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028009)

作品数:20 被引量:395H指数:11
相关作者:解习农何云龙张成姜涛苏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3篇盆地
  • 9篇东南
  • 9篇琼东南盆地
  • 6篇深水
  • 5篇南海北部
  • 4篇油气
  • 3篇地质
  • 3篇地质意义
  • 3篇峡谷
  • 3篇块体
  • 2篇盆地构造
  • 2篇盆地构造演化
  • 2篇中新世
  • 2篇CANYON
  • 2篇CENTRA...
  • 2篇超深
  • 2篇沉积物
  • 2篇储层
  • 2篇HUIZHO...
  • 1篇等深流

机构

  • 16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4篇解习农
  • 8篇何云龙
  • 6篇张成
  • 5篇任建业
  • 5篇苏明
  • 5篇姜涛
  • 3篇陈慧
  • 2篇雷超
  • 2篇张翠梅
  • 2篇陆永潮
  • 2篇康波
  • 2篇毛凯楠
  • 1篇万玲
  • 1篇孙志鹏
  • 1篇姚伯初
  • 1篇李俊良
  • 1篇王振峰
  • 1篇李绪深
  • 1篇陈志宏

传媒

  • 3篇沉积学报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Scienc...
  • 2篇Journa...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十七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形态-充填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水深数据和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刻画。研究结果显示: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呈NEE向分布于长昌凹陷中央,峡谷具有相对笔直的通道,较为狭窄,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V型"形态,两侧发育陡峭的峡谷侧壁;东段峡谷的内部充填沉积物由滞留沉积体、块体流-席状砂复合体、浊流沉积体和垮塌沉积体构成,垂向上显示出多期的形成演化过程。形态特征和充填结构表明,盆地东段峡谷主要受到该区域古地貌特征的影响和控制,形成于晚中新世早期的长条状负地形为中央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限制了盆地东段峡谷的形态特征,该地貌特征将持续影响峡谷内部的沉积物输送和堆积样式。更新世以来充分的沉积物供给在陆架坡折处形成了大量的陆坡峡谷,沉积物以垂向输送的方式沿着坡降向下运移,在下陆坡位置形成现代深水扇,并被现今中央峡谷的头部区域所捕获,在地貌特征的限制下,沉积物将发生转向输送,沿着盆地东段峡谷的走向,自西向东发生轴向运移。盆地东段构造控制型峡谷是造成琼东南盆地东西部中央峡谷体系在形态和充填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原因。研究区内3种不同的现代沉积物输送方式,对于更好地理解盆地西部沉积物运移和西段峡谷的形成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指示和对比意义。
苏明姜涛张翠梅张成何云龙王振峰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结构和演化
本文阐明了OCT的现代概念和被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剥露和裂解的新模式;描述了以OCT研究为基础而建立的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地壳岩石圈结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其基本特征,由陆向海将南海陆缘划分为近端带、细颈化带、远端带和外缘...
任建业庞雄雷超袁立忠杨林龙刘军
关键词:拆离断层
文献传递
深水峡谷体系控制因素分析——以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为例被引量:34
2014年
利用2D/3D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详细解剖了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积背景对琼东南盆地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形成和演化的控制.晚中新世以来的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导致了陆坡区的沉积物易发生失稳,从而为中央峡谷体系沉积充填提供了物源.峡谷内部的2套沉积物:浊流沉积体和块体搬运复合体,分别来自西北部物源和北部物源,不同部位沉积物供给能力的差异,导致峡谷内部表现出不同的充填结构和样式.11.6 Ma时期构造变革事件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盆地东部形成的轴向"限制型"小型盆地可视为中央峡谷体系的雏形.5.7 Ma时期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的活动,将增强莺-琼盆地交界处沉积物的水动力条件,并向浊流发生演变,形成深水浊积水道.南部隆起的存在对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物起到了"遮挡"的作用.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所引起的强烈沉积物供给和盆地东部特殊的地貌特征,引起了中央峡谷体系的"回春",大量垮塌沉积体的发育将进一步加剧峡谷的"负地形"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不同区段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西北部物源的供给和红河断裂带在5.7 Ma时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头部区域浊积水道的形成和发育;西北部物源、北部陆坡的沉积物供给、构造地貌特征等,控制了峡谷自西向东的运动,并影响了峡谷内部的充填结构;盆地东部11.6 Ma时期的构造变革和长昌凹陷有限的沉积物供给能力是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主控因素.
