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cxy16) 作品数:6 被引量:16 H指数:3 相关作者: 王云 汪萌芽 贾玲 杨丹 王南 更多>> 相关机构: 皖南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偏侧咀嚼患者大张口运动特性分析 2016年 目的:分析偏侧咀嚼患者在最大张闭口运动中的下颌运动特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2级在校本科学生进行偏侧咀嚼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偏侧咀嚼者30名,双侧咀嚼者30名。通过下颌运动轨迹描记(electrognathography,EGN)和咀嚼肌表面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同步检测技术,比较偏侧咀嚼和双侧咀嚼人群在大开口运动中的运动轨迹和肌电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偏侧咀嚼组左二腹肌前腹(left anterior digastric muscle,LDA)、右二腹肌前腹(right anterior digastric muscle,RDA)平均肌电峰值(the average electromyogram peak,Amp)低于双侧咀嚼组(P〈0.05)。偏侧咀嚼组在大张口运动时开闭口轨迹多数分离,开口型与与双侧咀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咀嚼组张闭口运动时垂直向和矢状向位移明显低于双侧咀嚼组(P〈0.01)。咬肌Amp与右侧方位移呈正相关。结论:最大张口运动中偏侧咀嚼组LDA,RDA,左咬肌的Amp降低;开口型多数偏向工作侧,50%的人群开闭口轨迹分离,开口度减小;偏侧咀嚼导致肌肉性能改变的同时引起运动轨迹的异常。 贾玲 王云 汪萌芽关键词:偏侧咀嚼 肌电图 偏侧咀嚼诱发因素去除后的咀嚼效率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偏侧咀嚼诱发因素去除之后的咀嚼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口腔专科检查和问诊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择30例偏侧咀嚼患者(男女各半),年龄(19.3±0.5)岁,为实验组,其中左偏侧咀嚼者13人,右偏侧咀嚼者17人。实验前已去除造成偏侧咀嚼的常见诱发因素。用吸光度法分别检测在随意咀嚼、左侧咀嚼、右侧咀嚼3种咀嚼方式下的吸光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双侧咀嚼组为正常对照(n=30,男女各半),年龄(19.6±0.3)岁。结果实验组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中男、女间吸光度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实验组中,左偏侧咀嚼者的随意咀嚼与左侧咀嚼吸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右侧咀嚼的吸光度值(P<0.05);而右偏侧咀嚼者的随意咀嚼与右侧咀嚼吸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左侧咀嚼的吸光度值(P<0.05)。结论偏侧咀嚼患者在诱发因素去除之后对其测定的咀嚼效率仍低于双侧咀嚼者,提示常规的去诱因治疗不能真正达到恢复双侧咀嚼功能的目的,有必要考虑给予干预治疗。 杨丹 王云 汪萌芽关键词:偏侧咀嚼 咀嚼效率 临床浅析第二磨牙前移替代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临床研究分析第二磨牙前移替代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探讨这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临床疗效以及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等。方法:本组病例为伴第一恒磨牙严重病变或缺失的牙列拥挤患者20例(男5人,女15人),平均年龄为(17.9±3.9)岁,拔除病变的第一磨牙,运用直丝弓矫正技术解决牙弓拥挤或前突后,剩余拔牙间隙则前移第二磨牙关闭,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特点和适应证。结果:20例患者经过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平均疗程(20.5±4.8)月,上下牙列排齐,覆牙合覆盖正常,后牙咬合接触良好,牙弓间隙全部关闭,面部侧貌改善。结论:第二磨牙前移替代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把握矫治方法和技巧,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贾玲 王云 汪萌芽关键词:第一磨牙 正畸治疗 磨牙竖直模型在口腔正畸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磨牙竖直模型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改革口腔正畸学有关固定矫治技术的实验教学方法。方法:在皖南医学院2009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择两个小班(各30人)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磨牙竖直实验,对照组进行常规固定矫治器的实验。对托槽的粘贴、矫治弓丝的弯制和作用及运用、牙齿移动及移动类型、支抗的认识、辅助正畸的了解以及学习兴趣等几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在对矫治弓丝作用及运用、支抗的理解、牙齿移动及移动类型以及对辅助性正畸的认识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托槽的粘贴、弓丝的弯制以及对正畸学的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正畸学固定矫治技术的实验教学中运用磨牙竖直模型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支抗、矫治弓丝的运用、牙齿的移动、牙齿移动的种类以及辅助性正畸治疗。 王云 邢永虎 滕琛 徐清 王南关键词:口腔正畸学 固定矫治技术 实践教学 偏侧咀嚼对张闭口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偏侧咀嚼患者在最大张闭口运动中的下颌运动轨迹特征。方法:通过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检测技术,比较偏侧咀嚼和正常咀嚼人群在大张口运动中的运动轨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偏侧咀嚼组在大张口运动时开闭口轨迹多数分离,开口型与与双侧咀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偏侧咀嚼组张闭口运动时垂直向和矢状向位移显著低于双侧咀嚼组(P<0.01)。结论:最大张闭口运动中偏侧咀嚼组开口型多数偏向工作侧,50%的人群开闭口轨迹分离,开口度减小,说明长期偏侧咀嚼会导致张闭口运动轨迹的异常。 贾玲 王云 汪萌芽关键词:偏侧咀嚼 大鼠咬肌H反射的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和咬肌电活动联合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同步检测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Mo5)电活动和咬肌电活动同步记录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5只,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双侧Mo5区电活动的同步记录,同时监测双侧咬肌肌电(EMG)等多项生理指标,并对给予咬肌神经电刺激时同步记录到的肌电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记录稳定信号30min,可见Mo5区神经元呈一低频放电模式:左侧(1.25±0.09)Hz,右侧(1.20±0.39)Hz,P〉0.05,咬肌未见可测的电活动;2给予单侧咬肌神经电刺激(0.1-20mA,200μs,0.3Hz)不仅诱导出同侧咬肌H反射,也诱导出对侧咬肌H反射;3给予单侧咬肌神经电刺激诱发H反射时,同时引发同侧和对侧Mo5核团生物电反应;4刺激侧咬肌EMG幅值明显高于对侧(P〈0.05);刺激侧Mo5核团生物电幅值与对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鼠咬肌H反射的双侧Mo5区和咬肌电活动可进行有效的同步记录和分析,可用于咬肌H反射的神经通路和可塑性机制研究。 余兰芳 王云 汪萌芽关键词:H反射 细胞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