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7JZD0040)
- 作品数:66 被引量:75H指数:4
- 相关作者:聂长顺杨玉荣冯天瑜余来明崔应令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惠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章太炎、孙中山的“封建”论被引量:1
- 2010年
- 和黄遵宪、梁启超、严复一样,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章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前近代中国"去封建远",日本"去封建近",两国近代化的基点有别。孙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继起的是"君主专制",以"民主共和"取代之是民权革命的任务。他们的"封建"论,不仅是融通古义与西义的新名"封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真切认知民主革命的"窗口"。
- 冯天瑜
- 关键词:封建专制民主革命
- 日译西学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以居日期间的梁启超为中心被引量:1
- 2010年
- 梁启超居住日本期间,充分吸收日本学者译介的西方文化,向国内学人大量地介绍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学派、理论、范畴,并提出了融会中西思想的理想人格论——"新民说",其论著影响了一大批20世纪初叶的中国知识分子。史料证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 徐水生
- 关键词:中国近代哲学日译西学
- 近代日本“feudalism”译名的厘定被引量:1
- 2011年
- 西方"feudalism(feudal system/the feudal)"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译名厘定,经历了一个从"藉土"到"封建"的转换过程。它最先于1866年被译为"藉土之制",后改译"籍土之制",并衍生出"籍制"、"籍土之法"等名。1868年,译名"封建"问世,中经短暂的与"藉土"混用阶段,于1881年正式确立。
- 聂长顺傅克
- 关键词:FEUDALISM封建
- 近代西方“society”观念的生成被引量:1
- 2011年
- 近代西方的"society"观念经历了三次变迁:19世纪以前,"society"是契约社会的代名词,其要义是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要求国家成为专门的职能部门,权力受到制衡和监督,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19世纪上半叶,黑格尔的"civil society"确立了个人—社会—国家框架,指出了社会伦理存在的缺陷,认为社会只是家庭与国家的中介环节,不再是终极的伦理归宿;19世纪下半叶,系统整体的社会观由社会学者确立,"society"具有了跨时空含义。与此同时,社会进化学说确立了西方社会优越性的理论基础,"西方中心论"获得支持,影响深远。
- 崔应令
- 关键词:SOCIETY社会进化论
- 近代化学术语“元素”之厘定被引量:1
- 2010年
- 化学术语"元素",创制于日本兰学家宇田川榕菴的著译《植学启原》(1833年)、《舍密开宗》(1837年);历经幕府末期、明治初期Element译名多出、并立混用阶段,于明治中期得以最后确立;清末流入中国,并于20世纪30年代取代中国自1868年丁韪良《格物探原.化学》问世后一直使用的译名"原质"。"元素"的厘定,是西方学术文化在中、日间流转、互馈过程中展开的,不仅是化学学科内部的概念译介,更有着超越学科界限的悠长开阔的历史文化景深。
- 聂长顺肖桂田
- 关键词:文化互动
- 天职概念的古今演变与中西对接被引量:9
- 2010年
- 中国的天职概念起源于对天的自然神崇拜,早期的含义是政治职责,后来演化为普通人应尽的职责。西方基督教的天职观起源于犹太教的上帝呼召思想,中世纪只有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拥有天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赋予了每个人以天职,提高了世俗劳动的地位,同时将天职作为其尘世伦理的核心概念,重构了他认为的"被颠倒的世界"。加尔文进一步将天职与预定论结合起来,促生了一种勤俭禁欲的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西两种天职概念都经历了由特殊阶层独有到大众化的过程,而且都包含一种秩序思想,因此能够在汉语学术术语体系中通过翻译成功对接。这个对接是世俗化中国与西方基督教社会两种异质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见证。
- 林纯洁
- 关键词:天职路德加尔文
- “自主”略考被引量:1
- 2010年
- 在晚清汉文西书中,民众或个体层面的"自主"和国家层面的"自主"是浑然一体的。因受时局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由晚清中国人撰写的出使日记、奏稿奏议和时务汇编,过于强调国家之"自主"而忽视民众或个体之"自主",由此呈现出二者疏离的态势。这种疏离态势,不仅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且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日益扩大。
- 余冬林杨玉荣
- 关键词:晚清
- 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与中国文学史书写——以林传甲、黄人两部《中国文学史》为例
- 2010年
-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文学"义指"文章博学",近代以后成为学术分科的一支,用于指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艺术。清民之际,西方"纯文学"史观输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建构的理论基础。考析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可以对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有更具体的认识。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以传统"文学"概念为理论基点,是非关史体的"讲义";黄人《中国文学史》汲纳西方"文学"概念的内涵,可说是近代意义文学史的发端。
- 余来明
- 关键词:文学史观中国文学史林传甲黄人
- 西学东渐与晚清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被引量:1
- 2010年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展开,西方学科分类观念逐渐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就实际情形来看,其时的学术分科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学"概念尚未实现近代转换。由考察这一时期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概念切入,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其时中国知识界汲纳西学的总体情势。
- 余来明
- 关键词:西学
- “道德”:在中西日文化互动中流转
- 2011年
- "道德"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中西方伦理学以"道德"为基本研究对象,双方的概念也大同小异。以"道德"对译西方moral(s)或morality跨越400多年的时空,于中西日文化互动间,迁徙流转,终告玉成。
- 杨玉荣
- 关键词:道德MORALMORALITY文化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