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SC11B006)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文军刘昕杰杨晓蓉汤敏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法律方法的早期探索:民国学者对法律解释的研究(1911—1949)被引量:4
- 2012年
- 民国学者对于法律方法的认识更多倾向于法学研究方法,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围绕着法律的具体适用、实际操作展开了一些探索和认知,这些研究的指向虽无"法律方法"之名,却有"法律方法"之实。特别是针对法律解释的含义、主体、对象、标准和方法等问题,民国学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已经以较为娴熟的法理学知识和方法展开了对法律解释理论的初步探索。当然,由于民国时期的法学理论尚不成熟,法学界尚未形成系统的法律解释及法律方法理论。
- 刘昕杰杨晓蓉
- 关键词:法律方法法律解释民国
- 民国时期的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受当时法律社会化思潮影响,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民国法律人热烈推崇社会本位司法理念。学者们以西方社会法学和自由法说为理论资源,秉持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并将社会本位与三民主义加以勾连,对法律如何运用进行了系统思考。这些思考通过"内化"在法律体系中得到相应落实。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因而在相应制度安排上注重了对法治秩序的维护。
- 李文军
- 关键词:法律社会化司法理念三民主义概念法学
- 民国时期的法律方法研究:法律漏洞及其补充
- 2013年
- 除法律解释之外,民国学者对法律方法的研究注重于司法实践领域的问题。在移植西方大陆成文法系的时代背景下,法律漏洞的存在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民国学者围绕法律漏洞的产生原因、法律漏洞补充的主体、法律漏洞的补充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研究,虽未形成系统的法律漏洞补充的方法论体系,但其存在的价值仍不容忽视,为当下学者研究法律漏洞补充方法提供了宝贵经验。
- 刘昕杰汤敏
- 关键词:法律方法法律漏洞民国
- 社会本位司法理念中国化研究——从民国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被引量:2
- 2013年
- 民国时期,中国法律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使社会本位司法理念具有中国化的可能性。政治领域的"党国体制",使国家主义与司法党化成为中国式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境下,妥善处理与传统司法的关系及注重发扬"法治"内涵,是社会本位司法理念中国化的重要问题。
- 李文军
- 关键词:传统司法法治