苏明张成解习农王振峰姜涛何云龙张翠梅
关键词:相对海平面变化琼东南盆地
盆地动力学研究综述及展望被引量:18
2012年
沉积盆地是地球系统的浅层组成部分,是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两级圈层相互作用的浅部表现形式。沉积盆地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不同类型化石能源、沉积型层控矿产、砂岩型铀矿等资源的分布规律,为矿产勘探提供直接依据,而且可以为大地构造演化过程、重大构造事件、全球环境变迁及气候演变提供丰富资料和详细证据。当代盆地分析不断从单一沉积学分析拓展到综合分析,从静态要素分析拓展到过程和动力机制分析。盆地动力学研究内容包括3部分,即以沉积学分析为主的盆地充填动力学、以构造地质学分析为主的盆地形成演化动力学和多学科交叉的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近10多年来,盆地动力学研究在深水沉积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源-汇系统、源区剥蚀过程及其深部响应、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及盆地流体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解习农任建业雷超
关键词:盆地动力学盆地流体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西段莺歌海组沉积演化及储层预测被引量:11
2015年
发育于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低凸起的中央峡谷西段,早期充填了厚达700m的深海重力流沉积。基于两口钻井和两块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内中央峡谷早期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地震剖面波组特征和对比井震资料,将峡谷充填划分为5个沉积期次;在井震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反射特征、地震切片及属性分析,识别出四种主要的沉积类型:水道复合体、水道一天然堤、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期次l主要为水道复合体,沉积期次2和3主要为水道一天然堤,沉积期次4主要为块体流和水道一天然堤,沉积期次5主要为块体流和浊积席状砂。峡谷DSI-DS3主要受轴向物源控制,以浊流沉积为主,富砂;DS4~DS5逐渐受北部陆坡物源控制,以块体流沉积为主,富泥。浊流沉积是峡谷内优良的储集体,普遍发育于峡谷充填下部,与上部块体流沉积可以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黄卫解习农何云龙吴景富赵志刚王西杰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
深水峡谷体系研究现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深水峡谷广泛发育于大陆边缘,是沉积物由浅水到深水搬运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深水峡谷研究成为当前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综合利用旁侧扫描声纳、海底锚系、地震技术和深水钻探等技术手段,在深水峡谷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突出进展包括:从地貌学的角度对峡谷的形态学进行了精细描述;利用深海观测技术对现代峡谷沉积进行了原位观测;通过物理和数值模拟等技术再现了峡谷的沉积演化过程;从沉积学的角度对峡谷内部构成进行了精细分析,总结了沉积充填演化及沉积模式、探讨了峡谷成因等。深水峡谷作为深海区重要的沉积体系之一,一方面通过对深水峡谷中充填沉积物的分析能够提供丰富的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演化史的信息;另一方面深水峡谷也是深水油气储层发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毛凯楠解习农
南海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特征被引量:41
2012年
深水沉积是近年来我国海域油气勘探重点之一,利用高精度二维和三维地震剖面的精细解剖,揭示了南海西北陆缘区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内部构成特征.这些深水地区除堆积正常深海-半深海泥岩外,还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包括块体流沉积、深水峡谷、沉积物波等大型沉积体.研究表明,南海西北陆缘区发育4类陆坡,即进积型、滑塌型、水道化型、宽缓渐变型陆坡.不同陆坡类型具有不同地貌形态,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类型.大型块体流沉积主要发育于滑塌型和水道化型陆坡,沉积物波主要发育于宽缓渐变型陆坡下部及深海中央峡谷长昌段的周缘地区.由于南海西北陆缘自晚中新世以来形成向东开口的喇叭形变深的地貌形态,导致在盆地中央形成了独特的与陆坡走向一致的深海峡谷体系——中央峡谷.该峡谷的沉积充填不仅包括来自于西部峡谷头部的浊积水道沉积,还包括来自于北部陆坡的块体流沉积,特别是来自于滑塌型陆坡的块体流沉积.中央峡谷体系构成了西北陆缘区多源汇聚的深水沉积物输送系统,同时也是南海西北陆缘深水区重要的油气储层发育层系.
解习农陈志宏孙志鹏姜涛何云龙
关键词:沉积物上新世油气
碳酸盐岩中与古暴露面相关的成岩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碳酸盐岩沉积物记录了环境演变、古气候变迁以及后期成岩环境等重要的指示信息,同时碳酸盐岩也是重要的油气地质储集体,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碳酸盐岩不整合暴露面通常发育3层结构:风化土壤层带、半风化岩石带、原岩带。相比而言,半风化岩石带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比碎屑岩更为复杂,尤其是沉积物埋藏后的抬升,使之再次暴露,导致碳酸盐岩形成复杂的成岩响应。系统总结了碳酸盐岩埋藏后的抬升暴露所形成的与古暴露面相关的成岩现象,分别从风化带古土壤、半风化带与暴露面相关的成岩结核、古岩溶以及角砾岩化等方面阐述了与古暴露面相关的标志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从而为碳酸盐岩中古暴露面的识别提供充足的地质依据。
