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617)

作品数:13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吴德沛孙爱宁陈苏宁仇惠英徐杨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细胞
  • 6篇造血
  • 6篇造血干
  • 6篇造血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造血干细胞移...
  • 5篇髓样
  • 5篇基因
  • 5篇急性
  • 5篇干细胞移植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2篇移植后
  • 2篇异基因
  • 2篇异基因造血干...
  • 2篇异基因造血干...
  • 2篇正常核型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核型

机构

  • 11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卫生职业...

作者

  • 11篇吴德沛
  • 7篇孙爱宁
  • 5篇仇惠英
  • 5篇陈苏宁
  • 4篇陈广华
  • 4篇徐杨
  • 3篇王荧
  • 3篇乔曼
  • 3篇陈峰
  • 2篇岑建农
  • 2篇马骁
  • 2篇刘慧文
  • 2篇唐晓文
  • 2篇刘红
  • 2篇金正明
  • 2篇田竑
  • 2篇韩悦
  • 2篇孙妍珺
  • 2篇丁子轩
  • 2篇杨贞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Chines...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年来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移植物排斥、造血恢复延迟、免疫重建缓慢而增加感染及早期移植相关死亡,以及供、受体组织不相容引发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成为了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作为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由于其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可进行体外扩增、具有多分化潜能、促进造血和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以下就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调节
15例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0.004)。结论:Ph+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颜灵芝陈苏宁平娜娜王琴荣刘红丁子轩朱明清梁建英刘丹丹岑建农潘金兰仇惠英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
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53例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接受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53例复发或难治CN.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的治疗反应,其中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4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9例。结果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46(26~68)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中位数19.5(0.5-218.5)×10^9/L,骨髓原始细胞中位数0.635(0.020~0.920),较DNMT3A-组高,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的总体反应率(ORR)达62.50%,完全缓解(CR)率为54.17%,DNMT3A+组分别为48.28%和37.9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07、0.277)。两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3例患者中,共有29例患者伴有FLT3-ITD突变,FLT3-ITD+/DNMT3A+组(14例)与FLT3-ITD+/DNMT3A-组(15例)的ORR及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0、0.042)。DNMT3A+组与DNMT3A-组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9.58%和54.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后期25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DNMT3A+CN.AML患者1年OS率为87.50%,1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2.73%;DNMT3A-组1年OS率为61.54%,1年DFS率为58.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6、0.217)。结论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是复发难治CN.AML有效且安全的再诱导治疗手段,FLT3-ITD+/DNMT3A+组CN—AML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的反应率优于FLT3-ITD+/DNMT3A组。地西他滨桥接allo—HSCT可以提高CN—AML患者的OS率。
孙妍珺徐杨吴德沛沈宏杰杨贞仇惠英陈苏宁孙爱宁
关键词:地西他滨复发难治病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远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初诊成人ALL患者147例,根据初诊时WBC数、染色体核型及对诱导治疗反应等因素分为标危组53例、高危组94例(包括Ph+ALL36例、Ph-ALL 58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对55例保存骨髓标本患者行p53、NOTCH1、IKZF1-IK6基因热点突变位点检测,分析突变发生率。单因素分析成人AL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治疗1个疗程,所有患者诱导缓解率为91.8%,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37.4±4.1)%和(46.1±4.2)%;5年EFS率和OS率分别为(29.9±4.1)%和(39.9±4.3)%。标危组3、5年OS率高于高危组Ph+ALL者及Ph-ALL者(P均<0.05)。p53、NOTCH1、IKZF1-IK6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82%、3.63%、32.73%。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初诊时WBC数、Ph染色体情况为成人AL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P均<0.05);IKZF1-IK6异构体突变阳性者生存率略低于其阴性者(P>0.05)。结论成人ALL患者远期预后较差,尤其是高危ALL患者。发病年龄、初诊时WBC数、存在Ph染色体为成人ALL的预后影响因素,IKZF1-IK6异构体突变也可能是成人AL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刘红李彩霞孙爱宁丁子轩徐明珠王蓉娴吴德沛
