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5001)

作品数:15 被引量:424H指数:13
相关作者:吴兑邓雪娇叶燕翔范绍佳毛伟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浓雾
  • 4篇能见度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值模拟
  • 2篇学成
  • 2篇山地
  • 2篇雾区
  • 2篇化学成分
  • 2篇公路
  • 2篇锋面
  • 2篇高速公路
  • 2篇NANLIN...
  • 2篇FOG
  • 1篇大雾
  • 1篇滴谱
  • 1篇地温
  • 1篇冻雨
  • 1篇冻灾
  • 1篇汛期
  • 1篇雨水

机构

  • 13篇中国气象局广...
  • 7篇中山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作者

  • 12篇吴兑
  • 11篇邓雪娇
  • 5篇叶燕翔
  • 5篇范绍佳
  • 4篇唐浩华
  • 4篇毛伟康
  • 2篇李江南
  • 2篇毕雪岩
  • 2篇王安宇
  • 2篇蒙伟光
  • 2篇万齐林
  • 2篇史月琴
  • 2篇黄浩辉
  • 1篇赵博
  • 1篇谭浩波
  • 1篇吴晟
  • 1篇梁嘉静
  • 1篇樊琦
  • 1篇毛节泰
  • 1篇叶燕强

传媒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高原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广东气象
  • 1篇Journa...
  • 1篇Journa...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前汛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被引量:34
2003年
通过对卫星云图观测到的MCS云团生消过程和实测降水资料的分析 ,发现 1998年 5月 2 3 - 2 4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多个相继生消的MCS造成的。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其中两个主要MCS的发生发展。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MCS的发生发展是冷暖空气交汇的结果 ,MCS生成于暖空气而消亡于冷空气中。两个MCS的上升运动都非常强 ,最大辐散位于 40 0hPa左右 ,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气旋性的涡柱 ,右侧低层有中尺度的低空急流 ,高空有强的西南风区。
蒙伟光王安宇李江南冯瑞权梁嘉静
关键词:卫星云图数值模拟
一次山地浓雾的三维数值研究
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发生在2001年3月7日到8日的南岭山地浓雾进行数值研究,结合外场综合观测资料,分析浓雾的发生、发展和消散机制。结果表明,模拟的天气形势与观测相当一致。暖湿气流沿锋面被抬升,绝...
史月琴邓雪娇
关键词:山地
文献传递
南岭局地小地形背风坡增雾作用的分析被引量:33
2004年
对南岭地区乐昌站和乳源站1968—1998年31年的雾日气候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发现,在背风坡雾产生的日数明显较多,即南岭地区存在显著的小地形背风坡雾现象。同时,利用CSU-RAMS中尺度数值模式进一步研究局地小地形背风坡雾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小地形动力作用对背风坡雾有重要影响。
万齐林吴兑叶燕强
关键词:气候分析数值模拟
关于冻雨和雨凇、雾凇之我见被引量:43
2008年
近期我国南方数省发生了严重的持续性冰冻灾害,雨凇和雾凇复合积冰是其成灾的主要原因,冻雨在短时间内大量过冷却水撞冻形成的雨凇,与过冷雾滴长时间的撞冻与冰水转化形成的雾凇交替出现,在物体,尤其是输电线路和塔架上形成了复合积冰,导致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冰冻灾害。逆温层是锋区、锋面等典型层状云降水普遍存在的低空层结,不是一定发生冻雨的充要条件,只要近地层(3 000 m以下)有丰富的过冷却水,气层温度在0^-15℃,有丰富的凝结核和水汽供应,而缺乏冻结核(成冰核)就可以形成冻雨,如果此时下垫面物体温度<0℃,就可以在物体上形成雨凇;而当近地层出现过冷雾时,如果此时下垫面物体温度<0℃,就可以在物体上形成雾凇。
吴兑
关键词:大气科学冰冻灾害冻雨雨凇雾凇
南岭大瑶山雾区锋面降水的雨水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使用1999年1月和2001年2-3月在南岭山地采集的雨水样品资料,分析了南岭山地雨水的化学组分;对4次典型锋面过程伴随降水的雨水离子浓度及其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酸雨的频率达88%,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南岭山地的浓雾伴随的降水,其雨水中的诸离子浓度远低于雾水中的值,因而,雾不但造成视程障碍,而且是高浓度污染的微粒,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不同过程雨水的化学特征变化差异明显,在雨水中浓度最高的阴离子是SO42-,其次是Cl-;在阳离子中Ca2+、NH4+的浓度最高。雨水比雾水更酸,说明虽然雾水中的离子浓度较雨水高得多,但大量的离子成分中存在更多的缓冲物质,比如说NH4+和Ca2+。不同降水过程间雨水离子浓度的富集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南岭山地锋面降水的雨水化学成分主要受大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吴兑邓雪娇范绍佳叶燕翔毛伟康黄浩辉唐浩华
关键词:锋面降水浓雾雨水化学成分
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被引量:78
2007年
南岭山地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均会有浓雾发生,每月浓雾日可高达15—18 d,尤其是中国目前最长的京珠高速公路通过南岭主脉大瑶山的乐昌—乳源段,路面海拔高度从200 m增至800多米,山地的抬升使雾害更加严重。在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开展的两次多学科综合野外观测,内容包括目测能见度、器测能见度、雾滴谱、雾含水量、系留探空、双参数低空探空、雾层湍流扩散、气溶胶粒子谱、气溶胶成分谱、雾水样品成分、雨水样品成分。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雾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认识到南岭山地浓雾发生频率高,雾害十分严重,是典型的平流雾和上坡雾,实质上是出现在相对较高海拔高度上的低云,与华南锋面活动尤其是华南准静止峰的活动密切相关,局地地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其特点是浓雾持续时间长、能见度极其恶劣、团块结构明显、雾滴尺度大、浓度不高、含水量较大、雾层内的湍流扩散能力比晴空区强,与中国过去研究较多的辐射雾差别较大。发现雾含水量与能见度呈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含水量较大时能见度较小;南岭山地雾含水量等微结构特征量的起伏变化,除与雾体本身的结构不均匀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流因素的影响,南岭山地下垫面的不均匀性,雾体随环境风的平移过程中,不规则的爬坡、翻越山坡的运动是造成雾体结构不均匀、振荡起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该地气溶胶粒子谱是呈单调下降的幂函数谱,次微米粒子浓度甚高,南岭山地气溶胶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粒子,是优质凝结核,有利于雾的形成。雾的存在可以清除大气中的微量成分,雾滴可以包含浓度很高的污染物成分。同时,较之云滴而言,雾滴也很容易被地表物体(如植被、建筑物等)的垂�
吴兑邓雪娇毛节泰毛伟康叶燕翔毕雪岩唐浩华万齐林
关键词:浓雾能见度气溶胶分布
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恶劣能见度研究被引量:70
2007年
