  • 1篇平凡
  • 1篇张笑容
  • 1篇张贤
  • 1篇段蕾
  • 1篇亓艳丽
  • 1篇赵冬梅
  • 1篇吴姝欣
  • 1篇鲍娜

传媒

  • 5篇心理发展与教...
  • 3篇心理学探新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心理与行为研...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教育研究与实...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心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童年中期同伴侵害影响孤独感的中介变量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为检验同伴侵害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班级戏剧问卷对武汉市某小学3-6年级445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同伴接纳和整体自尊是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的两个中介变量。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整体自尊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在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由于同伴接纳对整体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伴侵害对整体自尊的预测关系不显著。
范翠英王明忠周宗奎孙晓军
关键词:同伴接纳同伴侵害整体自尊孤独感
网络游戏动机的种类、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28
2011年
从动机的角度理解网络游戏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网络游戏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1)网络游戏动机的种类。在诸多游戏动机中,乐趣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其次包括沉醉、社交、逃避、好奇和竞争等。(2)网络游戏动机的影响因素,包括人格和网络游戏中的社会和个人互动等。(3)动机对网络游戏意向和行为的影响,这些动机包括乐趣、社交和成就等。(4)网络游戏动机的影响机制,包括网络游戏动机的中介作用、网络游戏动机与网络游戏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未来的研究应当关注网络游戏动机种类的分化与整合,重视从发展心理学、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情绪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游戏的动机。
魏华范翠英平凡郑璐璐
关键词:网络游戏动机
白乌鸦效应的稳定性研究
2014年
本研究以319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群际背景中,个体对圈内和圈外的规范者和偏常者的评价模式,探索白乌鸦效应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群体内,个体评价偏常者总是高于规范者,这与国外研究不一致;个体评价圈内规范者高于圈外规范者,评价圈外偏常者高于圈内偏常者,这与以往研究的白乌鸦效应一致;(2)随着偏常成员偏离忠诚的程度加剧,个体对规范者的评价更积极,对偏常者的评价更消极;(3)随着群际偏见提高,个体对圈内规范者的评价提高,对圈内偏常者的评价下降,对圈外成员的评价不受群际偏见影响。
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
儿童同伴尊重的发展及社交领导性的影响:三年追踪被引量:3
2013年
对285名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儿童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调查,分析了儿童同伴尊重发展趋势及其在群体间的差异,探讨了社交领导性在儿童同伴尊重发展中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童年中后期儿童与同伴之间的获得尊重与表现尊重具有显著增长趋势;(2)三年间女孩的表现尊重均高于男孩但增长速度无差异;女孩的获得尊重增长速度高于男孩;(3)儿童的社交领导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同伴尊重的发展趋势。
游志麒范翠英周宗奎赵冬梅田媛Yeh Hsueh
儿童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及偏差与孤独感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515名小学3年级到6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和偏差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由儿童评定自己对同班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预计同班同学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并完成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量表。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知觉绝对准确性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但同伴接纳知觉相对准确性可以显著预测当前和一年后的孤独感。(2)同伴接纳知觉偏差与孤独感具有双向影响作用,积极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有利于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并且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后期的同伴接纳知觉偏差。
游志麒范翠英周宗奎孙晓军田媛
关键词:儿童孤独感
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序列中介效应分析被引量:32
2013年
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SISS cale)和社交焦虑分量表调查480名高中生,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索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水平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同时检验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对其情绪不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存在不同影响,从而更为完善地揭示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内部机制。具体来说,父母冲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通过威胁知觉的中介作用;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和情绪失调)而正向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
王明忠周宗奎范翠英陈武
关键词:青少年父母冲突社交焦虑
不同性别儿童的关系攻击、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儿童的关系攻击、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班级戏剧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儿童孤独感问卷对430名儿童进行了测量。结果:①对于男生,关系攻击越高,友谊质量中的冲突与背叛越高,关系攻击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对于女生,关系攻击越高,友谊质量中积极友谊质量得分越高,关系攻击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②对于女生来说,关系攻击通过友谊质量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结论:儿童的关系攻击、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受到性别的影响,而且友谊质量在女生的关系攻击和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魏华范翠英周宗奎田媛亓艳丽
关键词:性别孤独感中介
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的作用:兼对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的检验被引量:11
2012年
考察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判断中利用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差异,并验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以道德判断中"行为坏的"程度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作为判断问题类型,共有10~11岁和13~15岁的青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各120名,完成道德判断测试任务。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道德判断问题类型下,事件中他人愿望和信念、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10~11岁儿童和13~15岁青少年在判断行为坏的程度时,利用心理状态信息和因果关系信息与成人类似。在判断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时,10~11岁儿童更注重行为结果,并且不能综合应用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信息。13~15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但在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研究结果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且表明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利用心理状态和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段蕾莫书亮范翠英刘华山
关键词:愿望信念因果关系
儿童道德脱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被引量:3
2012年
问卷调查了775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对于道德脱离的影响及道德脱离对其社会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均对儿童的道德脱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儿童的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则是显著的负向关系。
范翠英潘清泉游志麒刘华山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移情道德认同
童年中期的性别隔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童年中期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的性别隔离现象及性别对同伴交往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伴提名、朋友提名和儿童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某小学3-6年级共509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童年中期的儿童,无论男女,受到来自同性别同伴的积极提名、朋友提名、互选友谊均显著高于来自异性同伴的提名数;而不同性别儿童在消极提名方面存在一致性,男生受到更多的消极提名;②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对于男生来说,孤独感的主要预测变量为来自男生的朋友提名;对于女生来说,来自女生的积极提名能更好地负向预测女生的孤独感。结论:性别隔离现象存在于我国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并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孤独感体验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姝欣周宗奎魏华鲍娜
关键词:性别隔离孤独感性别差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