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8B030301142)
-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彭健谭珍妮邓伟孙少喜罗苑苑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869T/C位点多态性在心房颤动发生中的意义
- 2010年
-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探索TGF-β1基因+869T/C基因多态性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心内科住院患者212例,根据有无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103例,对照组109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结果在房颤组中+869T/C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19%,P<0.05),+869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其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vs.90%,P<0.05)。方差分析显示3种基因型的左心房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54±6.34)mm vs.(39.93±7.70)mm vs.(40.48±7.96)mm;F=5.186,P=0.006],基因型与左心房直径间的关系为:TT
- 彭健张忠栋赖文岩曾国良陈良川邓伟谭珍妮
- 关键词:心房颤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
- 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R219K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ABCA1)R219K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相关性。方法选择250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50例非房颤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ABCA1基因的多态性,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CR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浓度;比较两组不同基因型、不同等位基因的分布及CRP、HDL-C的血清浓度。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ABCA1R219KRR型、RK型、KK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42.8%、15.2%和34.0%、43.2%、22.8%,房颤组KK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房颤组与对照组R等位基因、K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63.4%、36.6%和55.6%、44.4%,K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房颤组中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2);房颤组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HDL-C浓度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基因型之间CRP、HDL-C浓度比较中发现,RR基因型CRP浓度显著高于KK型(P=0.013);而HDL-C浓度RR基因型低于RK型和KK型(P分别为0.009、0.027)。结论房颤的炎性指标CRP显著升高;ABCA1R219K位点K等位基因可能是房颤发生的一种保护因素。
- 陈良川彭健赖文岩曾国良张忠栋谭珍妮邓伟
- 关键词:心房颤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多态性C反应蛋白
- 置入性心电记录器在晕厥诊断中的价值
- 2008年
- 张忠栋曾国良陈良川孟素荣彭健
- 关键词:心律失常晕厥
- 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电风暴的治疗体会
- 2011年
- 目的:总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ES)的诱发因素、临床处理和预后。方法:ES定义为24h内簇发3次或3次以上需经ICD干预的VT/VF事件。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南方医院7例ICD患者发生的8次ES临床资料。结果:7名患者植入ICD后发生ES8次。诱发因素为低钾血症3次、心力衰竭2次、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缺血和紧张恐惧各1次等。均祛除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行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另1例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次ICD风暴均全部终止。结论: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调整ICD设置,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或冠脉血运重建,能有效地终止ES。
- 罗苑苑孙少喜李蘅李岩刘福强孟素荣许顶立彭健
- 关键词:心室颤动除颤器电风暴
- 早期复极综合征并反复晕厥两家系报告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两个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合并反复晕厥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对两个先证者所在家系的所有家族成员进行常规临床检查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直立倾斜试验、生化等检查.结果 两家系中所有成员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先证者1反复心原性晕厥,静息心电图表现为ERS,反复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其弟弟、儿子及侄儿均诊断为ERS,其他家族成员均未有心脏事件(晕厥、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先证者2表现为反复不明原因晕厥,心电图示ERS,其中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其父于65岁时心脏性猝死,其一侄儿诊断为ERS,余家族成员均正常.结论 ERS可表现为反复晕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不一定总是良性的临床过程.ERS与Brugada综合征可以共存于同一患者,但尚不能充分证明两者有共同的发生机制.遗传性家系的研究为进一步基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谭珍妮邓伟罗苑苑李蘅孙少喜孟素荣许顶立彭健
- 关键词:晕厥室性心室颤动早期复极综合征
- 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消融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比较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VOT-PVCs)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方法 68例频发RVOT-PVCs患者,其中Carto组36例,运用Carto系统重建右室流出道三维电解剖图后行电解剖标测靶点并予冷盐水灌注电极进行消融;另32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放电次数及有效放电率、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复发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即时成功率两组无差别(P>0.05)。与常规组相比,Carto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50.8±10.2minvs71.9±20.9min),X线曝光时间缩短(15.5±3.8minvs27.0±7.1min),总放电次数减少(5.8±1.2次vs9.4±1.8次),有效放电率增高(48.1%±12.2%vs31.5%±7.9%),复发率降低(2.8%vs9.4%),P均<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两种标测方法消融频发RVOT-PVCs均有效,安全。但Carto系统对复杂的多源多形早搏有明显的优势。
- 邓伟谭珍妮罗苑苑孙少喜李蘅许顶立彭健
- 关键词:电解剖标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 GNAS1基因T393C多态性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分析Gs蛋白α亚基基因(GNAS1)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65例及健康对照162例,采用PCR-RFLP分析GNAS1基因T393C等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值分别为0.545 4和0.663 5)。T393C多态性等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C基因型及393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病例组中显著增高。结论GNAS1基因T393C多态性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有相关性。
- 谭珍妮赖文岩邓伟孙少喜罗苑苑李蘅彭健
- 关键词:心律失常
- 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与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血清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及1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进行测定。【结果】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组sP-selectin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42.4±8.2)μg/mLVS(36.3±8.4)±g/mL(P〈0.01)]。[结论]sP-selectin水平的升高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
- 曾国良彭健张忠栋陈良川
- 关键词:P选择素
-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室性早搏不同早搏负荷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特发性室性早搏(PVC)不同早搏负荷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根据早搏负荷,将91例特发性PVC患者分为低负荷组32例、中负荷组37例、高负荷组22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TO、TS均明显改善(P均<0.01),以低负荷组改善最大,中负荷组次之,高负荷组最小。结论 RFCA能改善特发性PVC患者的HRT,且随早搏负荷增大其改善程度减弱;HRT改善可作为RFCA治疗特发性PVC的疗效评价指标。
- 孙少喜邓伟罗苑苑李蘅刘福强李岩彭健
-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术窦性心率震荡
- 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特点及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比较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比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60例RVOT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就其临床表现、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平均随访(36±24)个月。结果(1)男20例,女40例,男∶女=1∶2,平均年龄(36±12)岁。(2)心电图特征:Ⅱ,Ⅲ,aVF导联QRS波呈单向R波,aVL导联和aVR导联呈QS型,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间隔部43例Ⅰ导联主波向下或呈qr,qrs,qs等低振幅多相形态,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慢,V4~V5才呈现R/S>1;游离壁17例Ⅰ导联呈R形态主波向上(振幅多≥0.5mV),aVL导联QS振幅多1。(3)均为起搏标测消融,即时治疗成功率100%,即时消融后早搏消失,无并发症。常规导管组(40例)8例复发(2~30d),4例再次消融未见复发,另4例因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不同意再次手术。冷盐水灌注组(20例)1例复发,但早搏明显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再消融。结论(1)RVOT频发室性早搏主要见于青壮年,多见于女性。(2)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根治RVOT频发室性早搏,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彻底,复发少。
- 曾国良张忠栋陈良川孟素荣许顶立彭健
- 关键词:射频消融室性早搏心室流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