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0LSD011)
-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樊翠花王鸿斌更多>>
- 相关机构:盐城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乡村群体性事件——以江苏为例
- 2011年
- 清末乡村社会长期动荡,天灾人祸屡现。处境窘困的乡民时常面临生死抉择,群体危机日渐严重,社会心理失衡,他们以侵犯官绅富户、抗粮抗捐、打、砸、抢、烧等越轨行为以求解脱和宣泄。由于不断强化的挫折心理、生存危机心理、崇信谣言的心理、从众心理和英雄情结等群体心理因素的隐性作用,乡民们在合适的情境下就极可能选择集体行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此伏彼起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民猜疑、恐惧、期盼、失落、愤懑等群体心理情感的外化。
- 樊翠花
- 关键词:社会心理群体性事件辛亥革命乡村社会
- 清末民初上海臭风潮中的利益博弈
- 2014年
- 清末民初,上海发生了一系列臭风潮,其根源在于上海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改革带来的利益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粪夫、粪头、清洁所承包人、市政当局等围绕粪秽利益的分配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农民、粪夫要求维持生计,粪头与清洁所承包商追逐粪秽利润,市政当局占用清洁费。各方对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改革不能达成共识,上海市政当局很难妥善处理各方利益诉求。粪秽之争阻碍了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
- 樊翠花王鸿斌
- 关键词:清末民初经济利益
- 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发展的弱势地位探析——以江苏城乡关系为考察视角
- 2014年
- 中国近代,城乡联系不断加强,矛盾也随之加剧。城市攫取着乡村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却对农村的助推乏力。到20世纪前期,城乡关系失衡,一边是现代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大城市,另一边是贫困落后的广大乡村。乡村在与城市的产品交易中地位下降,租税负担沉重,资金、青壮劳动力、社会精英纷纷流向城市,社会话语权渐失,乡村处于弱势地位,在江苏地区表现明显。这成为当时乡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紧张因素之一。
- 樊翠花王鸿斌
- 关键词:乡村弱势地位城乡关系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