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Z003)
- 作品数:5 被引量:199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艳霞游宇王正绪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被引量:67
- 2014年
- 学术界对政治信任来源的解释一直存在着文化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路径。文章试图将其整合进一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的中观理论分析框架中。文章认为,是否强调传统价值或现代化条件下的自由民主或后物质主义价值,是影响个人对政治体制和机构产生信任的基础性条件。这种基础性条件是由宏观社会文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塑造的。而对制度和机构的绩效评价,则是根据微观的个人、经济、社会、政治信息作出的。具有价值倾向的个人对各类政治信息进行加工、优先排序与调试,形成了对政治体制和机构的信任。文章在横向上区分特定性与弥散性的政治信任,并利用"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第一波和第三波数据,对理论假设加以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了互动与修正政治信任模型的假设。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表现为在受价值观倾向、人际信任等宏观文化主义因素影响的背景下,对微观上接收到的信任对象(体制和机构)的"制度主义"特征如绩效、透明度、廉洁作出的回应与修正。
- 游宇王正绪
- 关键词:政治信任制度主义文化主义
- 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类型与领域的实证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取决于并直接反映研究者的研究类型与研究层次。通过对《政治学研究》(19852010)刊载的1031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多为以文献为主的"静态研究",存在着理论引介多,学术批判少;概念阐释多,理论构建少;现象描述多,现象解释少;就事论事多,理论升华少的典型特征。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反映出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研究领域失衡、研究议题狭窄、研究类型单一、研究阶段初级等问题。政治学研究者应加强对中观和微观政治现象的关注,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关注本土政治经验与理论的总结与构建,注重深入实际进行动态研究,从而实现生活话语、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化,推进政治知识的生产。
- 李艳霞
- 关键词:政治学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 何种信任与为何信任?——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现状与来源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08
- 2014年
- 本文旨在从政治信任类型、政治信任稳定性、政治信任来源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样态,以期从一个侧面回应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水平的理论论争。为此,以期望和风险为核心理论视角,以东亚民主化调查中关于中国大陆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公众对于中央政府的信任要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政治体系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高于其为民执政意愿与品质的信任,存在着"中央-地方"与"能力-意愿"双重差序信任格局;当代中国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更多倚重于政治体系的过往声誉与当下的表现,而不是依据是否存在对政治主体的失信惩罚机制的判断,公众的政治信任稳定性不高,比较容易因为社会事件和思想风潮而出现波动;在政治信任来源方面,公众对政治体系治理绩效的感知和儒家文化传统会影响公众的政治信任,但是,公众对政府治理绩效的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力度更大,是公众政治信任的主要来源。基于上述统计结果,发现学界对政治信任的粗线条或"省略式"测量是造成政治信任水平测量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李艳霞
- 关键词:政治信任治理绩效
- 政治信任生成的心理机制与实践悖论被引量:9
- 2013年
- 作为公众与政治体系良性互动的体现,政治信任既是一种微观的政治态度,也是一种宏观的政治文化,既体现出明显的心理属性,又具有浓厚的政治特征。在微观心理的层面,对政治体系的不同期望决定了政治信任的不同类型,对付出信任所面临风险的评估决定了政治信任的强度。在宏观的政治层面,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并不是此消彼长的简单对立关系,制度化的政治不信任恰恰是政治信任生成的来源与重要保障。对政治信任生成的心理机制与实践逻辑的分析有助于厘清当代中国学界关于当前政治信任水平如何;我们需要的是何种政治信任以及如何培育这种政治信任的理论争论。
- 李艳霞
-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治心理政治体系
- 何种治理能够提升政治信任?——以当代中国公众为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4
- 2015年
- 政府的治理绩效是影响公众政治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治理环节众多,层次多样。哪一阶段,何种层次的治理更能促进民众政治信任的生成呢?通过对2002年和2008年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的比较分析发现,当代中国公众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公众对政府治理结构、治理行为、治理结果的判断均会影响其政治信任心理的形成。其中,公众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其政治信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公众对于政府治理过程与治理绩效的感知与评判对其政治信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入,公众对于社会保障自由、实现公正、促进民主的评判日益成为影响其政治信任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公众的"批判性公民"特质逐渐显现。
- 李艳霞
- 关键词:政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