关键词:基因突变预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代谢组学差异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服用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浆代谢差异,探讨其对CML患者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获得最佳疗效的CML慢性期患者34例,按服用药物分为伊马替尼组(19例)和尼洛替尼组(15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两组患者血浆样本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全面检测,采集代谢物指纹图谱,利用多变量数据分析及t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PA分析平台探讨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 应用GC-MS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结合变量权重重要性(VIP)值及t检验筛选到差异代谢物,伊马替尼组中苯丙氨酸、吲哚丙酸、肉豆蔻酸、半乳糖、葡萄糖、软脂酸、色氨酸、硬脂酸、邻苯二甲酸及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较低,其VIP值分别为1.633(t=6.099,P<0.001)、1.338(t=4.367,P<0.001)、1.557(t=6.716,P<0.001)、1.154(t=3.056,P=0.005)、1.941(t=2.196,P=0.035)、1.207(t=3.785,P=0.001)、1.625(t=6.398,P<0.001)、1.555(t=6.553,P<0.001)、1.633(t=7.679,P<0.001)、1.633(t=8.374,P<0.001).主要涉及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及半乳糖代谢通路.结论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找到了CML患者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的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可能与药物成分配比及药物体内代谢差异有关.
杨冰玉费琴雯李晓莉徐良静姚遥姬玉涵王畅陈苏宁吴小津吴德沛
关键词:伊马替尼尼洛替尼代谢组学气相色谱-质谱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伴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探讨不同移植方式及疾病状态对该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AML患者共314例,其中FLT3-ITD阳性54例,回顾性分析allo-HSCT对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54例FLT3-ITD阳性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为56%,3年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47%.其中同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及亲缘HLA单倍型相合造血于细胞移植的患者3年OS率分别为56%和60%,3年LFS率为45%和54%.两组在OS时间及LFS时间方面的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x2=0.074,P=0.786;x2=0.006,P=0.941).47例(87.0%)患者移植前本病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1),7例(13.0%)患者移植前本病处于非CR1期.处于CR1期的患者的生存显著优于非CR1期患者.结论 allo-HSCT是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亲缘HLA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胞HLA全相合移植疗效相似.疾病复发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
杨贞田竑徐杨仇惠英陈苏宁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WT1基因水平监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意义
2019年
目的探讨WT1基因水平监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HSCT的115例正常核型AM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根据患者移植前WT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中位数,将115例患者分为两组(<中位数组和≥中位数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5例患者男性52例,女性63例,年龄(39±10)岁。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20.45×10^9/L[(0.5~355.9)×10^9/L],骨髓中原幼细胞比例为0.60±0.28,WT1基因中位相对表达水平为87×10^4。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3~79个月)。115例患者中19例患者复发,对缓解组(96例)及复发组分别进行随访,在移植后1、3、6、12个月进行骨髓穿刺监测WT1基因水平,发现复发组的WT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其中移植后6个月[缓解组(187±50)×10^4,复发组(871±211)×10^4,t=2.519,P=0.014]、12个月[缓解组(51±9)×10^4,复发组(1 797±312)×10^4,t=4.000,P<0.05]的WT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T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87×10^4组2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均高于WT1相对表达水平≥87×10^4组,复发率低于WT1相对表达水平≥87×10^4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移植后12个月的WT1基因水平是影响OS(HR=4.12,P=0.046)及PFS(HR=5.95,P=0.001)的独立因素。