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850019)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蒋立松谭莉陆春雪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温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苗族“鼓社祭”中的族群认同整合——以黔东南J村为例被引量:5
- 2015年
- "鼓社祭"是苗族构建自身族群认同的重要仪式行为。通过对贵州黔东南J村的田野考察,对该仪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苗族"鼓社祭"是苗族族群认同的重要场域。在J村,"鼓社祭"承载了"血缘"与"地缘"双重身份认同的功能,通过一系列仪式性行为,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主导、辅之以"地缘"关系的族群认同整合,形成了家族、家园、民族的三角整合结构。在当前人口跨区域流动增加、传统社会结构日渐解体的大背景下,J村的个案说明了少数民族以传统文化资源应对认同危机的努力。
- 蒋立松
- 关键词:苗族
- 白裤瑶蚕丝文化的教育价值被引量:7
- 2012年
- 白裤瑶蚕丝文化体现了日常生活中教人向"学",教人向"善",对性别角色的塑造与强化,对生命的认识与思考,孝道教育的继承与发扬等教育价值。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本土化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旨归所在。
- 谭莉蒋立松
- 关键词:白裤瑶
- 物态与象征——白裤瑶蚕丝文化中的生命符码
- 2016年
- 关于中国蚕丝的起源动因有三个基本的假说:源于食、源于衣、源于信仰。笔者论证了蚕丝文化起源于信仰,认为蚕丝与其他吐丝动物作为一种类的概念,始终与白裤瑶的生命起源、生命周期相联系。这种类的概念,一方面以"蜘蛛图案"的形式成为服饰的一部分,并在"做鬼"的仪式行为中得以操演,成为白裤瑶"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以"平板丝"的形式缝缀在妇女的裙边上,并在人生礼仪中加以运用。对蚕丝的信仰渊源于对"丝"的信仰。"丝"的物质形态向符号化的转化,积淀了白裤瑶的起源传说、生命信仰,继而形成了该族群独特的信仰符号。
- 蒋立松
- 关键词:白裤瑶生命周期
- 论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礼”之内核被引量:1
- 2012年
- "共生教育"是西南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它强调了个体生长过程中人在自然/人文关系结构中的共融、和谐,表现在三个维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互渗与共融,合一而不对立;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同一;在不同文化之间关系上的和而不同。"礼"连接了这三个维度的共生关系,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共生教育"中的礼,其基本特征为:植根于西南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礼源于俗")、外显于礼俗社会中的器物("礼形于器")、操演于西南民族各种仪式性教育中("礼融于仪"),并具有公共性特征。
- 蒋立松
- 关键词:共生教育礼教西南民族
- 佤族布饶支系聚落空间的结构与象征
- 2016年
- 通过对滇西南翁丁村佤族布饶支系的田野考察,发现该村的聚落结构要素分别为寨心广场、民居、木依吉祭祀地和墓地。这些要素构成了神圣和凡俗两个同心圆结构,并形成了神圣/凡俗、木依吉祭祀房/墓地、世俗生活/宗教生活之间的三对关系。认为以木依吉祭祀地所处的日出方向和墓地所处的日落方向所形成的二元结构,隐喻着关于光明/黑暗、出生/死亡、接纳/疏离等的族群认知。这种二元结构的转换所借助的媒介是仪式,仪式过程中(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转换的实质,是在时间、空间以及社会关系中获得认同的确定性。
- 蒋立松陆春雪
- 关键词:聚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