使用2003年10月—2005年3月南岭山地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云岩雾区路段5套能见度仪的每分钟能见度资料和3套自动气象站的每分钟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分析研究了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的能见度特征。结果表明,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各月雾日频率以1月最多,近一半的天数都有雾;3月次之,7月最少。11月到次年5月雾日占全年雾日的80%以上,形成明显的“雾季”。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存在日变化,雾的频率在一天内凌晨最高,午后最低,明显比辐射雾的日变化小,说明夜间辐射降温虽然不是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起雾的主要原因,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虽然南岭山地雾区大气中含有丰富的凝结核,南岭山地形成浓雾还是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至少要达到91%以上才能形成雾。在雾区出现5.2 m/s的大风时仍然有雾,有雾时90%以上的风速在3 m/s以下,有几乎一半的浓雾出现时风速在2 m/s左右,这与辐射雾形成时大都是静小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受地形影响比较大,迎风坡出现雾的频率比背风坡高。
吴兑赵博邓雪娇毕雪岩范绍佳
关键词:高速公路浓雾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CRO-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SE FOG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被引量:2
2008年
Using the composite field observational data collected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Nanling Mt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the seasonal features of dense fog and visibility, fog drop spectrum and physical concept of fog forming have been analyzed. The occurring frequency of low visibility(≤200 m) is very high with a mean of 24.7%, a maximum of 41.8% from the end of autumn to winter and next spring. The fog processes that occur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Nanling Mts. in spring and winter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s of complicate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the local terrain,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weather system. The fog processes are arisen from advection or windward slope, which is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radiation fog. Cooling condensation due to the air lifted by the local mount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g formation. Windward slope of the mountain is favorable to the fog formation. Dense fog can occur at lower altitudes in the windward slope of mountain, resulting in the lower visibility. The fog is mainly of small-drop spectrum with smaller number-density than that of urban fog, and its drop spectrum has descending trend in the section of smaller diameter.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g water content and visibility is the best among several relationships of micro-variables. In addition to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f fog body itself, the motion of irregular climbing and crossing over hillside while the fog body is being transported by the wind are also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luctuation of micro-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fog water content.
邓雪娇吴兑史月琴谭浩华范绍佳黄浩辉毛伟康叶燕翔
关键词:VISIBILITY
NUMERICAL PREDICTION EXPERIMENT OF AN ADVECTION FOG IN NANLING MOUNTAIN AREA被引量:3
2003年
Now more comprehensive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have been included in advanced three- dimensional mesoscale meteorological model such as PSU/NCAR MM5 model,so the model can be used in the prediction of fog.In this paper,MM5 was utilized to simulate an advection fog occurring in Nanling Mountain area.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facts obtained by detailed observation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mulation was successful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g;(2)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maximum liquid water content;(3)the diffusion of the cold air,especially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ground temperature;and (4)the uplift of the air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w-lever inversion.Besides,we did some sensitivity numerical experiments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the radiation,the release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and the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g.The succes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fog has proved that the numerical forecasting of fog is promising.
樊琦王安宇范绍佳吴兑邓雪娇刘英伟
一次山地浓雾的三维数值研究被引量:33
2006年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发生在2001年3月7~8日的南岭山地浓雾进行数值研究,结合外场综合观测资料,分析浓雾的发生、发展和消散机制。结果表明,在大范围的主体层状云系到来之前,低层的偏南暖湿气流沿山坡爬升冷却凝结形成爬坡雾,提早了地面浓雾出现的时间;大范围层状云系在山头接地形成了地面的浓雾。随后锋面逆温促进了低云和浓雾的长期维持与发展。模拟雾的强度、出现时间、含水量和温度、湿度随时间的演变与实测基本吻合。表明了中尺度模式预报山地浓雾的潜在能力。
史月琴邓雪娇胡志晋吴兑
关键词:山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