郭来源解习农陈慧
关键词:碳酸盐岩古土壤结核古岩溶角砾岩
Provenance of Central Canyon in Qiongdongnan Basin as evidenced by detrital zircon U-Pb study of Upper Miocene sandstones被引量:6
2015年
Deep-water canyon systems can provide important sandstone reservoirs for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however,the sedimentary provenance of the Central Canyo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remains controversial.In this work,detrital zircon grains from three drilling sandstones in the Upper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Canyon were analysed by LA-ICP-MS for U-Pb ages,in order to constrain their provenance.One hundred and ninety-one zircon grains yield concordant U-Pb ages ranging from 28.6 to 3285 Ma.Most of them show oscillatory or linear zoning in CL-images and high Th/U ratios(>0.1),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magmatic zircons.Three major age clusters at about30 Ma(N=6),220–270 Ma(N=29),and 420–440 Ma(N=13),and five minor age clusters at 70–110 Ma(N=7),150–170 Ma(N=4),800–850 Ma(N=11),1800–2000 Ma(N=16),and 2400–2600 Ma(N=7),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age spectrum,which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Upper Miocene sandstones and modern river sands in the Red River area,bu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nearby regions(e.g.,Hainan Island,the Pearl River area,and the Mekong River area)in Southeast Asia.The major age peak at about 30 Ma in our sampl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iming of tectonothermal events in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Therefore,we suggest that the provenance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Canyon,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was fed dominantly by the Paleo-Red River system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CHEN HuiXIE XiNongGUO JingLiangSU MingZONG KeQingSHANG FeiHUANG WeiWANG WeiSHANG ZhiLei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与南海扩张耦合关系被引量:98
2015年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不仅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陆缘盆地,如离散型、走滑-伸展型和伸展-挠曲复合型,而且这些盆地构造演化存在明显的非同步性。这些陆缘破裂过程与南海扩张作用过程呈现明显不一致性。研究表明,南海扩张时期南海南、北大陆边缘均形成了一系列裂陷盆地,然而,南海南部、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时间不同,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于23Ma或21Ma,而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于15.5Ma,显然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结束时间明显早于南部大陆边缘盆地。南海扩张停止后,南海南、北部陆缘仍表现出明显差异,北部陆缘仍以伸展作用为主,晚中新世以来出现快速沉降幕,而南海南部陆缘则以挤压作用为主,且其挤压时间及强度呈现南早北晚的特点,即南部曾母盆地明显早于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南海南、北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演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构造转型差异变化,为新生代南海扩张的迁移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可以推断南海不同期次海盆扩张可能存在向南的突然跃迁。因此,本次研究梳理出的南海不同陆缘盆地张裂-伸展的非同步性可为南海洋盆扩张演化过程解释提供新的证据。
解习农任建业王振峰李绪深雷超
关键词:南海扩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