19例复发患者中位复发时间11个月(1~60个月)。复发患者在WT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时均首先减停免疫抑制剂,其中6例患者对干预无效,余13例患者中仅5例对干预有效。结论正常核型AML患者移植前的WT1基因表达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移植后12个月的WT1基因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复发患者的WT1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可对复发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较为有效。
孙妍珺徐杨岑建农仇惠英陈苏宁孙爱宁吴德沛
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接受治疗后,通常耐受性差,预后不佳。对于一般状况较好、无严重脏器合并症的老年人AML患者,标准剂量诱导化疔的疗效优于小剂量化疗及支持治疗;对于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小剂量化疗的疗效优于强化治疗方案;而无合并症、一般状况较好的老年人AML患者,可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及微移植等治疗。此外,新型药物的问世使老年人AML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笔者拟就老年人AML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孙妍珺陈佳徐杨吴德沛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药物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浆Reg3α蛋白水平与肠道aGVHD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探讨血浆Reg3α蛋白水平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IaGVHD)的临床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allo-HSCT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移植前9 d、0 d、移植后14 d、移植后28 d、腹泻时多个时间点抗凝外周血,对发生aGVHD的患者进一步采集治疗1周及4周后抗凝外周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Reg3α蛋白浓度。结果表明,103例患者中无aGVHD17例,非aGVHD腹泻27例,单纯皮肤aGVHD 10例,Ⅰ-Ⅱ度肠道aGVHD(GI-aGVHD)17例,Ⅲ-Ⅳ度GI-aGVHD32例。GI-aGVHD患者和非aGVHD腹泻患者腹泻时血浆Reg3α蛋白水平分别为111.5(54.7-180.2)ng/ml和23.9(14.5-89.5)ng/ml(P<0.001)。Ⅲ-Ⅳ度GI-aGVHD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有效组17例与治疗无效组7例血浆Reg3α蛋白水平分别为137.2(51.7-205.4)ng/ml和679.4(122.3-896.8)ng/ml(P=0.028)。治疗无效组7例全部死于aGVHD相关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浆Reg3α蛋白浓度≥87.73 ng/ml时预测Ⅲ-Ⅳ度GI-aGVHD的鉴别效度即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02),其诊断Ⅲ-Ⅳ度GI-aGVHD敏感度为81.48%,特异性为82.86%。移植后Reg3α蛋白高水平组(≥87.73 ng/ml)患者Ⅲ-Ⅳ度GI-a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87.73 ng/ml)(P<0.001)。结论:移植后血浆Reg3α蛋白水平升高提示Ⅲ-Ⅳ度GI-aGVHD的发生,Ⅲ-Ⅳ度GI-aGVHD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血浆Reg3α蛋白水平不降低与预后不良相关,血浆Reg3α蛋白水平可作为提示GI-aGVHD的生物学标志物。
蔡成森陈广华孙爱宁乔曼刘慧文陈峰王荧仇惠英韩悦马骁唐晓文金正明傅琤琤吴德沛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血浆
非亲缘关系脐带血移植治疗25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带血。供/受体低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结果为9例6/6位点相合、16例4-5/6位点相合。在预处理方案中21例采用TBI/Cy±Flu±ATG或BuCy±Flu±ATG,4例采用FC+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以环孢素(CsA)为主的方案。结果表明,存活超过42 d的20例患者中16例(80.0%)获得植入;粒系植入至移植后42 d的累积发生率为64.0%,中位时间17.0 d;巨核系植入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为60.0%,中位时间35.0 d;II-IV度、III-IV度急性GVHD(aGVHD)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4.0%和30.7%;截止至随访结束日期,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累积发生率为54.3%;25例患者的总生存率为42.7%;17例可评估恶性血液病患者中7例(41.2%)存活,且仅有1例复发,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5.3%;5例可评估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4例存活,2例处于持续脐血植入状态,2例自身造血恢复;处于疾病进展期的3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存活。结论:低分辨HLA-4-6/6位点相合的UCB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是可行的,双份脐血移植(dUCBT)可以克服单份脐血细胞数量不足的缺点,可用于治疗大体重儿童及成人患者。
常惠荣程珍陈广华孙爱宁乔曼马骁王荧陈峰金焕英陆瑶张嘉卿付琤琤金正明唐晓文韩悦仇慧英吴德沛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移植血液系统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