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储双月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主题

  • 2篇电影
  • 2篇叙事
  • 2篇正剧
  • 2篇现实政治
  • 2篇历史叙事
  • 2篇历史正剧
  • 1篇当代电影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影片
  • 1篇中国当代电影
  • 1篇十七年电影
  • 1篇史剧
  • 1篇视域
  • 1篇农民
  • 1篇嬗变
  • 1篇嬗变历程
  • 1篇效果历史
  • 1篇历史创伤
  • 1篇历史剧
  • 1篇历史理性

机构

  • 5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5篇储双月

传媒

  • 2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当代电影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内蒙古大学艺...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当代电影历史叙事的嬗变历程被引量:7
2012年
历史题材电影最显著的特征是依赖于遗存形态的历史,由此获取历史意识或曰历史性。历史意识是一种思想的特定模式。自1949年以来,历史题材电影尤其是革命历史片中引以为荣的"历史意识",或许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立场的理论基础。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叙事试图建构历史的复杂性、多义性和生动性,但90年代以来的新历史主义叙事更注重主体精神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和引导作用。
储双月
关键词:意识形态历史意识
历史剧大讨论述略及其对中国历史电影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四次历史剧大讨论增进了人们对历史剧固有特性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理解,同时对历史剧在不同时代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做了厘清和梳理。因为有意味的历史内容必须稳稳地落实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上才能焕发出它的意义。反之,不让历史电影承担起历史教科书传播历史知识的任务,必然会对历史情节中出现的史实错误或不合历史必然性的内容感到不满意、不称心,也会对胡编乱造、片面追求戏剧效果和迎合商业卖点的做法产生排斥心理。
储双月
关键词:古为今用历史正剧
效果历史的累积、参与与现实定位——谈第一部被禁的新中国影片《武训传》
2017年
因《武训传》触犯国家意识形态的禁忌而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目的是使文化艺术界、教育界更易于接受执政党(人民代言人)诠释历史的合法性、权威性。这种公开的、坚固的独断论对艺术话语、文本所做的示范性解读与规制对创作者和观众的理解构成了一种文艺新导向。笔者从文本与语境联系出发来理解文本,不屈从于独断的强制,并非用以验证一种理论的发现,而是为了实现一种探求性意图。
储双月
关键词:效果历史现实政治历史视域国家话语
中国历史电影的叙事流变被引量:4
2017年
历史电影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表现对象、对历史予以呈现、反思和交流的艺术世界,同时也是创作者立足于现实土壤的主观认识,甚至是某种自我超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构造。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动态地观察历史人物的性格、社会心态和历史进程的演进与嬗变,也可以静态地呈现彼此联系的局部和整体、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发微和阐释的关系。
储双月
关键词:现实政治历史正剧历史创伤历史理性
“崇高”的召唤:农民、农民起义与革命——“十七年”电影革命历史叙事的一种维度被引量:1
2016年
农民在"十七年"电影中不再是启蒙视角下国民性批判的对象,而是以"历史的主人"的精神面貌示人。为了维护劳动的尊严和劳动者的权益,农民必须凭借暴力革命去摧毁让社会强弱结构固化的不公正制度,扭转旧的权力格局中的被剥削地位和道德上的被批判处境。农民破坏旧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实践活动在"十七年"电影中得到史无前例的强调和突出。不过,农民形象仍然拘囿于数字化、工具化的存在,未释放出个体人格应有的感性魅力。
储双月
关键词:国民性批判暴力革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