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1PJC043)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瞿骏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清末
  • 3篇读书
  • 3篇读书人
  • 3篇民初
  • 2篇清末民初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江浙
  • 2篇教科书
  • 1篇都市
  • 1篇读本
  • 1篇多义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学理
  • 1篇夷夏
  • 1篇夷夏之辨
  • 1篇章太炎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文化

机构

  • 1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瞿骏

传媒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学术月刊
  • 2篇史林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如何救孩子——《蒙师箴言》与清末童蒙之教
2017年
"学"之变迁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中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大转型",在此"大转型"过程里中国传统的蒙学体系在受到西潮冲击后急剧动摇,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塾"在趋新士人的言论中渐渐沦为贻害幼童、阻滞教育、妨碍富强的"洪水猛兽"。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1903年一个江南趋新士人方浏生编写的、用于训导蒙师的小册子《蒙师箴言》,考察其作者、版本与流传情况,分析其基本内容与"借资来源",并通过此书来讨论清末童蒙之教转型的得失与矛盾。
瞿骏
小城镇里的“大都市”——清末上海对江浙地方读书人的文化辐射被引量:6
2016年
清末上海对江浙地方读书人的文化辐射不是一个简单的现代取代传统、新知战胜旧学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中心辐射与地方回应之间交错互动的复杂多歧过程。上海辐射江浙地区的各种文化因子对地方读书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这些文化因子也深深锲入了地方读书人在当地社会的权势争夺,深刻改变了地方权势结构变迁的走向,从这一过程可以略窥清末民初中国"走向现代"时以往较少被人所注意的一些历史面相。
瞿骏
关键词:文化辐射
“民国范儿”的迷思——论清末民国教科书之“另一面”被引量:3
2014年
目前对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研究多关注教科书中介绍的新知与新知对中国现代启蒙产生的影响。不过由于研究者太关注教科书"趋新"的一面,有时就不免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尤其值得怀疑的是不少研究将清末民国教科书抬高至"民国范儿"的象征物而大加颂扬。因此本文试图反思和讨论清末民国教科书的"另一面",努力给予当时教科书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以共同的发言机会。特别希望能揭示出清末民国教科书编写过程和其内容中所反映的启蒙与传统间的多重勾连;教科书作为启蒙的生意却如何使得启蒙原本的路径发生异化,然后旁逸斜出等问题。
瞿骏
关键词:清末民国教科书另一面
歧义与多义——清末“排满”立论与接受的再考察被引量:2
2015年
20世纪最初十余年的"排满"是一个理念和事实互相绕缠、真相与幻象彼此交错的"以思想来造社会"的过程。排满立论的两大支柱——"夷夏之辨"和"东西洋学理"中充斥着歧义与多义,以致清末排满言论有着许多内在的紧张与复杂的层次;同时排满言论通过报刊及明末遗献等被大量阅读,但其阅读与接受的情形却绝非后设的"革命与改良"之争那样简单。看读者一方对"排满"言论多种多样的即时感受与评判,呈现出的历史面相非常丰富。
瞿骏
关键词:排满夷夏之辨
新文化运动中的“失语者”——论凌独见与五四时代被引量:1
2016年
新文化运动在各个地方展开时,吸引了无数追随者进入到这股潮流之中。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失语者"。在浙江一师的"非孝"之争中,施存统等"新青年"的对手方——凌独见是以"卫道守旧"之形象展现在新旧分明的历史叙述之中的。但若征诸凌氏生活与思想的演变轨迹,其实他并非"卫道"青年。凌氏与"新文化"主流之间是一种既迎合又排拒的复杂联系,这种联系深刻揭示了边缘知识青年在五四时代里跌宕起伏的生命境遇。
瞿骏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民族主义的可贵与可爱——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塑造的两种进路被引量:1
2015年
许纪霖认为,民初政治混乱的原因在于国家权威缺位,各方政治势力争夺的仅是权力,而一再错失重建国家权威的机会。沈洁认为,民初的多头权威,北洋与民党、北洋内部、民党内部的多重缠斗,致使政治走向无序和无休止的争端。宋宏认为,民国初年的君主立宪论即旨在回应国家权威缺位的问题,有相当的民意基础,然而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终归于失败。严泉梳理了民初要求地方分权的省宪主张,认为1923年民国宪法已经创设了一种体现中国特色的联邦分权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建构尝试很快被国民革命打断。瞿骏认为,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塑造过程中,多看重民族主义之"可贵",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全力使民众知晓民族主义之"可贵",却较少去普及民族主义之"可爱"。
瞿骏
关键词:民族主义国家认同可爱章太炎钱穆
国何以教——清末民初江浙地方的现代国家观念普及
2017年
清末民初,在江浙地区有各种明显、隐晦的现代国家观念普及的渠道。这些渠道促成了中心城市向周边地方的国家观念传播,它们又依托于各种地方性空间来流动扩展这些观念。在此基础上,从1895年始到1920年代中叶,现代国家观念开始渐渐普及于江浙地方读书人的脑海,他们与现代国家在各个层面联接。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地方意识的消逝,反而当国"无所不包"之时,国从何爱起成为了一个问题。
瞿骏
关键词:清末民初
教化天下与竞雄世界的绞缠——转型时代读书人国家认知的一个基础
2014年
关于转型时代(1895-1925)读书人的国家认知,学界研究几近汗牛充栋,但目前讨论似多在自清末开始,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前提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天朝上国”的认知如何一步步崩溃,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怎样一点点建立的问题.简言之可称为:“天下如何缩变为国家”?这种提问方式大致不错,但已有学者指出:如侧重读书人的思考对象,则“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①.因此,讨论当时读书人的国家认知似还有另一条路向即他们如何在发现“世界”中塑造中国.限于篇幅,笔者在本文只能略略勾勒一个以往较少注意的面相即“教化天下”理想之余绪与“竞雄世界”心态的交缠互动,以期抛砖引玉.
瞿骏
关键词:现代民族国家读书人教化提问方式
入城又回乡——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社会流动的再考察被引量:3
2014年
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在城乡间的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村镇到小城市再到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的过程。其还有一个读书人入城之后有意或无奈"回乡"的过程。他们回乡的动因一方面源自于在城市中社会向上流动不易,同时也来自于清末民初小城市和村镇为其开辟的社会流动的空间。以昆山一地为个案,以其1912—1925年的学堂和教职员状况为考察中心,我们来讨论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城乡间社会流动中"回乡"的趋势及这种趋势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
瞿骏
关键词:清末民初社会流动
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常识建构:转型时代“读本”中的国家与世界观念被引量:1
2014年
转型时代的各种"读本"是建构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基础常识的重要载体。清末民初,"读本"依托当时的政治改革、科举改制和学堂制度确立而兴起。其中的国家、世界观念具有相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到20世纪20年代中叶,随着平等、阶级和帝国主义等观念的引入,使得"读本"编写从理念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间的转折反映了中国现代启蒙事业和革命进程的复杂图景。
瞿骏
关键词:政治文化读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